关于“钻石”是怎样打磨成的——影视制作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_影视论文二十三篇
关于“钻石”是怎样打磨成的——影视制作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_影视论文二十三篇
【知识百科】导语,我们所欣赏的这篇文章共有139508文字,由姜中康细心改进之后,发表在作文站!花卉,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是用来描绘欣赏的植物的统称,喜阳且耐寒,具有繁殖功能的短枝,有许多种类。典型的花,在一个有限生长的短轴上,着生花萼、花瓣和产生生殖细胞的雄蕊与雌蕊。花由花冠、花萼、花托、花蕊组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长得也各种关于“钻石”是怎样打磨成的——影视制作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_影视论文二十三篇假如你对这篇文章有更多的感触,可以发表分享给大家!
第一篇 关于“钻石”是怎样打磨成的——影视制作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_影视论文
在我国,影视制作产业集群正处于起步阶段。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是以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制作、发行为主业,同时带动影视会展、影视研究、影视娱乐、影视旅游等相关产业全面发展的专业性产业集聚地,它作为我国第一个影视制作产业集群的雏形,虽然不是已经成功的范例,却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影视制作产业集群的领头羊。
“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经济学中集群竞争力的重要理论,包括四个方面: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以及两个附加因素——机遇和。“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只有在每一个要素都积极参与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企业发展的环境,因此,地理集中是必要条件,但更为重要的是地理集中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将使四个基本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依靠相互作用协调提高,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横店影视实验区的竞争力
生产要素 横店影视实验区在生产要素的构建上已经初步显示出产业集群的特征。
从人力资源上来看,由横店集团和浙江传媒学院联合创办的影视科技学院,能为影视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影视专业人才。另外,在横店还常年驻扎着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艺人和艺术青年,被人们称为“横漂一族”,他们中间有专业、业余演员,也有相当多专业的拍摄人才、后期制作人才等等,为横店影视实验区提供着较为充足的人力资源。
在区位优势上,横店影视实验区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wwW.横店所处的东阳市名胜古迹众多,占地500多亩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宅”为江南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被称为“中国民间故宫”。全市有省、市级风景名胜区30多处。东阳市的铁路、公路交通都很便利,而且横店机场也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东阳、横店的立体交通体系。
从资本资源角度而言,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鼓励和吸收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广泛投资影视产业,探索多种所有制共同建设影视产业基地的新路子和企业新模式。作为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开发主体之一的全国特大型民营企业横店集团,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131位、“全国十强民营企业”第三名。
另外,在基础设施上,自1994年起,横店集团先后建起了13个影视拍摄基地,实验区拥有2座高科技摄影棚,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并且,横店集团正在兴建红军长征博览城、老上海、唐宫、中南苑等大型工程。在水电通信方面,横店有能力为影视实验区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社区配套服务也有一定的发展,宾馆、会议厅、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等会务娱乐场所一应俱全。
需求条件 我国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的影视消费市场,可是直到20xx年,中国整个广电系统的行业总收入才突破千亿元币大关,中国的影视市场才刚刚起步,可以拓展的电影市场空间极其巨大。而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音像制品等后影视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影视制作产业集群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并且呈迅速增长趋势。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目前,在横店影视实验区已有近110多家影视剧制作公司入驻,从事包括创作、拍摄、制作、加工等影视制作的上下游各个环节的工作。其中包括华谊兄弟、香港东方娱乐、天润影视等一批知名企业。20xx年5月,横店集团与中国电影家协会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影视文学创作中心。入驻实验区的还有一些从事后期制作的公司,专门提供电影胶片冲印复制、销售、剪接、特技、混声配音、拍摄字幕等电影和电视剧后期制作服务。另外还有置景、道具、服装制作、群众演员等产业,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
在横店影视实验区内,支持产业主要有教育培训、影视博览、中介服务和演员公会。在教育培训方面不仅跟浙江传媒学院联合办学,在实验区共建影视科技学院,还与周边艺术院校建立联系,形成了实验区的编外培训中心和人才储备库。此外,实验区已经建立了先进齐全的影视博览中心,并已成功举办了20xx中国横店影视博览会。实验区内从事中介服务的机构可以提供包括政策咨询服务,工商、税务与金融政策的相关解释以及行政审批服务,财务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与影视制作相关的中介服务项目。演员公会是为各剧组提供所需的各类群众演员和特约演员的机构,在规范演员市场的同时承担着中介服务的功能。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在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内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以从事影视剧、策划、拍摄、制作为主要业务的,属于影视制作产业链中游企业。而上游的剧本创作和下游的后期制作企业数量不多,至于影视后期衍生产品开发,只有少数企业兼营,没有专门从事该项业务的企业。这说明横店影视实验区虽然可以构成完整的影视制作产业链,但其结构和比例明显还有待于完善。
虽然我国的影视剧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影视剧市场竞争相当激烈。横店影视实验区内入驻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下并没有走差异化的路线,相反却同质化现象严重,所拍摄的影视剧往往题材扎堆、情节撞车、内容雷同,跟风现象时有出现。目前,实验区内的企业尚没有充分利用实验区所提供的平台展开充分的合作或形成互补关系。
机会和 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影视制作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门类,越来越受到国家各级及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广电总局相继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于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和地方都给予了优惠政策:为实验区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影视制作产业发展,影视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内的生产要素集聚已经粗具规模,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在国内市场上的需求状况良好,可以拓展的空间很大。但在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两个关键要素上还存在着一些有待于完善的环节。对横店影视实验区而言,发展是机遇大于挑战的,而在政策和法律上给予的优惠和扶植对集群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具体的方式和方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促进影视制作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对策
宏观调控层面——要进一步在产业集群中发挥积极作用 影视制作产业集群既有作为社会部分的属性,又具备了特定的产业竞争性。因此,要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对集群的产品或服务予以监管,实现影视制作产业集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首先要降低实验区的准入门槛,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国有、民营文化企业进入影视制片、发行、放映领域,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集群环境。其次要切实保护知识产权。要利用法律和行政的双重手段来防控各种形式的盗版行为以及盗用影视产品中的形象和声音进行非法衍生产品开发的行为。另外,还要建立多元化投体制,扩大投渠道,加大试验区发展的资金扶持。核心产业层面——加强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 打造完整的影视制作核心产业链,首先要重视原创剧本,内容的创作是影视制作产业的核心环节。进一步完善剧本交易平台,引入市场机制,利用物质和精神双重手段来激励影视剧本的创作。其次要加强后期制作力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横店的影视后期制作水平和国外领先水平差距很大,主要是由于后期制作设备较为落后,而且后期制作人才比较缺乏。因此在引进国外高科技后期制作设备和配件的同时还要培养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建立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体系,提升创新能力。第一,加强纵向专业化分工,建立协作关系。所谓纵向专业化分工是指影视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专业企业完成。在前期由专门从事剧本创作或挖掘优秀剧本及剧作家的机构,提供各种题材或类型的影视剧本。中期由专门的影视摄制企业组织导演、演员等人员进行拍摄。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有专业的道具、布景公司、设备租赁公司,演艺经济公司等企业的协助以及各种中介机构的支持。后期由专门负责后期制作的公司对影片进行后期加工和制作。每家公司只负责自己最擅长的一个环节的制作。相对于目前“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型影视制作企业来讲,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可以提高影视产品的制作水准,有利于提高集群内部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增强集群的竞争优势。第二,探索横向分工方式,形成产品差异化。影视制作企业还可以按照不同类型片的生产来分工,也就是横向专业化分工。在实验区内也可以建立专门生产类型片的企业,如文艺片、科幻片、恐怖片等等,这样不仅能使产品制作精良,而且可以节约经济成本。产品差异化的路线才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衍生产业层面——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衍生产业即从事“影视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应该引进一定数量的从事玩具、服装、图书、海报等下游产品开发的企业。在制片方创作影片的同时开始策划衍生产品的开发,而不是等电影拍摄完成后再考虑其是否有开发的价值。还可以在试验区内建立主题公园,全方位地整合多家影视制作企业的成功作品,尝试由制片方向主题公园经营方有偿转让影视作品中故事题材或形象的特许使用权。另外还要增加主题公园中游戏的高科技含量和互动性,通过不断的创新和高科技手段来保持永久的魅力。
支持产业层面——建立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 在实验区内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咨询及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体系。鼓励和扶持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创办中介服务机构。允许民营组织进入金融、保险、投资银行等行业发展业务。同时,要积极支持外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来实验区创业,为中介组织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逐步培养出较为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第二篇 电信产业模块化经营分析_通信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电信产业 模块化创新 价值创新
[论文摘要]首先考察了电信产业模块化经营的可行性,认为电信产业已具备模块化经营属性;其次了电信产业的四个模块组成结构及其各自的功能;最后了电信产业模块化网络系统的演变趋势。
模块化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近年来模块化理论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从组织管理角度对模块化研究开始成为热点,李海舰(20xx)将模块和模块化理论提升到了方的高度,认为它是一种解决组织复杂问题的新型研究工具,并将对现代经济理论产生强烈的冲击。朱瑞博(20xx)和胡晓鹏(20xx)分别指出,基于模块生产的网络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理结构,而且带来了许多令人想象不到的效果。在模块化应用研究方面,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对电信产业模块化研究还未起步。
截至20xx年底,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8.25亿户,其中固定电话3.7亿户,移动电话4.55亿户。20xx年,全国通信业务收入已经超过7000亿元币,电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电信大国,无论用户数量还是收入,均遥遥领先于世界同行。如此巨大的市场正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目光。随着电信业的开放,国际竞争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我国的电信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将直接面对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所以如何利用模块化机理更快更好地提升中国电信产业整体竞争力,是摆在企业界和学术界面前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正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www.meiword.Com
一、电信产业模块化经营的可行性考察
并非所有系统都能模块化,产业是否能够模块化经营,取决于产业自身的特性。青木昌彦(20xx)指出,模块是一种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它是可组合系统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和接口结构的、典型的通用单元。一个系统是否可以模块化取决于它的可分解性,即该系统既能被分解成若干部件又可以进行重新组合,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会失去原有的功能。一般说来,一个可以模块化经营的产业需要具备以下特征:第一,业务具有可分性和相对性,即产业中的业务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且各个业务模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运行;第二,具有能构成复杂系统的标准化接口每个模块内部的变动不影响它与其他模块的联结第三,具有显著的正网络外部性。这种正的网络外部性源自组成网络的各子模块之间的互补性,借助模块之间的连接而实现,而互补产生的价值将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而放大。
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业,电信产业具有业务数量大、处理可标准化、处理模块间性强等内生特点,具备产业模块化经营的基本属性,具体体现在:
首先,电信业务构件具有可分性和相对性特征。以移动通信服务为例,其服务可以分为基本服务、增强型服务和增值服务。运营商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提供个性化组合的各种套餐服务。基本服务和部分增强型服务作为模块的元素构成不同的模块,而增值服务可以单独提供给用户,有一定的性。李靖华(20xx)指出基本服务、增强型服务和增值服务三者之间构成可组合模块,而一些基本服务可以成为服务通信产品的总线级构件,其通信业务流程系列环节同样具有性和可分拆性。电信服务提供中,以运营商为基础和核心,网络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内容及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商等众多企业或机构与客户之间进行交易,上下游模块可以决策和变动,事件的受理和处理可平行进行。
其次,电信市场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性。给定每一端市场的定价总和,如果交易平台上实现的交易量与价格结构或两端用户的相对价格有关,这样的市场就是双边市场。双边市场中的网络外部性是一种具有“交叉”性质的网络外部性,这个网络外部性不仅取决于消费该平台产品的同类型消费者数量,而且更取决于消费该平台产品的另一类型消费者数量。
电信产业是一个具有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和双边市场特性的行业。在电信市场中对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平台服务需求方有两类,一类是消费者,另一类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众多电信企业。消费者对电信服务的需求不仅取决于服务费用和在某一网络的其他消费者规模,而且取决于为该网络提供服务的电信企业规模;同理,电信服务商对运营商平台服务的需求不仅取决于提供服务的成本和其他服务企业规模,而且取决于某一电信运营商在网的消费者规模。只有这两种类型的顾客群体同时出现在平台中,并同时对该运营商平台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需求时,该市场提供的平台产品或服务才真正体现其价值,否则该平台的产品或服务毫无用处。因此在电信市场中存在着一种相互的“交叉网络外部性”效应,这种特性要求运营商必须合理的双边定价,利用模块生产网络创造消费者和通信软硬供应商及整个电信产业链共同参与的价值创造,而不是片面地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
最后,电信产业具有专业化分工、技术标准性的特征。电信产业技术标准化首先体现在严格的产业标准和互联互通准则上,除此之外,尽管电信服务提供涉及网络设备供应、软件供应、系统集成提供、内容提供商、应用服务提供、传统产业的服务供应等多个庞杂环节,但每个构件和流程分工明确,具有事件处理和工耗可明确计量、质量标准可明确界定等特征。电信消费者群体数量众多,使得目前电信业的工作流程高度依赖计算机系统,实现了批量化、标准化服务提供。
综上所述,电信产业系统由一系列子系统(模块)构成,它们各自之间保持相对性,但又在通信服务的提供中密切联系与协作。电信产业通过标准化的界面接口管理,将的子模块系统最大限度地联结起来,在实现平台和资源共享的同时,也极大扩散了覆盖程度。电信产业相关各方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协议,使得运营商、手机制造商、内容和服务供应商、后台(应用平台和软、硬件)提供商等相关企业可以在共同的协议标准下运作,电信产业无疑已具备产业模块化经营的行业属性。
二、电信产业模块化网络系统
电信产业模块化经营是指通过对产品进行模块化设计、生产和交易的基础上,对电信产业的各项业务进行高度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实现产业内的系统整合。传统理论视企业为一个功能完备的封闭体,相互间进行你死我活的对抗。然而,竞争的全球化、个性化、多样化和快速变化的需求以及模块化生产方式使得在当今经济条件下,任何单个企业的能力和资源相对于有效实现市场机遇而言,都显得十分有限。企业间必须建立关系复杂而又紧密的模块分工网络,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产业价值链,即通过模块化分工来实现共赢。在模块化时代,成功企业关注的中心首先应该是整个产业模块网络的价值创造系统,而不是企业本身。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任务是,合理安排产业链中各企业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激励产业链中的各个角色去联合创造价值。在电信产业模块化网络中,产业所有参与者都参与到价值活动中来,通过对电信产业模块分解,并借助运营商网络这一平台,实现一个具有协同效应的整体模块化价值创造系统,达到电信产业价值创新与发展的目的。具体而言,电信产业的模块系统主要包括:网络设备提供、终端设备提供、增值服务提供和交易清算模块(见图1)。
(一)网络设备提供模块
主要由网络设备提供商、芯片厂商、测试厂商和运营商构成。其中,网络设备提供商为运营商和应用服务提供商提供网络设备及运营支持系统和运营平台。芯片厂商为网络设备制造商提供网络设备的核心芯片,或通过与设备制造商之间的专利许可、转让以及知识产权谈判等方式,为网络设备提供商提供制造芯片的核心技术。测试厂商通常为网络运营商提供测试服务或者测试设备的厂商,其测试结果直接左右着运营商对网络、设备的选择与下一步的发展规划。 (二)终端设备提供模块
主要由终端制造商、芯片厂商、测试厂商、终端软件提供商和运营商组成。其中,终端制造商为用户或者运营商提供手持设备终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终端提供商不仅能够提供各种标准的手机,而且还需要结合运营商的业务设计专门的终端。芯片厂商为终端设备制造商提供手机的核心芯片,或通过专利许可、转让以及知识产权谈判等方式,为终端设备提供商提供制造芯片的核心技术;测试厂商主要为行业准入提供终端设备的检测服务;终端软件提供商主要为移动终端提供各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三)增值服务提供模块
主要由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sp/cp)构成,其中,运营商负责设计和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系统集成服务商主要负责为运营商或者sp/cp提供增值服务平台、某个具体业务的软件解决方案等;内容提供商利用业务的专业化分工和集成优势,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服务供应商以专业化、个性化定制服务进行改造开发和系统集成工程实施,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全面解决方案或服务。
(四)交易清算模块
交易清算模块由运营商主导,产业链全体成员参与其中。其中,运营商负责收取电信用户支付的通信费和信息费,然后再与电信产业链中的其他成员进行结算,内容提供商从运营商或服务提供商处根据合作协议获得收入分成;服务提供商从运营商处根据协议获得用户使用服务信息费分成;网络/终端制造商获得设备销售利润、运营商定制补贴等额外收入;电信运营商获得用户通信费用、信息费用分成。
在上述四个价值模块中,交易清算模块处于核心地位,通过交易清算模块确定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使整个电信产业协调成为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模块价值群网络,并且随着电信业务的发展,一个好的交易清算模块能够在产业价值创新的过程不断延伸,在原有的价值成员基础上吸引更多的价值创新成员加入合作体系,电信运营商更是起到了模块整合平台的不可替代作用,董爽(20xx)指出,运营商的价值创造能力体现在客户基础、运营效率、营销品牌和资源整合、市场规划等方面。运营商网络构成价值网业务交换的媒介,业务通过媒介交换实现客户价值,从而实现业务价值。运营商拥有的客户和通信网络平台为价值网中各业务实现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能,为整个价值网提供了客户基础;网络的运营质量是价值网提供各种高质量业务的保证;运营商还是价值网中规则的制定者,也是价值创造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三、电信产业模块化系统演变趋势
当前,随着数据增值业务快速发展和3g时代的日益临近,电信产业模块化系统演变呈现出如下趋势。
一是电信产业链由链状演变为网状结构。纵向方面,新加入环节增多,更为细分化;横向方面同一环节内的企业不但数量大幅增加,而且更为专业化。由于价值创新机会越来越多,因而模块价值创新系统中的价值变得更加密集,这种趋势要求电信企业对产出重新定位或重新创造,与其他模块供应商或模块生产网络结成联盟,以使企业的能力和价值创新活动相匹配。此外,随着技术融合的背景下催生业务融合,其他行业信息化的开展,与电信业呈现越来越多的交叉领域,其他行业也可视作电信产业链的组成部分。
二是在电信产业模块价值创新系统内部,各环节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被重新界定,价值和利润在系统中发生转移,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聚集,表现为网络运营环节的价值将不断下降,内容和应用方案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而电信运营商业务外包成了必然选择。同时,每一环节的运作效率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各成员企业间联系更为紧密,逐渐发展成以战略联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流程对接和文化融合等为特征的深度合作。
三是由于3g技术的开放性和不确定,必然要求以顾客和应用方式为中心对电信产业进行模块化分解,因此对电信产业相关标准的竞争将越来越成为产业价值竞争的重要方式。
四是在三网融合、固定与移动融合(fmc)的技术背景下,原来看似没有联系的不同产业变得越来越相关联,并出现重叠、替代、交叉和趋同等变化,并且不同模块生产网络之间加速价值整合的步伐越来越快。它们相互间的协作关键就在于合理的结算、利润分配模式,只有双赢的分配方式才能保证跨行业业务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李海舰,聂辉华.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xx,8.
[2]朱瑞博.模块生产网络价值创新的整合架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xx,1.
[3]胡晓鹏.企业模块化的边界及其经济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xx,1.
[4]青木昌彦,安藤晴彦著.周国荣译.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xx.
[5]李靖华,盛亚,吕彦.模块化机理及其在服务业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xx,4.
[6]董爽,梁雄健.关于移动通信价值网的探讨[j].价值工程,20xx,2.
第三篇 xx区花卉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_方案
自贡市贡井区花卉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实 施 方 案
为加快都市农业建设步伐,实现促农增收的新跨越,根据市委、市关于加速发展优势产业的有关要求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贡井区花卉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总体规划,特拟定自贡市贡井区花卉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一、总体规划
(一)建设规模
从20xx年起,用二年时间,重点建设1000亩花卉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并逐渐沿南北环路沿线辐射和带动其它村、镇发展。到20xx年建成花卉生产经营企业达100家以上,花卉生产规模达5000亩以上的南北环线花卉产业经济带,实现以花卉产业为主导产业,配合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基本实现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和专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化、产供销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花卉产业总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实现利润3000万元以上,带动餐饮、旅游、休闲、娱乐、房地产开发等产业收入,实现年收入1亿元以上,利润3500万元以上,花卉经济带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都市农业基本形成。
(二)区域布局
以长土镇黄桷村为核心区,沿南北环路沿线辐射和带动其它村镇。
二、核心区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与产业现状
黄桷村地处贡井、沿滩、大安三区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且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水利条件好,规划区周围无污染源,空气质量佳,是生态型花卉生产及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区域。该村有9个村民组,总人口1789人,总农户数601户,耕地面积117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750元;有未硬化村道5公里;有提灌站1座,总装机容量45千瓦,渠道总长2公里,山平塘16口,面积50亩,总容量3万立方米,旭水河从核心区穿过。目前,已有广交园艺、静丰园艺等近30家有一定规模、档次和特色的花卉企业入驻,休闲观光旅游也具相当规模,人气十分旺盛,效益显著。到20xx年,长土镇已有花卉栽培面积达640余亩,全区达1000余亩。
(二)建设内容
示范基地将融花卉生产、加工、市场交易、科技信息交流与博览、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围绕增收、保障、益民三大工程和花卉市场开展建设,实现以花卉产业为主体,花卉市场为载体,结合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塑造都市农业。
1、增收工程
以企业为载体,市场为导向,相对集中成片打造1000亩花卉生产基地,推行标准化和定单生产。产业内部近期以园林绿化产品为主,重点发展盆栽花卉,远期形成以盆栽花卉为主,园林绿化和鲜切化结合的花卉产业。依托花卉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观光、休闲、娱乐环境建设,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利和增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发展。
2、保障工程
本着让业主“愿进来、留得住、能发财”的原则,除落实相关的扶持政策外,以投入为主,重点建设完善水利、道路、排污等公益性基础配套设施。
道路:依托现有的南环路和伍富路为主路,根据总体规划布局建设与主路相连的硬化干道5公里,农民和生产基地硬化便道20公里,使花卉企业和农户经济园连通大市场。
水利:依托旭水河和现有的一个村级提灌站改造增容,建立输水主管网2公里,改造渠道2公里;建立为解决农民和花卉企业生产、生活用水,并作为景点配置的蓄水池20口,每口不低于250立方米;在花卉生产基地全面实施节水灌溉工程。
3、益民工程
按“统一规划、补助、农户主办、产权民有、利益共享”的原则,对核心区农户住宅全面实施“六个一”改造工程(一个花卉经济园、一口蓄水池、一口沼气池、一口卫生井、一条出入户硬化便道、一个休闲娱乐水泥院坝)和农居“四改“(改厨、改厕、改圈、改外观形象),建设生态式经济园和花园式新农居,并全面开展提高农民综合文化素质、卫生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精神文明建设,使整个核心农户生产、生活等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而且使农民讲究卫生,注意文明礼貌、移风易俗、少生优育、崇尚科技等文明新风逐渐形成,提升核心区观光休闲接待能力和水平,打造成为都市农业的示范区。
三、核心村20xx年重点建设项目与投资概算
(一)增收工程
1、以企业投入为主发展花卉生产基地500亩,争取引进20家以上花卉生产经营企业,在核心区组团式发展,逐步连片,并带动农户发展花卉生产经济园,推行定单生产。
2、建立盆栽花卉生产示范园:目前,我市花卉产业多以园林绿化树种生产和园林绿化工程为主,盆栽花卉是我市的一个弱项。纵观世界花卉发展,盆栽花卉无疑是重点产品,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前景,而且也最能带动农户发展增收致富。因此,为填补目前我市花卉产业空白,提高花卉档次,推进花卉产业高速发展,快速促农增收,建立盆栽花卉示范园是当务之急。该示范园拟在市经作站指导下,以广交园艺为重点,以企业投入为主,在品种和技术引进、栽培设施等方面给予扶持,建立盆栽花卉示范园50亩。
(二)保障工程
1、重点完善500亩生产基地的水利、道路等公益性基础配套设施。
⑴建设4.5米宽的硬化干道1公里;
⑵建设50立方米/口蓄水池10口;
⑶增容改造一个村级提灌站;
⑷建设渠道2公里;
⑸实施微喷节水灌溉100亩;
⑹中低产田土改造300亩(含国土整理)。
2、龙头企业培育:以提供良好创业环境为主,培育扶持广交园艺工程有限工程成为全市花卉企业的龙头企业。重点在先导性、科研性、发展性等项目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3、培育壮大花卉协会,促进花卉企业间、花农间、企业与市场间、企业与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益民工程
由补助材料费,农民自筹工程费,
1、根据农民现状和条件,改善70户农户生活条件(包括卫生厨、卫生厕、卫生圈、沼气池);
2、农户出入户便道硬化(预制板或石板辅面)2公里;
3、农房改造30户。
20xx年预计总投入379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补助59.5万元,企业投入215.5万元,农户和村组自筹104万元。(详细投资概算见附表)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落实
花卉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是实施都市农业战略的一项最基本和最重要内容,对加快都市后花园建设,实现促农增收的新突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高度重视,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实施组或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并落实专人负责,明确职能职责,使基地建设工作真正做到项项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同时,要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形成合力,对基地建设主动配合,急基地之所急,想基地之所想,主动想办法、出主意、活机制,大力支持、协调、配合花卉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与发展。
(二)整合投资、加大投入、改善环境、增强后劲
水利、道路等农业生产的直接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等间接基础设施,在示范基地,特别是核心村应优先加强建设,以提高基地生产综合能力和发展后劲。要在建立多元化投资、整合投资的基础上,积极筹划包装项目,努力向上争取资金,增强和保证核心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要抓住南环路扩宽的契机,高档次、高水平建设好核心区景观大道,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切实营造良好的发展硬环境。同时,要在用地、税收、信贷、社会氛围等方面为业主入驻营造宽松的招商引资软环境,把招商引资作为启动基地建设重中之重的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社会资金,扩大规模,提高水平,促进基地建设上水平、上台阶,真正实现“搭台、企业唱戏”,达到筑巢引凤,吸引企业的效果。
(三)着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大力开拓市场
各级党政和相关职能部门要从市场环境、投资、税收、用地、信贷、技改等多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重点提高其经营能力和水平,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带动提高全市花卉产业化水平。同时,要加强对专合组织的建设指导与培育扶持,让其在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花卉产业区域布局及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水平,培强市场开拓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在大力引进花卉生产经营企业基础上,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重点培育扶持广交园艺工程有限公司,使其成为全市花卉产业的龙头企业。同时要壮大贡井区花卉协会,充分发挥其“内引外联”的“桥梁”作用,使其带领、引导企业、农民闯市场,开拓市场,发展市场。
(四)以花为主,行业互动,构建都市农业
花卉产业的高效发展,不仅是花卉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等方向面发展,在扩大花卉生产规模,提高花卉产品档次,增加市场占有面的基础上,必须和观光、休闲、娱乐业紧密结合,协调同步发展,走都市农业之路,才能真正意义实现高效,发挥基地综合效益,促进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
(五)建立健全支撑和保障体系,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农业执法体系、市场网络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等配套体系建设,逐步发展成为行政监控为主、行业监督为辅的保障体系和国家服务体系为基础、企业服务体系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花卉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
(六)探索并尽快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的扶持政策
要打开思路,大胆探索,不受一些陈旧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只要是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重点是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的倾斜政策,税收和土地使用政策,金融信贷服务政策,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政策以及科技人员培训、引进、使用的鼓励政策和有功人员的奖励政策等等。
二OO四年三月十五日
第四篇 中国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分析_旅游管理论文
摘要:中国的西部有着极其丰富而独特的资源,这一大优势再加上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使中国西部的旅游业具备了跨越式的条件,但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和产品开发中的问题则成为了这一战略实施的障碍,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克服障碍,促进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升西部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一、跨越式发展的含义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既然是“超常规”,它就不是通过单纯地加快速度可以实现的。今天,当对国际发展趋势有了正确的,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及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所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与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时期的“赶超型”战略不同。它必然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其含义主要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时间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但是,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首先克服制约其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为此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WwW.meiword.Com
二、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观念保守陈旧,缺乏创新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西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西部旅游业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
西部旅游业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目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的经验,尚未挖掘西部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
西部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二)体制创新非常欠缺
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要求微观和宏观的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制度创新,扭转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的局面,但目前旅游业体制创新的步伐缓慢。
在制度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确立,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大量产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建国5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
(四)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西部地区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有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黄河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著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秦陵兵马俑、丽江古城、塔尔寺和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部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西部资源优势被开发不足的劣势所抵消。
三、实现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依靠优惠政策,依托国际市场,迅速得到了发展,因此,旅游业是中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遍的依赖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应该认清市场化所讲的市场,不仅包括狭义的市场即各类产品、要素的市场,更强调并包括国家的市场型管理体制,而且包括了市场主体即企业,是一个广义的市场概念。为此,在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应当探索西部旅游业市场化发展特殊路径,综合运用职能及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市场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旅游业在西部的快速发展。
地区间的不协调性是包括东部和西部在内的全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因此,西部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与东部的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开发和利用中实现与东部的互动式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和全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由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思想的影响,西部落后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进而造成地区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国家环保总局发布调查报告指出,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呈现功能性紊乱,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同期gdp的13%,间接和潜在损失则更大。旅游产业曾普遍被当作一种“无烟工业”,但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仅仅20余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相当多的“旅游公害”,不仅危及自身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因此,在西部旅游开发中,应特别强调对开发对象的选择、开发程度的控制及开发过程的监督,以防止旅游开发中出现对象错位和程度失控的现象。
(二)建立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
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的管理水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力的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闭环制约和多元激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中国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集团中依然存在的“领导一言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等传统弊病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旅游企业在制度上实现创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同时,旅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规模化与集中化也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相同步方能取得目标效果。
在资源配置方面,旅游产业发展要提高可持续性、均衡性和集中度,就要求打破行业、地区的限制,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互补和产业间及地区间优化配置。这在各级主宰资源配置权的前提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退出资源配置者的地位是整个旅游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的前提。
在产业管理方面,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旅游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增加,旅游经济管理应走出以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为基本特征的传统部门管理模式,过渡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中。西部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信息引导,编制行政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管理手段的实施,来保证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所以,我们所强调的加强旅游产业管理,既非主管部门的“无为而治”,也非主管部门的“过多干预”,而是部门应当行使自身应有的产业管理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
(三)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可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西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加速经济增长。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向外资进入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为此,西部资本市场的建设、工具的创新(如发行西部旅游建设债券、西部旅游债券、西部旅游建设投资基金等)和方式的改进(如采用bot等方式)等是首先应采取的举措。
(四)突出资源特色优势,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
具有“世界文明博物馆”、“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天然博物馆”等众多美誉的西部地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风光为西部地区旅游业依据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特色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获取竞争优势为日标,利用高新技术,高起点、高效益深加工和利用特色优势资源,以“名、特、新、高”产品开拓并占领市场,发展特色经济;逐步形成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机制,使潜在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特色经济,西部地区应当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产品多元化,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效应,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等创造条件。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西部旅游产品结构并提高西部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再开发出像“秦兵马俑”、“九寨沟”这样具有世界的旅游绝品来,铸造出21世纪西部旅游业辉煌发展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1、陈嘉桢.世纪伟业[m].陕西出版社,2000.
2、李树民.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j].西北大学学报,20xx(3).
3、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2000(2).
第五篇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展望_材料工程论文
摘 要:磁性材料是各种电子产品主要的配套产品,无论是消费家电产品和工业类如计算机、通讯设备、汽车,以及国防工业均离不开磁性材料。当前,中国各种磁性材料的产量基本上世界第一,成为磁性材料生产大国和磁性材料产业中心。中国磁性材料的中长期市场前景十分光明,中国的磁性材料产品在全球的地位必将进一步提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加强企业管理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产品档次,使中国磁性材料从大国走向强国。本文着重从宏观角度了中国磁体产业整体情况,介绍了稀土永磁材料特别是中国钕铁硼烧结和粘结产业现状,以及中国新型的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开况,同时对我国磁体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和。
1 中国磁体产业的发展历程
目前,全球的经济已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作为一种功能材料,磁性材料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主要的商品磁体共有4类:20世纪30年代开发的铝-镍-钴永磁(alnico);50年代初期开发的铁氧体磁体;60年代末开发的钐-钴磁体(-co),包括第一代稀土永磁-co5和第二代稀土永磁-2co17;80年代初开发的稀土永磁钕铁硼(nd-fe-b)。而稀土永磁,特别是钕铁硼是磁性材料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永磁材料中发展最快,平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中国磁体产业在中国的出现远较西方发达国家晚,起始期是1969年到1987年之间。Www.meiword.cOM因为当时的稀土永磁钐钴磁体的高成本、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少,所以到八十年代初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磁体工业。1987~1996的十年是中国磁体产业开始发展的第一阶段,其特点是起点低:由于投资小,设备简陋,生产设备基本完全是国产的,经营理念落后,仍局限于小生产的模式。
1997~20xx的五年是中国磁体产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起点远高于前一阶段:投资强度大,引进一部分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能够按先进的工艺路线组织生产,产品质量一般属中低档。 20xx年起,中国磁体产业的发展将进入第三阶段。企业建立的特点将是“三高”,即高起点、高投入、高回报:1)产品瞄准特定用途所需的高档磁体;投资规模巨大,引进整条先进生产线;2)按现代化管理的理念,组织集约式分段联营的大生产:磁体生产分为两段—母合金/粉料的生产和磁体制备,投资显著降低,效益则大为提高;3)按资本运作的规律运营,从而保证磁体产业较高的回报率。特别是有可能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或采用国产先进生产线,生产高档的磁体产品。
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的磁体生产由于成本过高,已难以为继,世界磁性材料行业纷纷向中国或第三世界地区转移,中国作为首选的国家。世界一些著名的磁性材料制造企业看好中国,如日本的tdk、fdk、epson、日立金属、住友特殊等,韩国的梨树、三和、磁化等,欧洲的philips、德国的vac、epcos,美国的arnord、magnequench 已经转移到中国。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向中国转移,增强了中国磁性材料工业的整体实力,提高生产技术,加速了中国成为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建设。
2.中国稀土永磁――钕铁硼的发展
某个国家或地区磁体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时,即成为“全球磁体产业的中心”。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二次大战后的美国,70年代以后的日本均堪称当时“全球磁体产业的中心”。新世纪伊始,“全球磁体产业的中心”已转到中国。据统计,直到1999年,铁氧体磁体的产值始终占全球磁体总值的一半以上,堪称磁体市场的主题。2000年稀土磁体(ndfeb+co)产值首次超过了铁氧体的,此趋势与日俱增。换言之,稀土磁体在21世纪将唱主角。 代表当今磁体最高性能的ndfeb稀土永磁的80年代初问世时,正好赶上计算机产业的微型化,故该磁体立即成为制造诸如磁盘驱动器等计算机外设的关键材料。ndfeb更广泛用于各类音响/影像等消费电子器件中,90年代以来在全球迅速普及的移动通讯设备—手机也离不开ndfeb的重要贡献。
钕铁硼专利[1]
钕铁硼硬磁制造方法分为烧结和粘结两种,专利所有者分别为住友特殊金属株式会社(日本)和麦格昆磁(mq)公司(美国)。同时mqi公司又是全球唯一的粘结钕铁硼原材料(磁粉)供应商。其在欧洲和日本的成分专利和生产制造工艺专利均已经失效,美国的专利在06年和07年分别失效。在中国制造、销售和使用钕铁硼磁体并不涉及任何专利问题,但是其产品不能出口到专利覆盖区,否则构成侵权。中国拥有住友与mqi覆盖全球的专利许可的烧结ndfeb磁体企业共五家: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三环),于1993年5月取得专利许可;京磁公司(bjmt),于2000年3月取得专利许可;银纳金科磁技术公司(thinova),于2000年9月取得专利许可;宁波韵升磁公司(韵升),于20xx年3月取得专利许可;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t&m),于20xx年3月继承了海恩金属公司2000年5月取得的专利许可。这五家公司的烧结ndfeb磁体的生产能力将近10,000吨/年,五家公司中的三家是上市公司,即安泰科技、三环与韵升。
烧结钕铁硼
图1是全球及中国、日本、美国、欧洲烧结ndfeb磁体的总产量,其中20xx年中国生产烧结ndfeb磁体27,510吨,毛坯46,1500吨。与20xx年相比产量增长49%。而产量与产值存在的巨大差距正是中国稀土磁体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改进产品性能,提高产品档次是解决此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说,要尽快消除存在于中国磁体产业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2]。
烧结ndfeb磁体在中国的用途可分为三类:
1. 高技术领域的应用,诸如mri,vcm,cd传感器,cd-rom,dvd-rom,手机,电池驱动工具,eb,eav,ev。
2. 传统用途,诸如扬声器,耳机,话筒等音响器件,磁选机/磁分离器,各类磁化器包括民用水脱垢器,油田用的脱腊器,酒厂用的陈化器等。
3. 低档用途,诸如慈溪等地生产的磁性纽扣。图2是20xx年中国烧结ndfeb磁体的用途分布情况。
中国烧结钕铁硼产地遍及11个省和京津地区(见图3)。浙江省的烧结ndfeb磁体生产发展最快,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7.1%。山西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低成本条件,目前已与沪杭地区、京津地区形成了中国三角鼎立的稀土永磁产业格局。山西烧结ndfeb磁体生产占全国产量的21.7%。京津地区的产量居第三位,占全国的11.7%。其余总量19.5%则散布在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等苏、冀、内蒙、鲁、豫、川、陕、甘、宁九省以及东北地区。 众所周知,ndfeb对环境(温度、湿度)极为敏感,浙江产量虽大,但品质不高。一般而言,气候干燥的山西、甘肃、宁夏等地,用同样工艺设备生产磁体,其性能则优于南方的。当然,关键仍在于采用专门针对ndfeb的设备并按先进工艺进行磁体生产,才能稳定地批量生产高牌号磁体。濒临渤海的烟台首钢磁材公司,它引进先进设备大批量生产顶级烧结ndfeb磁体,就是一例。
20xx年国内烧结钕铁硼行业热情空前高涨,新增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中科三环公司通过长期努力,第一次进入到为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磁材企业所垄断的钕铁硼高端应用领域――计算机硬盘驱动器音圈电机(vcm)应用市场;在另外的一个高端应用领域――汽车应用领域方面,中科三环的钕铁硼磁体也成功应用在点火线圈、电动助力转向、气囊传感器等汽车零部件中,同时还进入了核磁共振成像仪领域。对于上述几个稀土永磁高端应用市场的进入,标志着中国的稀土永磁产品结束了大部分只局限于中低端应用市场的不利局面,真正开始与日、欧发达国家磁材巨头争夺高端应用市场。
粘结钕铁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粘结钕铁硼方面,美国和欧洲的生产企业基本退出了该行业,到20xx年只剩下一两家生产粘结ndfeb的制造厂了,20xx年美国和西欧的永磁材料产量只占全球的10%之内。因此在该行业中,全球的生产能力大部分集中在日本企业[3]。其中有代表性的两家企业,一家是精工爱普生,他们的磁材生产已经全部转到中国上海爱普生磁性器材有限公司了;另一家大的粘结磁体企业-日本大同公司。在计算机硬盘驱动器(hdd)的主轴电机应用方面,大同和上海爱普生两家企业就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90%以上。20xx年底,中科三环参股了上海爱普生磁性器件有限公司,20xx年3月进一步扩大股权,目前中科三环已持有该公司的70%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安泰科技20xx年3月收购了海恩公司,其深圳的爱恩美格也是一个技术水平很高的粘结磁体工厂,加上国内成长起来的成都银河,粘结磁体企业除日本的大同外,其余产能基本分布在中国。
图4是日本粘结协会统计的有关资料,从图中可以看到这种优势。从20xx年开始,中国粘结钕铁硼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20xx年后中国远远超过了日本,处于了第一位。粘结钕铁硼磁体1996年全球产量为1320顿,中国的产量仅为50吨;2000年全球粘结钕铁硼产量达到3550吨,中国的产量为620吨,虽然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仅为20%,但年平均增长率去达到了60%,有了长足的发展。据最新统计,20xx年中国粘结钕铁硼磁体产量达到了1350吨。
尽管中国已经是生成粘结钕铁硼永磁的第一大国,但只是占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优势,由于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管理能力有限,只能生产一些中低档的产品,像hdd这类高档和高利润产品仍由日本企业掌控,所以在中国出现生产量增加很快,产值特别是利润的增长却不成比例。粘结钕铁硼磁体产业在我国的规模还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估计年递增速率在20%以上。到20xx年,我国粘结钕铁硼磁体年产量将达到2000吨左右。全球对粘结稀土永磁需求的增长幅度不是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粘结钕铁硼永磁的主题市场是it行业密切相关的各种微型马达,it行业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对粘结钕铁硼永磁的需求[3]。
3 中国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开发现状[4]
在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无时不出现于国际前沿。在thmn12结构金属间化合物研究方面,我国是最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国家之一,在结构与磁性,超精细相互化合物方面,我国最早报道了rf11tiny的研究成果,开辟了thmn12结构间隙化合物研究领域;在nd3(fe,ti)29新相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首先发现了3(fe,ti)29单相化合物及其氮化物,并研究了它的磁性。 近年来,利用快淬工艺制备各向异性稀土永磁材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利用快淬工艺成功的合成出具有高磁能积的磁各向异性-co稀土永磁材料,其室温磁性能可达18.2mgoe,剩磁比为0.9,并且通过球磨后制备的粘结磁体仍旧保持各向异性,具有高的磁能积。同时发现碳元素能够控制易磁化轴在快淬带中的织构方向并细化晶粒可进一步提高其硬磁性能。
大学,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hmn12结构氮化物稀土永磁材料[5]。目前,已开发出磁能积为15~20mgoe左右的r(fe,m)12ny(r=pr,nd;m=mo,ti,v)间隙化合物稀土永磁材料,已建成年生产能力100吨的中试生产线,进行产业化推广[6]。20xx年10月 ,深圳北大双极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中核集团公司签约,合作建立新型稀土永磁材料基地,将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拟在深圳建设年产1000吨钕铁氮磁粉的产业化示范生产线。此签约项目涉及3.5亿元的巨大数额。该磁粉在质量上和性能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项成果是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功典范。目前,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正在利用钕铁氮制造磁体产品。该项目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市科委的立项支持。
钢铁研究总院,开展了高使用温度稀土永磁材料的制作技术和工艺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的阶段性热处理退火工艺、胞相和胞状结构与温度磁性能的关系。获得2co17高温磁体的性能450℃时 (bh)max≥9mgoe,hic≥7.9koe。
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申请并承担各向异性钕铁硼磁体的国家自然基金、上海科委和教委纳米专项等多项课题,进行粘结各向异性钕铁氮复合磁体研究开发。科技大学利用hddr(hydrogen disproportionation desorption recombination)工艺也进行了开发各向异性钕铁硼粘结磁体的研究。
近来有一些国外磁体专用设备厂家联合推出,按最佳工艺路线配套的一条全封闭、全自动化的完整生产线:原料从生产线的一端投入,在另一端出来的已是磁体最终产品,包括磁体的涂层。设备厂商能保证磁体产品极低的氧含量(o2≤1000 ppm)和极高的磁能积((bh)max=52mgoe))。据了解,如此先进而完备的生产线在西方国家尚不存在。更为重要的是,此生产线的报价远低于单机报价的总和!报价不仅包括设备硬件,也包括技术软件。换言之,设备厂家不仅提供成套设备,更保证用户能生产出最高牌号的稀土磁体!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磁体专家有感于国内生产设备与国外的差距,经数年的潜心钻研与实践,终于在20xx年中研制出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烧结ndfeb磁体生产线,并付诸实施。用它可稳定生产高挡ndfeb磁体,整条年产300吨烧结ndfeb磁体生产线的价格仅是国外相应设备的1/4~1/6。此生产线的涂层完全摈弃了导致磁体氢化的电镀,而采用无污染的dacro技术,耐蚀性良好,成本低廉。 近年来,我国的稀土永磁的生产装备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满足一些新的生产工艺方面的装备有了突破。例如国产速凝薄片炉和氢破碎炉已在一些磁体生产厂使用。一些国外发达国家的永磁设备制造商也瞄准了中国这块宝地,纷纷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同样给我国的永磁设备制造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0xx年9月,沈阳中北真空技术产业开发区兴建国内先进的真空炉生产基地,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液晶显示、等离子真空热处理技术,这必将对我国烧结钕铁硼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4 中国磁体产业发展思路和前景预测
跨入21世纪,中国的磁性材料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年增长超过20%[7]。初步统计,20xx年中国烧结铁氧体[8]达到350,000吨(占全球总量的51%),粘结铁氧体50,000吨(占全球总量的32%);烧结钕铁硼永磁[9]达到27,510吨(占全球总量的81%),粘结钕铁硼永磁[10]达到1350吨(占全球总量的35%);铸造磁体3,500吨(占全球总量的56%)[11]。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向中国转移,增强了中国磁性材料工业的整体实力,提高了生产技术,加速了中国成为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建设。
稀土永磁的发展和前景
作为朝阳产业,稀土永磁产业是磁性材料产业的重中之重,其新的应用成长点在不断涌现,特别是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给稀土永磁等功能材料不断带来新的用途。除了在计算机、打印机、移动电话、家用电器、医疗设备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外,汽车中的发电机、电动机和音响系统的应用已经开始,这将极大的带动钕铁硼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丰富的稀土资源,较低的人工成本和广阔的市场,从而在未来的五年至十年内,国外的钕铁硼制造业继续逐步向中国转移的态势势不可挡,中国必将吸引大量国外先进的钕铁硼永磁材料制造商,比如美、日、欧等国家、地区的企业进入,一方面会对中国稀土永磁企业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也会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带入中国,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稀土永磁产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钕铁硼磁体的总产量超过了5万吨,烧结钕铁硼磁体产业会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年增长率仍会保持在20~30%以上,粘结钕铁硼磁体产业在我国的规模还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xx年,我国烧结钕铁硼磁体年产量将达到3万吨左右,粘结钕铁硼磁体年产量将达到2000吨左右。预计到20xx年,我国烧结钕铁硼磁体产量将达到7万吨,占全球产量的75%;粘结钕铁硼磁体产量将达到1万吨,占全球产量的50%。 中国磁性材料行业的大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磁性材料工业大发展时期,世界磁性材料产业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12]。
(1) 家电领域。中国电视行业预测到20xx年,中国彩电总量达到1亿台,占世界产量的63%。据此估计,全球需要软磁铁氧体6万吨,永磁铁氧体8万吨。
(2) 信息化领域。电脑的普及带动了相关外置设备的发展,尤其是硬盘驱动器(hdd),预计到20xx年全球产量超过5亿只;dvd、dvd-rom和刻录机,到20xx年全球的产量超过10亿。这是钕铁硼磁体应用的大市场,全球需要量在2万吨。
(3) 汽车领域。汽车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五大支柱工业,到20xx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达到1000万辆,如每辆汽车用电机数在30只,扬声器在5只,将需要永磁体10万余吨。由于能源的紧张和环保要求,电动汽车的开发在加速,预测到20xx年全球产量在350万辆,需要钕铁硼磁体4200吨。
(4) 其他配套领域。由于世界各类磁体配套件市场向中国转移,例如电动自行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中国助力车专业委员会不完全统计,20xx年中国电动自行车产量约达500万辆。以每辆电动自行车平均需要0.3公斤烧结钕铁硼计算,需用磁体1500吨(折合毛坯近2500吨);由于国外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加上中国磁体价廉物美,一些涉及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电子变压器、电机、电感、电声,均转移到中国或第三世界国家,同时磁体的销售市场也在中国。
结 语
中国磁性材料行业要从大国向强国转变,就要加速行业内的规模经济建设,发展强强联合,要有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的企业。中国企业必须要走出国门,收购或合资国外企业,建立跨国公司,树立国际名牌。中国企业必须投入应用开发领域,配合整机开发磁性材料配套部件和组件,到20xx年全行业争取达到产值400亿币.
我国的磁性材料产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继续加强稀土永磁材料的探索、加强高档稀土永磁材料的开发,使我国稀土永磁材料能保持持续发展。从整体上看中国磁性材料技术水平接近国际水平,但没有自已的知识产权和创新的产品。重点扶植中国专利产品,如钕铁氮磁体,但必须要全行业和相关的配套行业一起合作。同时还有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国的磁性材料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在某一方面(价格、质量、市场占有率)领先全行业,使国内外其他企业无法竞争。中国的磁性材料产品特点要低价优质,才能参于国际竞争。我国的磁性材料企业,加强自身的整合,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通过与国外先进磁性材料企业加强合作,互助互利,使磁性材料产业更好的扎根于中国,使中国的磁性材料产业更好的服务于全球。
参考文献:
[1] 罗 阳,围绕ndfeb磁材的专利态势, 新世纪ndfeb磁体的发展, 20xx.4 p80~88
[2] 罗 阳, 21世纪中国磁体产业展望,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讨会, 上海20xx.11 p1~41 [3] 蒋 龙,粘结ndfeb永磁产业及安泰科技的战略,20xx年中国稀土永磁材料,p24~30
[4] 王震西, 胡伯平, 稀土永磁的产业现状及应用, 20xx年中国稀土永磁材料, 20xx.11 p1~7 [5] 杨应昌,开发中的新型永磁材料:稀土-铁-氮间隙型化合物, 中国稀土学报, 1994(12) p513~519 [6] 喻晓军,王冬玲等,稀土永磁材料的技术发展近况,20xx年中国稀土永磁材料,20xx.11 p42~48
[7] 十一五”磁性材料行业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磁材商情网,
[8] terry k. clagett, proc. of 20xx bm symposium (tokyo, dec. 3, 20xx)
[9] 罗阳,20xx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研讨会(sept. 23.20xx),磁性材料专业文集,p.64~80.
[10] jabm提供的数据(dec. 2, 20xx, tokyo, japan)。 [11] 贾贵元,proc. of 20xx bm symposium (tokyo, dec. 3, 20xx)
[12] 陈浩,陈国华,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讨会, 上海20xx.11 p42~54
第六篇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翻译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_建筑工程论文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 翻译产业 机遇 挑战
一、中国翻译产业的现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尤其随着国际国内市场交流与融合步伐的加快,中国翻译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根据abi(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 inc.)的统计报告,20xx年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139亿美元,亚太地区占30%,中国大陆市场约为131亿元币。20xx年世界翻译市场的规模达到253亿美元,中国大陆翻译市场规模为219亿元币,中国翻译市场需求正面临着急剧膨胀的趋势,翻译产业正作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登上我国的经济舞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正变得日趋频繁;同时,国内基础建设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大批外国投资商将目光转向中国,使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特别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国际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以及会的成功举办,都为翻译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发达国家城市中,外语和本地语言的使用比例一般为1:7。wWW.meiword.Com在20xx年,的这一比例可能达到1: 10,远远高于以前的水平。随着因特网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国际间电子商务市场的日渐成熟,在20xx年,将网页上的外国语言,翻译成为本国语言的翻译业务达到了18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同时,从事翻译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
据中国外文局统计,我国有各种经济成分组成的翻译公司近3000家。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公司更有数万家之多。以为例,1998年以前市以翻译公司、翻译中心或翻译社的名义注册的企业不过109家,而截至20xx年底已经达到800家以上。
由此可见,翻译公司大多成立时间不是很早,但是翻译公司的服务种类和方式日益繁多,包括人工翻译、机器翻译、翻译软件以及网站点的地方化等。近年来,翻译已经从原来的和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工作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翻译服务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产业,正成为文化经济中仅次于教育行业的又一新兴产业。
二、上海世博会给翻译产业带来的机遇
首先,传统的笔译、口译(即核心层)必将占据翻译产业的主导。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外国企业、组织在中国的推广以及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都使翻译服务成了必然需求;展品介绍、宣传、观光旅游、咨询服务等各种需求也必将需要大量的笔译、口译服务。
其次,以科技为主打的世博会也必将使翻译产业的本地化、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大有发展潜力,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宣传已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上海世博会这样一个盛事,网络推广的作用尤其显得不可替代。通过网络来抢占先机已成为企业、组织的重要战略,这样就需要软件和网页的本地化来实现。
第三,世博会的前期,举办期间以及过后,都将给图书翻译、翻译软件、翻译机器及翻译的相关产品带来发展空间。
据中国外文局统计,我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6万人,另有数十万人正在不同岗位以不同形式从事着翻译工作。对翻译感兴趣的人数正在以几何数字增长。据权威部门测算,由于受会和世博会的影响,在全国2.5亿名外语学习者中,对学习翻译和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较感兴趣的人群达到了55%,其中70%以上属于青少年。这些群体在未来的3-5年里,有80%以上会成为各行业的主力军和业务骨干,从目前的自我投资发展到将来的个体消费,都将是社会消费群体的重要构成部分。
改革开放已经度过了十年,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上交流推开了绊脚石,实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梦想。同时,随着国内经济建设和投资政策的优化,大批的外国投资商将视线转移至中国,给我国的企业带来良好的机遇。特别是20xx年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国际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为翻译市场相关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在此大背景下,会和世博会的举办,宣传和推介翻译产业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就,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为推动翻译行业的持续、有效发展,为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经济的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上海世博会给翻译产业带来的挑战上海世博会给翻译产业带来了机遇,但挑战和风险也必将存在。世博会举办之前,翻译人才资源的储备是非常重要的,包括面向全球的专业人才。而且,世博会翻译工作是一项要求非常谨慎的事:首先要对译员进行很长时间的培训,因为各自工作不尽相同,所以译员要对其服务的岗位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了解;然后除了培训译员的职业能力以外,翻译服务中心要针对世博会制定一整套的方案;第三,因为会跟世博会一样,译员责任心要求非常严格,不是平常的一个简单的商业活动,出了一点小问题也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大型的国际性活动往往严肃性是放在一个非常重要位置,所以就要求每一个参与这项服务的译员思想素质、责任感都很高。
世博会和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际性事件,世博会的活动期很长,而且,世博会涉及的很多东西更多的是会议,从前期外国参展国的协调,包括建设布展馆,租赁场馆等,涉及的范围非常多,涉及到城市规划问题,工程建设问题,展览的一系列的东西,还有来参加这个世博展览的国家要举行很多的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展示他国家的技术成果。因为上海世博会是一个综合性的最高规格的国际展览会,实际上它的内容和涉及的方面比会要宽很多。
四、结语
会期间体育翻译产值超过7000万元币,20xx年的上海世博会给翻译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必将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并且一次重大的国际盛事给中国的翻译产业带来的不只会是经济效益,更会给翻译产业带来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次机遇。
参考文献:
[1]刘竹林.展览会内涵与运筹[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xx.
[2]陈来生.会展经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3]乔兆红.“一切始于世博会”博览效应与社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xx.
[4]王方华.世博会与上海经济[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
第七篇 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搞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工程,任重而道远。随着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村干部的思想素质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工作能力和水平明显增强。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农村党组织建设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安排,对我村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下面就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_村位于吉县西北部,是乡所在地。我村有两个自然村,文城村和姚家畔自然村,七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980口人,耕地面积有4299亩,其中耕地面积3056亩,退耕还林面积567亩,小杂粮及经济作物面积有376亩。
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1、党员基本情况:我村共有人口980人;有1个农村党支部,农村党员有——-名,占全乡党员总数的——占全乡农民总数的——在这——名农民党员中,55岁以上的76名,占50%;文盲、半文盲党员8名,占5%;高中及以上的25人,占16%;困难党员9人,占6%;致富无门的5人,占3%;致富带头人60人,占39%。
2、农村党支部班子情况:村党支部委员总数为12人,35岁以上的9人,占委员总数的7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0%。
3、农村党支部作用的发挥情况:两委班子成员均能在自身致富上起一定的带头作用,能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三、存在问题
1、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农村两委干部的文化程度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二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村干部只注重干一些具体的工作,忽视了对理论的学习。三是、法律意识淡薄。个别村干部工作方式简单,领导方法陈旧,导致工作中干群关系紧张,矛盾增多。
2、存在干部不作为现象。一是“不想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由于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连续担任村主干长达二十余年,思想疲软,观念陈旧,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只停留在上传下达、敷衍应付的基点上,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经济上没有大的贡献。二是“不会作为”。现在农村工作当中,日常事物比较多比较杂,而且需要登记在案的东西需要写出来,不能及时的备案,有些工作我们确实干了,但检查的时候拿不出东西来证明,影响了
3、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一是班子年龄结构老化。这一点普遍得到广大农村干部的重视,有些村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及时为班子输入新鲜血液。但目前班子老化现象还比较严重,村党支部书记已经60岁,村委会计现已64岁,两委干部都在50岁以上。二是村级后备干部缺乏。村里有头脑、有能力的年轻人都把眼光放在经济发展上,真正愿意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人越来越少。三是年轻党员意识淡化。一些年轻党员经常在外,不能及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集体意识、服务意识不清。村40岁以下的党员大都出门在外,不参与村里事务。四是农村干部待遇低。农村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村干部待遇低、难落实,不少村干部不安心本职工作,人心思动现象较普遍,甚至干脆“撂担子”。
4、部分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不能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工作,有些村党支部书记对村里事情基本不管,支部对村委工作不支持,无法发挥出村级班子应有的工作合力。
5、村级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农村党组织普遍反映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一课三会”制度难落实,活动难开展,党员大会都难以执行了。
四、农村党员状况
农村党员很大一部分都是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者。他们有的是低保护,有的受补贴。其中流动党员不是特别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流动党员外出流向难以掌握,关系难以接转。
有的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接受党组织管理的意识起来越淡,不开具党员证明信,也不转组织关系,不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回来后也不主动与党组织联系,成了“挂名党员”和自由党员;也有的党员在外不愿暴露党员身份,一直自己装着组织关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口袋党”。
2、流动党员不能按时缴纳党费,基数难以把握。
3、是流动党员中预备党员转正难。
近年来,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转业军人预备党员由于一时无法安置工作,经常到异地寻找工作,成为流动党员的一部分。由于党组织无法了解他们的日常表现,支部内其他党员也因为不了解情况而难以发表意见,给预备党员转正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4、是织组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有的流动党员在外务工期间,无常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又不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两边组织生活都不参加,成为管理上的“真空地带”。有的个别党员在脱离了党组织的监督管理后,生活、工作作风比较散漫,相对缺乏自我约束力,党性意识淡化,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农村经济社会情况
我村主要是以苹果为主导产业,苹果的种植面积可观,而且销路也很好,农民的收入来源也主要靠苹果,每季下来每亩苹果可买一万元左右,在教育方面,由于我村是乡所在地,孩子们上学都比较方便,幼儿园,小学,初中都有,今年我村中学新修建教学楼一座,
医疗卫生方面,我村980口人,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与了900口人,参与率是92%。今年计划全部参与。
社会保障方面,国家现在很重视民生问题,关注的不仅仅是一家一户、一时一事的小民生,而是包括了大到发展战略、小到老百姓“柴米油盐”的大民生。对此,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我村在社保方面存在以下问题:①广大农民群众缺乏社会保障的意识,对参与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②家庭保障能力下降。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传统的家庭保障面临威胁,家庭的一些基本功能如抚养、赡养、教育等受到了很大冲击,传统的“养儿防老”保障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和家庭“倒金字塔”结构的形成,将给未来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③农民享受到的实惠少。,农村社会保障门路很多。有民政、卫生、农业、扶贫办等部门承担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从表面上看,好像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多部门负责,易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各部门从本部门利益出发,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决策及管理上的摩擦和矛盾。对此,农民心存顾虑。多部门管理还造成农村社会保障苦乐不均,操作不规范,短期行为多。逢年过节,各有关部门倾巢出动,发钱发物,好不热闹,其它时间则不闻不问。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没有统一部署,各部门各行其是,造成部分贫困户接受多家接济,而有些贫困户则什么也没有得到,救助效果不明显。同时在全市开展了“一助一”富民工程,“领导干部联系困难户”活动,以及“联民心”工程等多种活动,也存在热热闹闹开张,冷冷静静收场,雷声大,雨点小,扶助部门做官样文章,走过场,农民得到的实惠少。
六、热难点问题
1、农民对当前经济形式持乐观看法,在主导产业方面,对于苹果销路,希望帮助提供信息,找市场,减少农产品无销路的后顾之忧,为今后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在资金上,希望金融部门帮助农民解决,缓解农民因生产资金不足制约生产发展的矛盾。在农产品价格上,农民希望及有关部门多从农民利益出发,防止“谷贱伤农”。巩固和稳定税费改革政策措施,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平抑物价,严防生产资料价格暴涨。据农民反映,今年四季度,随着粮食价格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扬,与去年同期相比每吨尿素价格增加260元,农民因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喜悦的同时,也带有几分忧虑。
2、科技作用得到广大农民认知,加强农村科教文化事业建设是农民所盼据调查,农民对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有共同的认识。相信科学,渴望技术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共同心声。但农民感到获取科技知识的渠道少,学而所用和用而所学之间还存在差距和矛盾。看电视是农民获取科技知识的主要渠道,农业频道是农民最喜爱的节目。但农民反映“电视播放农业科技知识时间短,记不住,理解不透”。农民希望村里有个固定的学习场所,能有科技人员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授知识和技术。还应该多发放一些科技书籍和科普光盘,增加致富信息来源渠道。农民希望及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村科教文化事业的投入,普及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多举办一些类似“科技之冬”活动。农业技术人员应经常深入农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3、在农村文化生活上,农民反映文化生活馈乏,在农村看电视是农民的唯一文化娱乐,农民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和扶持乡村文化室、图书室、活动室的建设,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4、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和社会风气有所好转,农民渴望农村社会治安进一步稳定。我村农民对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总的评价还是比较满意的。过去,在农村发生的盗窃、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现象已明显好转,社会风气也越来越纯正。邻里之间、干群之间比较和协。在农村赌博现象较为严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盛行,人情礼往给农民带来沉重负担。
第八篇 产业扶贫申请书模板
尊敬的台江县人大领导:
我是台拱镇五寨村三组村民王安成。在国华2号文件精神鼓舞下,我响应各级号召,从州农办请来了农业技术员对我五寨三组的土壤进行了鉴定,均符合种值太子参,因此我已在本组租了近80亩土,而且已请人把土挖好,化肥也备齐,可是由于本人资金有限,只购得300市斤太子参种,仅够种了5亩多,剩下70余亩空土没有种子种,尚欠27.6万元购买种子,特向县人大领导申请给予解决部份帮扶贫购买种子,深表感谢。
申请人:__镇五寨村三组村民
第九篇 20xx年犯罪调研报告_工作报告
1、家庭教育不当。一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好。一种是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袒护和娇纵,致使孩子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合理感”。另一种是孩子出现问题后采用极端粗暴方式管教,无情的谩骂毒打,甚至赶出家门。二是家长监护不力。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因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几天不回家,也不过问。三是有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劣。如单亲家庭、不和睦家庭,致使青少年心理受严重伤害。四是有的家长有不良嗜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五是有的家长平时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主动与学校、班主任联系,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一旦孩子出事,就把发生问题的责任都推给学校。
2、学校教育有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学生的智育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重视不够。为了应付考试,有压缩、挤占其它非考试科目课的现象发生。二是学校监管不力。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不够,与有关部门沟通少,其结果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管理脱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三是学校法制、思想道德教育不够,课时少,且形式呆板、效果差。四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
3、社会诱因的侵蚀。一是近年来,社会上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有腐蚀作用。门有时对文化市场管理不够严格。特别是音响制品和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有些网吧的业主还利用各种手段引诱青少年上网,并给买烟、买食品、开夜场等,致使他们“乐不思蜀”,学习没心思,整天想着上网、玩游戏,成瘾者就如同吸毒一样,对孩子的身体、精神造成严重损害。二是缺少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课余时间无处可去。三是少数学生在外租房,造成学校、家长监管失控,极易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十篇 20xx年三下乡获奖调研报告.3
暑期三下乡调研报告
-遵义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杨煦
调研时间:
20xx年7月20日-20xx年7月24日
调研单位: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大磏镇
摘要
20xx年7月19至25日,遵义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三下乡志愿者团队到遵义市道真县大磏镇进行了为期六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在本次调研活动中,队员们主要围绕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主题进行,并在调研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调研成果。
正文
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推进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越来越受到各级组织的重视。加强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长沙医学院护理学院三下乡志愿者团队于20xx年7月6日-20xx年7月11日来到汨罗凤凰乡横港村,高举为服务的旗帜,高呼“大爱无疆、天使最美”的口号,深入农村朴实生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农村文化,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在实践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是我们第一次如此热衷于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并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现将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做以下汇报:
一.实践地汨罗横港村现状
(1)大磏镇简介。
全镇总面积19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21公顷,共辖4个办事处,26个行政村,207个村民组 ,居住着汉、仡佬、苗等二万三千多各族。是黔渝两省市的结合部,道真的北大门,是“面向重庆长江”的一个重要窗口。
联通黔渝的省道遵尖公路经大矸镇过境,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2公里,镇属各及90%的村民组有公路相通。电力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居民生活所需,程控电话可与国内外直接通话。集镇用水已实现自来化。大矸镇贸易活跃,每逢场期,南川、重庆等地的客商赶来交易。被列为贵州100个集镇建设试点之一.不继完善水、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修建贸易市场,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先后建有160吨的油脂工厂、年产700吨的饲料厂。悠久的历史长河在这里沉淀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习俗,古风依旧的民俗村,奇特的古墓群,神秘的岩棺,诉说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逶迤连绵的群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令人神往的仙女洞、水乡风韵的渡河口、旖旎奇特的石林园、参天遮日的古稀树,招惹着心仪已久的旅客穿梭。、 今天,西部大开发的嘹亮号角吹响了黔北高原,我们喜迎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被称为我镇经济、信息、文化发展生命线的道南公路,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县交通局的直接指导下,已轰轰烈烈破土动工,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一条宽阔的大道就象一条腾飞的巨龙载着大矸各族的梦想飞向大矸美好的明天。
社会稳定、安居乐业的大矸,在重要思想指引下,号角已经吹响,沃土已经沸腾,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共建大矸美好的家园。
(2)大磏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在实践活动开展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及挨家挨户走访了解当地村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看法和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磏镇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总体较为乐观。首先,镇委会和党支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很重视,在他们带领下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大多数村民对文化活动热情度高,传统节日习俗薪火相传,特别是春节和端午节,隆重欢腾,是村民们最喜爱的节日。同时绝大多数人对新文化建设的前景表示期待,希望更加的丰富多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二.该项目的实施目的和意义
(1)实施目的
鉴于大磏镇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我们“三下乡”志愿者团队的实践活动旨在达到以下2个目的:
1.通过支农支教等一系列活动,使团队同学零距离贴近农村生活,体验农村纯朴的乡土民情,学到一些在书本上感悟不到的道理。更进一步走进社会,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在亲身实践的辛苦劳作中,体验农民的辛苦,感悟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促进其感恩、勤俭、坚强、毅志顽强等美好品格的培养。
2.通过调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针对结果提出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改进方案,并与横港村村委会及党支部合作,力图推进横港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提高横港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水平。
(2)意义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它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农民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对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发挥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破除保守习气,克服传统观念,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沿着方向健康发展,才能增强农村的综合实力。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始终把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和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推动了城市的改革;农村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证。20xx年,中国党十六界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生产力的发展,乡风文明的形成,村容村貌的整治和规划,管理化的推进都离不开新农村文化建设。而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纯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三.活动取得的成效评价
(1)通过与领导和村民的沟通我们对当地文化建设有了初步了解。作为第一支到该村的三下乡队伍,我们受到了村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村民们的热情欢迎。
(2)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我们感受到了非常热情和纯朴的乡土民情。村民和我们快乐的聊天,有聊到自家稻谷丰收的喜悦,还有对国家为65岁老人发放退休金的感激。我们调研队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看着哪家需要就往哪家跑,帮村民的忙。村民送上的果子十分甘甜,让我们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激和劳动真光荣的感觉。由于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已外出求学和工作,村内中老年人及小孩是总人口的主力军。老人的主要文化活动就是看电视和与邻居的串门聊天,这是一个文化发展的局限点。
(3)通过在大磏镇大千中学的四天支教,我们和小朋友们一起做素质拓展游戏,唱歌跳舞学各门学科。我们看到了祖国未来之星的朝气蓬勃,感受到了小可爱们最纯真的快乐。
四.针对问题,提出意见
经过实践活动,我们了解到了大磏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团队讨论、查阅资料、走访调研地等方法,针对当地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具有可行性的改进措施。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和效能。农村因受经济及各方面条件制约,文化管理方面会相对薄弱,文化管理体制有待提高。大磏镇领导对文化建设很重视,可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具有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
(2)坚持量力而行,加强大磏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农闲时村妇们每晚组织在大操场跳广场舞丰富文化生活。我们讨论认为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 ①.鉴于村里老年人和小孩所站人口比例较大,可以增设一些适宜该类人群的设施,如老年人文化馆,休闲馆。也可以学习城市公园内的简单的运动休闲设施,可供各年龄段人使用。大家聚在一起,既锻炼了身体,又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感情交流。②.新修马路,交通的发达会带动经济文化的发展。
(3).针对农村教育比较落后,村民文化素质偏低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民,而农民发展的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根据横港村具体情况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①. .通过电视等媒体进一步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因为看电视是大多数人闲暇时的主
要文化活动,现在的电视节目种类繁多,关注三农的也渐渐增多。在电视节目中适当增加能使农民普遍接受的有益节目,多加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
②. ②.从小鼓励孩子养成好习惯,刻苦学习,学会感恩,学成归来要记得回报村子,
为自己家乡做贡献。
③. 坚持形式多样,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的
精神文化需要,用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使农民在参与中抒感、愉悦身心。如:
1.妇女除了跳广场舞还可以组建腰鼓队等其他特色文艺队伍。老人早晨起得早,可以学习城市老人们晨练,集体打太极拳。
2.发展特色旅游,突出横港村文化特色。例如制定几套形式多样的旅游路线
3.利用大磏镇独特的道路和专用通行大卡车,让游客在敞篷的后车厢里领略到不同的赏景滋味。大磏镇一望无际的农田美景都可以很好的纯自然的旅游资源。
五.活动的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1.新农村文化建设宣传更加到位。通过每家每户的走访互动,交流沟通,我们将文化建设理念和意识更进一步推广进农民心里。
2.文化建设途径得到拓宽,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也使村民快乐感得到提升。
3.当地村、党支部重新开始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块内容进行思考,参考我们的建议对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旅游等进行改进。结合当地已有的特色资源,认识到本村的现有发展优势,使全镇人将眼光投向未来的发展。
12计算机信息与技术2班
杨煦
第十一篇 产业园调研表态发言
今天,同志一行亲临我县调研指导工作,并对进行了授牌。为我县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迎来了新机遇。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以及,对一直以来特别关心和支持以及省、市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的重大机遇,县委、县必将带着感恩的心,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园区建设的各项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在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牢固树立发展的信心、坚持的恒心和实干的决心,切实增强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扎实推动健康发展。一是竭尽所能,全力支持发展。我们将抢抓新机遇、打造新平台,积极主动参与产业园的建设,紧紧抓住既定的发展目标,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在时间上抓紧、在节奏上加快,凡是涉及园区建设的,我们都将竭尽所能,全力以赴,绝不推诿,确保贵州开阳产业园顺利推进。二是齐心协力,全力建设。我们将把建设园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纳入县委、县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切实把园区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抓紧抓实,进一步整合资源、凝聚力量,为顺利推进园区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三是务实高效,全力服务。我们将积极转变职能,提升服务效能,为园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充分发挥主阵地和主力军作用,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进一步强化生产要素保障,不断加快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实实在在的项目支撑产业园加快发展。
最后,我们也恳请各位领导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发展,指引我们为推动全省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以及打造发展升级版作出开阳贡献。
第十二篇 20xx年产业升级攻坚年活动方案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城深度融合为导向,按照“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并走出一条空间布局科学、产业活力强劲、发展成果共享的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子。
1.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工业强区为主导,加快工业集聚化、产业化进程,做强工业。推进以金桥开发区核心,建立“一核三区”的产业布局,推进工业园区整合共建,把园区打造成“特色化、集聚化、高端化、创新化”的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主要平台。以农兴工,加快一、二产业融合发展,加速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做优农业;加快推进以农业示范园为核心,发展现代农业,接二产连三产,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东部城区为核心,加快顺安、钟鸣、东联一体化进程,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做大服务业。
2.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产业和城市共生、生态与人居和谐”的原则,全面落实产业集聚、工业提升、农业转型、服务升级发展举措,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结合东部城区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战略,促进园区融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为一体,形成产城融合的互动机制。以产城互动、调整、提升区域功能定位,通过搭建平台、聚集人才,推动产业、城市融合发展。
3.推进产业互联互通。利用互联网的开放、平等、互动等特性,以重组运营流程、优化资源配置、重构商业模式等手段完成转型升级,提高创新力和生产力,着力提升效益效率和竞争力。实施“智能制造提升工程”,打造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而转型升级。
4.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发挥大众智慧和创造力,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更多社会成员兴办经济实体。培育各类创业创新主体,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支持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再创业,鼓励其为内部员工和外部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和平台。支持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农村劳动力就地创业等。
第十三篇 有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关于推进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精神,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提升各党支部工作的引领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着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5月5日-7日,社区党委书记朱应川、党委副书记胡娟及党建部一行,分别对金华园党支部、金府党支部、金龙小区党支部、金徽党支部、金恒党支部、金铄党支部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基层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
每到一个居委会,调研组认真听取了各支部书记对支部工作开展情况的全面汇报,特别是重点听取了以区委“阳光党建”为统领、以社区党委“112+n”党建工作体系引领“五和五园”建设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的部署和落实情况。在汇报和交流过程中,各居委会“两委”成员也从工作实际出发,总结了自身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希望社区党委班子经常性下基层加强对居委会工作指导,加大培训力度。
在调研过程中,朱应川对各党支部书记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努力的方向,特别是支部工作缺乏创新、委员主动学习意识不强等问题还普遍。
最后,朱应川要求,各支部委员要强化“四个意识”,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对《中国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学习,积极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创新工作方法,突出居委会特色和亮点;要紧扣区委“阳光党建”工程和社区“112+n”党建工作体系,引领社区“五和五园”建设,全力实现“幸福满园”目标。
有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速公路行业基层党支部是党在收费一线政策落实、工作指导和精神贯宣的基础。近年来,庆城所党支部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形势、新要求,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坚持以____中国特色思想为指引,以局党委、处党总支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以发展思维促提升,以钉钉子精神破难点,贯彻落实党建工作总规划及“三精工程”的总要求,在推进高速公路基层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工作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与成效。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学做结合、分类施策,规范党建活动载体
今年以来,庆城所党支部以“党建对标提质工程”为总揽,以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风向标”,深化联系服务机制,完善培训、考核、激励等保障制度,以“党支部+具体任务”、“目标管理+考核”、“主题党日+活动”、“党员+服务”、“党员示范岗+荣誉”等模式,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以党建活动为载体助推全所各项工作持续稳步推进。我所党支部紧紧围绕组织工作追赶超越目标要求,以开展党员“三亮三比三评”活动(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领导点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为契机,引导党员自觉投身高速公路服务主战场,在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公众满意度上争当“排头兵”。结合我所基层党建工作实际,从严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主题党日、党费收缴、党员发展、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按期完成季度党员大会和党课讲座。教育全体党员职工在高速发展新形势、新常态下,对标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不断提高素养和理论水平,助推基层党组织建设迈上新台阶。
同时,建立健全“主题党日+”长效机制,是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推动“三会一课”制度落实的重要举措,是规范基层党组织生活,从严教育管理党员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主题党日+”进一步强化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激励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先进性。
(二)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夯实党建基础,靠实工作责任。为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生活,全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深化“党建对标提质”专项行动及“转变作风改善环境建设年”活动,我所党支部及时召开20xx年党建工作会议,对党建基础管理、党员队伍教育、群团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研究制定下发《所站会议记录规范》,细化每月例会规程,对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二是推行目标管理,提升队伍凝聚力。按照局党委、处党总支全面从严治党对标提质专项行动安排部署和精神指示,相继制定《关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对标提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对标提质实施意见》《庆城所党支部全面从严治党对标提质专项行动问题整改任务清单》《党小组及党员目标考核管理细则》以及各类作风转变相关实施方案,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着力推进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标准化和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运行,真正树立起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把党的思想工作落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党员落到支部,把群众工作落到支部,使基层党支部真正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使广大党员按照合格党员“四讲四有”标准,真正做到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进一步筑牢党的队伍基础。三是巩固基层基础,狠抓党团共建。组织全体青年职工积极开展“青春志愿行温暖回家路”春运保畅志愿服务暖冬行动,用实际行动践行十九大精神,向全社会充分展现高速公路职工践行志愿精神、服务奉献社会的良好精神风貌;35雷锋日,组织团员职工积极开展了城区卫生打扫、路域环境整治及垃圾清理、收费政策宣传、慰问孤寡老人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广泛好评;清明节,组织全所青年党(团)员职工代表前往合水县老城烈士陵园开展“缅怀英烈.传承英志”扫墓活动,引导职工认知、继承和弘扬革命光荣传统,增进爱党、爱国情感,增强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信心。
二、存在困难及问题
近年来,庆城所党支部在基层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弱化”
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政务、轻党建的倾向,对党建工作责任制执行不力,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意识不强。少数同志不愿意做党务工作,主要精力集中在通行费征收工作及业务工作上,对党建工作只是被动地去做,抓得不紧不实不细。
(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
庆城所党支部下辖8个党小组,通过调研,明显反映出个别党小组组织生活不能按期定时召开,有的会议效果不好,流于形式。特别是“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不够好,不能定期召开会议、积极参加党课教育,个别党小组党内组织生活不严肃,党建制度坚持不充分,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不及时。党员学习教育方式单一、思想教育不深、学习知识拓宽面狭小,“党员先锋岗”、“党员突击队”作用体现不明显,党员工作安排没有针对性,甚至部分党员将自己混同于普通职工,导致党员与普通职工之间出现价值观断层现象,致使站级党小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强,进而引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能力不足
仍有部分机关党员解放思想不够,思路不宽,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能力普遍不足,工作方式方法不灵活,站级党小组为民服务载体不多,作用发挥不明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难度大,基层经费来源有限,工作推进较难。在对党小组联系点进行结对帮扶时,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困难党员意识不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执行不力。
三、对策建议
结合全所党支部工作实际,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总结吸收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所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开放的观念、创新的精神推进各项党建工作,进一步发挥党支部工作优势,抓班子,带队伍,抓载体,求实效,不断激发全体党员职工的热情,为持续推进庆城所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全面规范建立基层党建责任体系
明确抓基层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明晰基层党支部委员会和书记、委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基层党建工作制度,维护党员和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制度,细化职责内容和标准,明确党支部抓党建工作的职责,推动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
(二)全面规范加强基层党支部班子建设
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专题(组织)生活会制度,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做好党员评议工作。完善基层党支部议事决策机制,加大“庸懒散浮拖”现象的整顿力度。
(三)全面规范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继续健全党小组结对帮扶困难职工、困难党员联系点制度,对后进职工、家庭生活困难党员和其他需要帮扶的困难党员,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坚持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通过结对帮扶、设岗定责、便民服务、志愿服务等方式,尊重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做好职工思想工作。严格落实党务公开,切实改变干部作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形象。
(四)全面规范基层党建工作考评
深化基层党支部“双述双评”活动,推动“双述双评”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支部领导班子的监督,激发基层党支部领导班子干事创业的热情。创新建立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责任项目化”考核办法,对基层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进行全面考核,表彰奖励先进党支部、党小组、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对思想不重视、工作不得力的党小组及党员给予通报批评。考核结果予以公布,接受职工监督,对考核发现的问题切实抓好整改落实。
(五)党内生活规范化促提升
加大对党内生活的重视程度,坚决杜绝抓抓停停,思想交锋少,缺少“辣味”和“火药味”,组织生活流于形式等问题,党支部要以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为要求,使“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排毒”成为常态,切实提高党内组织生活质量。要有针对性的给党员安排工作,拓展拓宽党员学习面和学习手段,注重对党员思想、业务技能、管理能力、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培养教育,引导党员职工敢于动真碰硬、守原则、讲实话,发挥党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在管理岗位竞选时,要优先考虑党员职工,既体现党员职工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敬业奉献精神,又体现党员优越性,以有效带动普通职工群众向党看齐、向组织靠拢,进一步促进基层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日趋完善。
有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调研报告
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____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这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行动指南。省委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坚持以“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运行规范、活动经常、档案齐备、作用突出”为标准,全面深入开展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这是省委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按照市委部署要求,区委立足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实际,提出要按照抓调研促整改、抓运行促规范、抓活力促提升的步骤,稳步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其中抓调研是突破口和大前提。为此,年初以来,区委责成组织部牵头成立课题组,集中精力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开展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目的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按照省委基层党建“1571”总体思路和市委“示范、质量、规范”的要求,精准对标“六条标准”,结合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实际,对各个领域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发现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党支部建设还存在不够规范的地方,同时,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了能够使“六条标准”都达到,在“7大领域”齐见效,既做到标准不变、要求不减,又能够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区委找准三个出发点,求真务实、狠抓调研,切实摸清“家底”、找准“病灶”、开出“良方”。
一是为了摸清“家底”开展调研。只有对每个党支部情况都心中有数,开展规范化建设才能有的放矢。日常我们对全区党组织、党员数等总体情况掌握比较清晰,具体到某个领域也还能说个大齐概,再具体到某个党支部党员有多少、支委有几个、有没有活动室等,就只能靠查阅资料或基层上报才能掌握。在这样情况下谈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开展调研,就是要通过全面、准确、细致掌握党支部基本情况,打好规范化建设的工作基础。
二是为了找准“病灶”开展调研。如果把一个规范化党支部比作健康人的肌体,那么六条标准可以比作这个肌体上能正常工作的六个器官,发现哪一个器官有了“病灶”,就要对症用药,才能保证这个肌体始终保持健康。开展这次专项调研,就是要找准影响支部规范运行的症结,通过有针对性的整改,确保党支部始终在良好的环境下运行。
三是为了寻求“良方”开展调研。摸清实情、找准问题是调研的基础前提,找到解决办法、推动规范运行才是根本目的。开展这次调研就是要针对那些调研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因客观条件限制难以推进落实的问题,通过深层次分析原因,和区委自己谋划设计,研究建立一批可操作、能落实、管根本、管长远的工作机制,推动党支部建设始终保持标准化、规范化。
(二)调研方法
按照区委要求,从年初到现在,历时近5个月,区委组织部统筹推进、有序开展了调研工作。
一是突出专业化,精心选配调研力量。区委组织部部务会研究成立由常委组织部长任组长的调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3个调研小组,在部内和基层抽调15名党务骨干力量,由分管副部长及科室负责人带队,分别负责对社区(村)、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开展调研。调研期间,制定了《关于开展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调研实施方案》,召开4次会议部署推进,常委组织部长带头深入46个党组织实地走访调研,高标准推动了调研工作有序进行。
二是突出精准化,科学确定调研对象。3个调研组分别针对镇街、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非公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开展广泛调研,确保了调研领域全覆盖。既看运行规范、排名靠前的支部,更看基础薄弱、问题较多的支部,确保了被调研单位选择的科学化。既找支部书记和支委谈,也找党员骨干和群众代表谈,确保了访谈对象的广泛性。调研中,共召开座谈会37次,参加座谈150人,接受访谈76人。
三是突出科学化,综合运用调研方式。普遍调查,以党(工)委为单位,面向全区309个党支部,普遍发放《全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有关情况统计表》,针对重点调研的问题在全区进行摸底。会议座谈,区委组织部召开专题座谈会,向22个党(工)委征求意见建议56条。实地走访,3个调查组共深入46个基层党组织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其中包括31个社区(村),10个机关事业单位,5个企业。查阅资料,广泛查阅各基层党组织支部记录本、党费收缴台账等资料,通过日常工作痕迹了解党支部运行情况。
四是突出实效化,重点强化问题整改。坚持边调研边整改,区委组织部汇总梳理了存在的各类突出问题,对于能够立即整改的6个方面16个突出问题,印发《关于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中开展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逐个问题指出具体表现,提出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要求基层党组织对照自查整改。对于普遍性问题或受客观条件限制落得不实的问题,正在研究整改的长效机制。
二、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水平普遍提升
第一,三级书记抓基层党建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全区各级党组织书记把落实责任作为抓党建的关键,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一是“关键少数”表率示范。区委书记带头,每名区委常委都以一个镇、街道作为党建联系点,经常跑社区、进村屯,通过调研督导、现场解决问题、上党课等方式,切实担起了分管领域战线和包保联系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职责。县级干部带头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先后2次到党性教育基地现场教学,认真履行了自身“党内职责”。二是党(工)委书记担责尽责。各党(工)委书记亲自研究方案、设计载体、沟通协调、经常调度,推动了一批党建阵地建设,形成了红色物业、路地共建铁路精神、网格党支部等一批党建特色亮点。三是支部书记积极思考实践。区委印发了《全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编印了《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指导手册》,对220名支部书记开展了系统直观培训,先后组织到沈阳、丹东、锦州、彰武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全区党支部书记抓支部建设的责任意识和能力素质都有一定提升,能够抓好支部工作具体推进落实,一些支部书记还结合党员队伍实际进行了探索创新。
第二,支部建设的各项基础得到夯实。一是阵地覆盖广。现在,66个社区和村场所面积都达标,都有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党员活动室或党员会议室,党员群众学习、活动、排练有了阵地保障;通过单独建、联合建,共新建完善31个标准化机关党员活动室,实现了机关党支部阵地全覆盖;通过学校党建示范点建设,8个学校建设了标准化党员活动室;天源、宝地、百纺、天隆等企业也都专门打造了辐射周边的非公党群活动中心。另外,通过在农村合作社、城市公园、小区广场、商圈市场等建设党性教育基地、党建广场等方式,打造了一批红色阵地。二是人财物投入大。市区两级选派9名机关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明确54名党员干部作为机关党建联络员,27名党务骨干作为非公党建指导员派驻到27个非公企业,强化了各领域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每年平均投入到社区和村1700余万元,用于党建经费、日常运行、人员待遇补贴以及党建重点项目建设等,一年来从党费投入150万元用于支持党建项目建设。三是基础台账实。全区建立基层党组织、党支部书记、应换届党组织等基础台账,每年动态调整,便于及时发现解决支部不规范问题。整合基层党组织各类台账记录,结合支部工作实际,印发《党支部工作记录本》《党小组工作记录本》《生活会记录本》《组织生活会和评议党员记录本》《支部书记工作纪实手册》《党费管理记录本》《党费收缴簿》等记录台账,要求各党支部统一使用,长期保存,既规范又减负。
第三,支部工作的基本运行趋于规范。一是能够抓实支部规定动作。党费收缴总额逐年提高、一些党支部做到了按月收缴,定期公示;党员组织关系网上动态接转逐步规范,对新转入的党员通过开展一次上门走访、填写一份信息登记表、发放一本章等方式,加强同党员联系,新转入的党员没有失联现象;严格执行发展党员程序,通过定期考察、严格政审,发展党员的质量有较大提高。二是能够常态化开展活动。全区各基层党组织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制定“三会一课”计划、党日活动计划,列出支部活动的时间表,有90%以上党支部能够按期开展“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自觉性有一定提升。三是能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社区和村活动室常年向党员群众开放,通过“一站式”服务、延时服务、议事等,为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服务,现在群众有事找社区,每天到社区娱乐、活动已经成为习惯,社区人气儿越来越旺,团结群众的核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各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党课形式,创办各领域文明实践中心,创编歌曲、快板、诗歌等微党课作品,通过快闪、表演、情景互动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在广大党员中近距离传播党的声音,教育党员的学校功能得到强化。各基层党支部能够围绕全区转型振兴的中心任务抓党建工作,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攻坚克难的堡垒作用得到发挥。
(二)各领域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仍不同程度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对照党章规定和省委“六条标准”,我们发现全区各基层党组织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梳理分类的基础上,对于个体问题、能立行立改的问题,已经组织基层党组织全面整改;对于普遍性问题、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以解决问题以及需要长期推进解决的问题,我们分领域进行了查摆分析。
在农村,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带头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村书记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不够解放,跟不上农村发展形势,思路没有打开,抓党建还习惯沿用老办法、老经验,党建成效不明显,打造的特色亮点不多。二是集体经济总体水平不高。韩家店镇位于城市近郊,人多地少,各村机动地不足300亩,依托土地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农业项目受到一定制约,多数村集体收入依靠来源机动地承包、闲置厂房租赁等,支柱型增收致富项目不多。三是发展党员后备力量不足。农村优秀青年外出务工较多,市委组织部每年分配到我区的发展青年农民党员指标为10名,但入党积极分子现只有20名,发展对象仅6名,很难做到好中选好、优中选优。
原因分析一是没有选准用好“当家人”。支部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一方面,村党组织换届选举时,没有选出责任心强、威望高、熟悉农村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另一方面,上级党组织对现任村书记培训指导、督促考评不到位,导致村书记压力不大、成长缓慢,对不胜任的书记调整不够及时。二是客观上韩家店镇地处城乡结合部,人均耕地面积少,本村吸引青年农民创业的致富项目不多,青年农民大多外出就业创业,人才大量外流,发展党员资源相对缺乏。
在城市基层,问题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各社区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看,各社区工作基础、党建水平较以往有明显提升,但仍参差不齐,好的发展较快、落后的提升不大,没有达到齐头并进。二是大党委作用发挥不明显。一些社区大党委还停留在建上,互动融合不到位,区域内一些单位组织对共建不关心、不支持,街道社区找一找动一动,停留在完成任务上。三是党员管理难。社区党员流动性较大,有的长期外出前不打招呼,回来也不报告,党组织很难与其保持经常性联系。户在人不在问题突出,一些党员居住地有变化时,不及时把组织关系转到新社区,不便于参加组织生活。存在失联隐患,近期阜矿集团有大批离退休党员组织关系集中转到社区,有很多高龄老党员因行动不便,由子女代办落了组织关系后,社区根据预留信息同老党员联系,有的无法取得联系,容易出现失联情况。四是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主动性不强。社区党员年老体弱较多,还有一部分外出务工或长期外出同子女生活,一些党员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履行党员义务仅限于交党费,参加支部组织生活比较随意,大多停留在“要我参加”的状态,没有形成“我要参加”的自觉,支部日常上党课、开展党日活动,能参加的党员数不足总数的1/3。五是党费收缴难。部分党员交党费的自觉性不强,一些党员(如阜矿集团、铁路退休)少报或不报工资收入,造成党费基数难核实。个别党员不向党章规定和先进典型看齐,习惯比照原单位或其他地区水平,只象征1-2元了事。按月交纳党费困难,一些高龄党员、行动不便党员、长期外出党员,很难按月交纳党费并在收缴簿上签字。
原因分析一是社区书记队伍良莠不齐。上级党组织开展培训还不够系统经常,导致有的书记党建业务不熟练,思路还不宽、招法还不多。有的社区书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满足于按部就班开展工作,抓落实的主动性不强。二是区域内一些单位组织对待共建存在认识误区。还没有适应城市基层党建新常态,没有突破传统按“条”抓党建的思路,在共建方面存在“与己无关”“怕求助”“被动应付”等心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对社区党组织成员考评问责不到位。各街道党(工)委对社区考评针对单位和工作比较多,但对支部书记及支委个人考评不多,积极性调动不够。问责也不够严格,对推进不够有力、落得不够实的党支部书记多以谈话批评为主,担心问责狠了打消干部积极性,影响干部成长发展。四是党组织对党员教育引导不到位。一些党支部对党员教育跟不上、不经常,导致一些党员放松了理论学习,理论武装不够,理想信念不坚定。一些党支部同党员沟通交流不及时,不掌握党员思想状况,正面引导不及时,个别党员正能量不多,思想不积极,没有在群众中起带头作用。一些支部对党员管理宽松软,以至于个别党员执行党章党规不到位,不服从支部领导,甚至有的党员脱离组织,做隐身党员、口袋党员,不认真履行或不履行党员义务。
在机关,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不紧密。有的党组织没有站在推进全区转型振兴的中心大局去谋划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和部门单位实际结合点找得不准,或者是就党建抓党建,有“两层皮”现象,党建统领各项工作科学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党务干部缺少稳定性。支部党务工作者中年轻同志居多、都是,岗位流动性较大,工作交接也不到位,导致党建工作不能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组织生活活力不足。党课形式“模式化”,大多还是一人讲、众人听,内容多是念原文、读报告,对党员的吸引力不强,党员不愿听、听不懂,实效性不强。
原因分析一是支部书记投入精力不足。机关支部书记多为部门“一把手”,有的重行政、轻党建,没有把党建摆在突出位置,多靠党务骨干具体推进,过问不多、管的不严。不是“一把手”的支部书记开展党务工作还往往让步于行政工作。二是党务力量不足。受机构编制限制,各机关支部没有专职党务工作者,的党务工作者也多是各部门业务骨干,拿出专门时间精力落实党建工作不多;区机关党工委仅2名干部,管理54个党支部626名党员,力量明显不足。三是抓党建的思路没有打开。有的支部存在完成任务心理,简单以开会、集体学习等抓落实,同部门实际结合不紧密,没有起到抓党建对中心工作的统领和推动作用,反而造成额外负担,效果不理想。
在中小学校等事业单位,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不明显。有的学校书记校长分设,行政占主导,凡事党支部让位于行政工作,党组织被“架空”,被“虚化”“弱化”。一些学校党组织分工形式化,支部工作大多书记一人抓,其它支委形同虚设。二是阵地保障不到位。中小学校、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新建党员活动室不多,组织党员活动的阵地保障还不够有力。三是党建同教育教学结合不紧密。部分学校党组织没有找准党建和教育教学结合点,就党建说党建抓党建,存在“两层皮”现象,以党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党建带团建队建引领作用还不明显。
在国有企业,问题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党务工作者存在青黄不接现象。企业现有党务工作者年龄偏大,将陆续退休,年轻党员干部中适合人选不多,面临断层现象。二是组织党员集中开展活动难。隶属于住建局的3家物业公司,主要面向辖区提供供热服务,服务性质决定了工作人员要随时深入居民小区工作,党组织很难找到专门时间把党员集中起来学习活动。
原因分析主要是企业对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抓党建和抓生产经营服务不平衡,没有结合企业性质研究谋划党建工作,导致党建工作抓得不实。
在非公企业,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建立党组织难。建立党组织要件不足,一些企业党员不足3人,或者党员不亮身份做“隐形”党员;一些处在停产状态企业,除少数留守人员外,党员大多将组织关系迁往居住地。一些企业以各种理由推脱不愿建党组织。二是存在没人抓、不会抓问题。一些企业党支部党员数不到7名,不能设支委会,书记又是企业负责人,主要精力用在生产经营上,没有适合的人员负责支部日常工作,即使有人负责党建业务也不熟练。三是一些企业组织生活不经常。“三会一课”等坚持不到位,达不到规定的次数和程序要求。四是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难。一些青年工人入党积极性不高,提交申请的不多,还有一些青年工人流动性较大,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尚未培养成熟就因工作调整而中止,发展党员后备力量不足。
原因分析一是企业负责人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把建立党组织当任务或者荣耀,停留在建上;不重视不支持支部工作,人财物上投入不多,保障不到位,导致党务工作者积极性不高。二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各有不同。生产经营好的党建工作落得就比较实,有一些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只有少数人留守,党员大多自谋生路,支部集中组织党员学习活动难。三是价值取向有偏差。一些青年工人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眼睛向“钱”看,认为党员身份没有附加多少名利、“好处”,入党的积极性不高。
三、进行的探索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们理解,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在于通过规范支部工作把广大党员团结凝聚起来,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影响群众中发挥功能,切实引导群众自觉听党话、跟党走,党的执政基础才会坚实稳固,才能推动实现建设国家的宏伟目标。在调研中,我们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对标找差,也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选准用好党务干部。
一是配强精干力量。集中调整8名干部任镇街党(工)委副书记,占镇街总数的2/3,成为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选派9名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为推动农村党建工作、促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精心挑选36名机关党建联络员,并要求保持相对固定,日常工作以党建工作和支部工作为主,确保了机关党建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储足后备力量。通过建立村级年轻干部人才库,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等方式,培养村级年轻干部;通过挂职锻炼、结对帮带等方式,重点培养社区年轻干部,为下次换届选举储备人才。三是壮大指导力量。每名机关党工委委员都联系2-3个机关党支部,实现了对机关党支部督导指导全覆盖。区委选派27名非公党建指导员,对27个企业党组织指导全覆盖。
(二)压紧压实党建责任。
一是突出党(工)委主体责任。把力量用在抓各党(工)委的推动作用上,重点看党(工)委部署推进、培训指导、跟踪检查等是否做到位,逐级把压力向下传导,推动各基层支部抓好落实。二是树立崇尚先进导向。大张旗鼓宣传那些任务落得实、推进见成效、工作有亮点的党组织,选拔任用、七一表彰、典型推荐等,多向这些党组织书记倾斜,让务实肯干创新的基层书记有奔头,在全区营造向先进看齐的良好氛围。三是严肃追责问责。对那些落实不力、成效一般、原地踏步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及党组织成员,严格按照《海州区基层党建工作问责办法》予以严肃问责,同时采取届中调整、职务调整、下次换届不提名等办法,予以组织处理。
(三)持续推进阵地建设。
一是挂图作战推进党建项目。区委实施“基层党建重点项目”工程,全区共立项32个党建阵地重点项目,制作《海州区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规划展示图》,成为推动全区基层党建工作的作战图,并分三年有序推进,计划年底年建成10个。二是建设开放共享的特色阵地。在城市公园、小区广场、商场大堂、商圈楼宇等人员密集或活动频繁区域,打造红色之路主题公园、红色驿站、党建广场等,供区域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共享。三是建设区域性党性教育带。区委统筹,以全区党群活动中心为核心,辐射11个街道,每个街道作为一个“党员干部现场教学点”,重点围绕一个阶段党的发展历史建设党史“微基地”,通过点上建设、连点成线,打造全区一体化的党性教育带,为全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供平台。
(四)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开展经常教育。把基层党组织书记纳入全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全区每年分领域开展专题轮训,确保对基层支部书记培训全覆盖。以各党(工)委为单位,制定基层书记培训计划,列出时间表、课程表,推动教育培训常态化。二是开展直观教育。先后5次组织镇街书记、社区村书记、机关党务干部到沈阳、丹东、锦州、彰武等地学习先进经验,采取书记讲给书记听、拉练观摩、制作《规范化建设指导手册》等方式培训,让支部书记听得进、听得懂、会干活。三是开展源头教育。突出入党初心教育,举办积极分子培训班,在动员讲话中重点强调要端正入党动机;邀请省市先进典型姜超、肖洪雷作报告,为积极分子树标杆、做示范。
(五)典型示范务实创新。
一是突出典型引领。大张旗鼓挖掘树立宣传党员先进典型,特别是党员群众身边先进典型,通过表彰评优、走访慰问、帮扶救助、选拔任用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党员荣誉感,营造学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二是创新组织生活形式。落实《关于在全市进一步规范和创的组织生活的实施方案》要求,创的组织生活形式、内容和载体,鼓励基层党组织创新情境式、互动式的新型组织生活形式,引导每名党员都能深度参与,让组织生活“活”起来。三是完善长效机制。采取整合并统一工作记录本、建立支部工作记录定期调阅制度等,确保党支部档案齐备、运行规范。在农村,实行一村一策,让村党组织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城市基层,实施“党旗先锋”工程,抓实红色物业、区域共建、党建网格建设,完善“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制度,定期收集、交办、反馈问题,有效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在机关,以机关党员活动中心建设为突破,切实解决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
(六)从严督导常态考评。
一是建立支部书记履职考评制度。建立具体细化的考评标准,明确考评项目内容,注重使用多角度、常态化考评方式,考评结果同评先选优挂钩、换届提名、激励奖惩挂钩,调动支部书记履行职责的主动性。二是开展常态考评。采取定期调阅考评、信息积分考评、专项检查等方式,开展常态化考评,推动基层党组织把党建工作下在日常。三是继续开展星级评定。结合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深化党组织星级管理制度,评定对象逐步由社区村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拓展延伸,考评标准针对各领域实际细化量化。
第十四篇 人大代表履职调研报告
(篇二)
在年的县乡选举中,我们市共选举产生市第十三届代表200名,乡镇代表850名。几年来,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立足本职岗位,依法行驶职权,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创新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加快建设“开放、财智、生态、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但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程度、阅历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县乡人大代表在任期内不能认真履行代表职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大代表在群众中的形象。正确认识县乡人大代表履职现状及其原因,对于进一步做好基层人大工作意义非常重要。
一、县乡人大代表履职现状
当前,与群众的期望、上级人大的要求相比,部分县乡人大代表在履职中还存在不少缺失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履职意识不浓。有的没有认识到代表的地位和职责,缺乏使命感,乐当“荣誉代表”,把参加人代会和代表活动看作是例行公事,对市情、乡情、村情漠不关心,对人大组织的视察、调研、检查等活动被动应付。有的甘当“哑吧代表”,认为决策重大事项是领导干部的事,自己“人微言轻”,意见一言不发,建议一条不提。
(二)履职能力不强。有的代表在履行职务时,站位不高,所提建议不具全局性、普遍性,考虑本行业、本单位个人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较多,代表不了广大群众的呼声。有的代表对问题把握得不深不透,再加上平时不注重学习和调查研究,很难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个别代表长期外出务工或经商,忙于自己的生产生活和私事,无暇顾及所肩负的重任,甘当“举手代表”,甚至一年一度的都不能按时参加,更谈不上“选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了。
(三)履职范围不广。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平台不够广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限。一是受客观条件限制,闭会期间组织的专题视察、调查、执法检查等活动难以吸纳全体代表参加,大多数代表每年除参加一次集中视察和为数不多的代表小组活动外,很少参加其他活动。二是多数代表肩负着其它工作,处在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当代表工作与本职工作发生矛盾时,往往重本职工作轻代表工作,使代表活动难以保证。三是按照《代表法》的规定,闭会期间代表可持代表证就地视察,但不少代表没有认真行使这一职权。通过对40余名人大代表调查,发现进行个人持证视察的几乎没有。
(四)履职质量不高。一是提出议案、建议数量少,质量不高。有的代表对议案、建议的性质、作用和具体要求把握不准,所提建议缺乏具体内容。二是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格式化”。审议形式单一,发言泛泛而谈,审议讨论报告的内容少,往往是一番高度评价后,就开始谈如何抓落实,失去了“审议”的应有之义。三是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效果不优。个别承办单位对代表所提建议重答复、轻办理,找客观理由,敷衍了事,有的代表感慨:“代表提建议不如群众答复得快捷、实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代表提建议的积极性。
(五)履职经费不足。《地方组织法》和《代表法》对代表执行职务的待遇和代表活动的经费等都作了规定。然而,事实上绝大部分乡镇的代表活动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而是采取所谓的“申报制”或“实报制”。为了控制代表活动经费,目前多数乡镇人大代表活动主要采取座谈会形式,很少采取视察、检查、学习交流等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代表议政督政的积极性。
(六)履职监督不力。选民和选举单位缺乏监督代表的意识。现实中,人大代表一经产生,就与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很少联系,基本处于放任状态,不积极行使职权,不履行代表义务,有的甚至违犯党纪、触犯刑律。年以来,市级人大代表中就有8人(次)因违法被辞去代表职务或被人大常委会许可由司法机构采取强制措施。
二、县乡人大代表履职缺失的原因
(一)代表结构和素质现状不适应建设的需要。毋庸讳言,当前县乡人大代表结构和素质现状,与代表的身份、形势发展要求和选民期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一高二低”,即高荣誉度、低责任感和低水平履职,这与代表的职责和要求极不相称。从代表结构看,人大代表这一职务已呈现出向“实权资源”、“精英资源”集中的趋势,县级人大代表最底层也是村干部,很少是普通群众。从代表素质看,有的文化水平低,报告听不懂,文件读不透,审议说不出。极个别代表徒有其表,其内在素质不强、道德水准不高、思想作风不佳,所作所为与代表素质要求相差很远。
(二)代表履职缺乏机制保障。《代表法》对代表执行职务的质量、效率等没有明确要求,在具体执行中,又缺乏具体有效的量化指标和考核规定,代表履职主要靠个人热情,履职好坏、称职与不称职难以评定,有的代表不愿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履责,片面地认为干好本职工作就行。
(三)代表履职的外部环境尚待优化。部分群众对人大代表认识上存在偏见,把代表作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来看待;
有些群众对选谁当代表、代表是否尽职漠不关心;
有的乡镇对人大工作口头上重视、实际上忽视,对人大工作活动场所、经费、人员等支持不够;
人大工作机构对建议议案办理工作督导不力,缺乏督办长效机制,导致一些建议议案得不到很好落实。
三、提高县乡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建议
要改变代表履职缺失这一现状,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依法做好代表选举,奠定履职基础。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县乡人大代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县乡两级人大工作的成效。因此,在酝酿县乡代表候选人时,既要考虑候选人的素质,还要考虑其履职能力;
既要考虑代表的界别结构,还要考虑当地实际情况,把好代表的“入口关”。一要优化代表结构。要突出合理性,适当提高人大代表的资格标准,处理好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做到代表比例服从于代表素质。要注重吸收各方面业务知识型代表,提高人大代表总体知识含量,具体操作上,不要苛求表格上的结构、比例上的达标,更不能去找那些所谓老实的“放心人”、听话的“陪衬人”。二要加强选举过程的统筹协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好选区划分、代表名额分配、候选人提名、正式选举等各个环节,增强选举过程的预见性,确保每一选区都有适合的代表人选。三要严把质量关。要加强对选举全过程的有效监督。在选举活动开展之初,要设立群众监督员,选举组织人员深入选区了解情况,严厉打击破坏选举和贿选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在确定人大代表正式候选人之后,应将其基本情况通过多种渠道向选民公示,广泛征求选民的意见,发现问题,从严调查,严禁把有违法乱纪嫌疑、不适合当代表的人列入候选人行列。
(二)加强代表学习培训,增强履职能力。
要把学习培训作为提高代表履职能力的重要途径来抓。一要加强代表岗前培训。要组织代表认真学习宪法、组织法、代表法、监督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学习代表履职基本方法,努力提高代表的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二要加强代表岗中培训。在代表任职期间,要经常性地对代表进行新形势、新政策的培训,使代表及时了解新形势、新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三要注重培训形式内容多样化。在培训形式上,要采取讲课与讨论相结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代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内容上,除举办《代表法》等讲座外,还要经常举办如何审议好“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及预算、计划报告,如何审议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如何撰写代表议案及建议等专题讲座,提高代表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完善代表联络机制,搭建履职平台。
一要完善“主任接待日”制度。创新人大常委会“主任接待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坚持听取代表意见、督办代表建议、看望慰问代表、接待基层代表等内容的有机结合,及时解决代表履职中的困难和问题。二要精心组织代表活动。特别是闭会期间,要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阶段性重点工作、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组织开展各领域的视察、调研活动,为代表提供良好的履职平台。三要拓宽代表参政渠道。除了组织代表视察、调研外,要认真组织开展“3个一”活动,每位代表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代表活动、为本地发展献一策、为群众办一件好事实事。同时,通过组织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参加各种重要会议、参与各种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等形式,让代表及时了解的主要工作和进展情况;
利用刊物和媒体向代表提供相关信息,定期将县乡人大代表工作的先进经验、党委和的中心工作、重大事项、工作动态等信息及时传递给人大代表,为代表履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四)建立履职评价机制,激发履职动力。
选民监督人大代表是制度应有之义。只有通过监督人大代表,保证代表正确履行代表职务,增强代表履职动力,才能保证始终体现群众的整体意志。一要建立代表履职情况量化考核办法。明确规定代表任期总体工作目标、年度工作目标乃至季度任务,为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监督代表提供理性判断和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人大代表工作考核机制,通过计分考核促进代表更好地履职。二要实行代表履职承诺制度。开展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组织代表以承诺书等形式,向选区或原选举单位作出公开的量化承诺,年底或次年组织代表到选区或原选举单位向选民述职,进一步提高监督的有效性,避免述职工作因缺乏实际内容而流于形式。三要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代表履职奖励机制,积极开展创建“先进代表小组”、评选“优秀人大代表”和“人大代表好建议”等活动,对依法履职到位、选民评价好、社会公认度高、各方面表现优秀的代表,进行表彰奖励,并加强宣传报道,增强代表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代表的工作热情。四要建立代表退出机制。打破代表“终届制”,凡不能很好履行职责的代表,要对其进行劝辞,或责令其辞去代表职务,或依法予以罢免。
(五)健全活动保障机制,改善履职环境。
一要健全督办机制。规范建议议案办理程序,加大办理力度,是提高代表建议议案办理工作水平的前提。人大常委会要及时组织代表对建议议案办理情况进行视察、调查和专项评议,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常委会报告,根据常委会的审议意见进行跟踪督办。要积极维护议案的严肃性和法律效力,对审议通过的议案,必须认真办理,限期落实。要进一步健全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办法和议案处理办法,严格规定交办、督办、处理答复、整改落实的时间、要求,并将办理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努力提高问题解决率和代表满意率,真正使代表满意,使广大群众满意。二要强化保障机制。在时间保障上,县乡人大机构每年要对代表活动作出周密安排,在代表参加活动之前,把议题提前通知代表做准备,对代表活动时间,要做出明确规定。在财力保障上,要确保代表活动经费,将人大代表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代表参加活动,所在单位应按正常出勤对待,对无固定收入的代表,应给予适当的务工补贴。在法律保障上,法律赋予了代表依法履职的权力,对不支持代表执行职责,不接受代表监督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在场所保障上,要积极推进“人大代表之家”的创建工作,按照有场地、有牌子、有制度、有活动、有台帐的要求,大力推进,确保县乡人大代表活动有场所。同时,要从思想上、上和生活上关心爱护人大代表,对代表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对发现有妨碍代表依法执行职务,甚至侵犯代表人身自由的,及时依法处理,维护代表合法权益,使代表更加珍惜自己的权利,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
(篇三)
人大代表述职,是人大代表向原选区选民或选举单位口头或书面汇报履行代表职务情况,回答他们对代表工作和活动的询问,并由选民或选举单位对代表的工作进行评议,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以督促代表发扬成绩,整改不足,更好地发挥作用。按照县人大常委会部署要求,调研组利用最近一段时间,围绕落实人大代表述职制度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年在镇、延河镇、加信镇三个乡镇主席团开展了县人大代表到本选区向选民进行述职试点工作。代表述职工作是进一步完善代表工作机制,密切县人大代表与选系,不断增强县人大代表履职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加强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三个选区的代表就人代会期间履职情况、闭会履职情况,参加12345主题实践活动情况,代表学习情况及自身建设情况,分别到所在选区向代表进行了述职,应参加的述职代表79名,实际参加74名,占93.6%,其中进行会议述职的30名,占应参加代表的41%。同时还对代表履职情况进行了测评,90%的代表被评为称职档次。年在镇、延河镇、寿山乡、加信镇、六团镇五个乡镇开展了县人大代表到本选区向选民进行述职工作。应参加的述职代表111名,实际参加103名,占93%,其中会议述职的60名,占应参加代表的58%。同时还对代表履职情况进行了测评,92%的代表被评为称职档次。年为了深入开展代表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县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县人大代表向原选区选民述职工作。应参加的述职代表166名,实际参加158名,参加会议述职118人,占应参加述职代表比例的75%,书面述职代表数29人,占应参加述职比例的18%,座谈或走访等方式述职代表数的11人,占应参加述职代表比例的6%。走访征求选见人次,选民提出意见301条数,代表答复满意率98%,对代表进行评议情况测评基本称职率100%。
(一)明确总体思路。县人大常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每年年初都对此项工作做出专门安排部署,主任、各位副主任亲自关怀指导,过问具体工作,经过各方面的不断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开展代表述职工作的总体思路。即要以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地方组织法和代表法为依据,以发挥代表作用、推进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通过人大代表向原选区选民述职,激发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责任感、使命感,完善选区对县人大代表的监督机制,开创我县代表工作的新局面。
(二)明确述职内容。明确县县代表全部都要参与述职活动。述职内容主要包括参加县,讨论、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以及对本行政区域重大事项发表审议意见情况;
参加代表小组活动以及县、乡人大组织的视察等各项活动情况;
学习宣传、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带头执行县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情况;
与选民保持密切联系,开展视察、调查,并反映和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情况;
提出议案或建议批评意见,并督促办理有关问题解决的情况;
在本单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情况。通过明确述职范围和述职内容,为保证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奠定了基础。
(三)明确述职方式。县人大代表述职采取口头述职和书面述职两种方式,在代表任期的第二、三、四年分期分批进行。每年由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县直联络组分别选择1—3个选区,安排3—5名县人大代表口头述职、接受评议,每个选区要推选选民代表30—50人参加评议;
没有口头述职、接受评议的县人大代表,任期内要向所在乡镇人大主席团、县直联络组报送书面述职报告。
(四)强化组织领导。县人大代表述职工作,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由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县直联络组具体组织实施。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县直联络组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制定出具体切实可行的述职工作实施方案,认真、扎实、有效地开展县人大代表述职工作,原则上县人大代表在任期内都要向原选区述职一次。通过代表述职活动,及时发现和掌握代表中的先进事迹,并把代表履职情况作为评选优秀人大代表和代表连任的重要依据,从而推动我县的代表工作不断深入发展,使人大代表在依法治国、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初步成效
通过述职评议,代表受到了选民的鼓励,得到了支持,了解了,集中了民智,又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感到了当代表的责任和压力,增强了代表意识和履行代表职责的动力,代表之间也起到了相互学习和促进作用,同时选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和监督意识得到有效增强。
(一)代表述职,接受选民评议,加强了对人大代表履职情况的监督。一方面,监督代表在人代会期间,是否真正代表利益,认真履行职责,反映群众要求;
在闭会期间,是否积极参加人大主席团组织的视察、调查研究等活动,是否经常深入基层,走访选民,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并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督促解决社会难点和群众困难,让安居乐业。另一方面,监督代表的个人品德行为,监督人大代表是否遵纪守法,公正清廉。代表定期或不定期地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述职,是对代表依法行使职权的必要制约,是对代表执行好职务的促进。
(二)代表述职,接受选民评议,能促使代表提高为服务的思想觉悟。可以说,代表向选民述职是对代表为服务的宗旨观念的一次集中检验。代表述职评议过程中,代表们通过回顾总结自己执行代表职务的情况,撰写述职报告等,不仅要讲自己如何履行职责,为民办了多少事,办了哪些事,还要讲办事的指导思想、所抱态度等深层次的情况。代表们通过选民评议看到了自己的成绩和差距,使代表们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增强了代表自身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三)代表述职,接受选民评议,能帮助代表紧密联系群众。代表述职,参评选民会随时向代表提出新的意见,反映新的要求,述职代表虚心听取,认真思索,制定整改措施,积极改进工作,加强了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起到了互相谅解,互相支持的作用,使人大代表真正明确了自己应尽的职责。
(四)代表述职,接受选民评议,推动了代表遵纪守法。代表中多数是各村、部门单位的负责人,代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情况选民最为关注。述职代表要给选民一个满意的交待,决不能含糊。要求代表就“我为选民做了什么”为主题,向选民汇报自己履行代表职务的情况,包括提议案建议、闭会期间的活动、为民办实事、在本职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等方面内容,并接受选民的测评。
(五)代表述职,接受选民评议,增强了代表履行职责的能力。作为人大代表,能否受到广大选民的信任和拥戴,除了具备良好的思想、作风、法纪素质外,还需有较强的履行职责的能力。代表述职,接受选民监督,对每个述职代表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可以让代表增强责任感,时刻牢记的重托,以的利益为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努力提高参与地方事务管理的能力。
三、存在问题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开展代表述职活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概括起来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开展代表述职活动是加强人大建设,提高代表素质,发挥代表作用,促进“一府两院”工作的一个有益尝试。目前,组织者、人大代表和选民及选民代表在认识上还不是十分到位,还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如有的认为当前代表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发挥代表主体作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把代表述职与支持代表执行职务对立起来;
有的认为代表述职是“搞形式”、“走过场”,是在给代表找“麻烦”,在一些选民代表看来,搞不搞无所谓,与己关系不大等等。这些错误认识的存在,使得代表述职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代表及选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二)代表与选民互动难。代表向选民述职,一个重要前提是相互的了解和熟悉,这就需要代表和选民之间有一个良性的互动,即代表经常深入到选民当中听取社情,为群众办好事、解难题,选民有事首先想到向代表反映。由于代表多为而非专职等原因,其本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代表从事人大工作的时间和精力,由此产生了人大代表参加视察活动不多、深入选区联系选民少的情况,一些代表与选区选民的联系逐渐弱化,甚至脱节,以至于在向选民述职中,有的代表谈的基本上都是自己本职或本单位的工作,而选民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以及为民办实事等问题却很少提及,使得代表的述职很难在选民中产生共鸣,导致选民参与述职评议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
(三)评议结果运用难。代表述职评议工作要有始有终,不能“一述了之”、“一评了之”,实践中一些单位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述职评议的结果不能很好加以运用,这样导致述职评议活动结果必然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增强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识。人大代表是一种职务。其职责就要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实践中大多数代表尽职尽责,认真履职,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有的代表则把人大代表作为一种荣誉和光环,自觉不自觉地当起了“哑巴代表”、“举手代表”。这既有代表自身素质的因素,又有客观上对代表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的因素。代表述职正是群众督促人大代表执行代表职务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途径。它能够激发代表履职,使代表明白“代表谁”和“如何代表”,从而增强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对策建议
联系实际调研,针对存在问题,调研组感到要使人大代表述职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还需要紧紧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述职代表的普遍性。代表述职应一视同仁,不论是老代表还是新代表,领导身份还是非领导身份代表,城区代表还是农村代表都要按规定毫无例外地向选民述职,不能搞特殊化。特别是一些担任领导职务的代表,都要以普通代表的身份,主动到原选举单位和选民中述职,自觉接受监督。我县规定在本届任期内,每位代表必须述职一次,领导干部代表要带头参与。
(二)代表述职报告的真实性。代表在撰写述职报告前,必须先深入所在选区走访选民、听取选民的反映,征求选见,经过系统思考整理形成述职报告初稿,并在再次征求选区选见,报所在乡镇人大组织意见基础上再进行充实完善,最终形成述职报告,做到用事实说话,以数字说明,有理有据,真实具体,能说服人、打动人,千万不能闭门造车,泛泛而谈。特别要体现存在不足、今后努力方向方面的内容。
(三)参与评议选民代表的广泛性。选民不可能人人参加述职活动,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要从提高代表述职评议实效的角度来适当确定选民代表的数量,人数过少代表面不宽,不利于全面了解选见,人数过多也会给述职评议的组织工作带来不便,影响实际评议效果。在参加评议选民代表的选择上,应当注意体现“三性”:一是代表性,就是代表所在选区的各居民组、辖区单位要有适量选民代表参加。二是行业性,就是述职代表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应当有这个行业的选民代表参加,如述职代表是教师代表的,最好有教师选民代表参加。三是权威性,就是参加评议的选民代表在其周围要有一定的威信,较为公正,要有一定的履行“评议”代表的能力,要敢讲话、说真话、会讲话、不偏颇。
(四)评议意见反馈整改的公开性。如果代表述职评议“会完事了”,最终就会导致述职评议工作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而在代表述职评议后,评议意见一定要有专人记录整理,并及时反馈给述职代表整改,整改后,再次适时组织召开由述职代表和选民代表参加的评议意见整改反馈会,通报代表对评议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再次征求选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既扩大了代表的受教育面,也对选民有个交代,使述职评议工作善始善终,不走过场。
(篇四)
近年来,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法制建设的日益加强,各级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热情和能力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为推进建设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现实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人大代表职权履行不到位不充分,使代表的作用与其地位不相符合,这种状况制约了地方人大代表工作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和工作成效。
一、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现状
一是代表履行职权不到位。审议权行使不充分,履职过程不扎实。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是代表执行职务的重要方式,而有相当一部分代表虽然参加人大会议和代表活动,却把审议“一府两院”工作仅仅看作是法定程序,走走过场而已,个别代表任职几年,甚至提不出一条有质量的议案和建议。询问、质询、罢免权基本处于“静止”状态。代表法就代表履行职责虽有明文规定,但碍于法律规定不具体等因素,使上述权力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形同虚设。
二是代表工作重点不突出依然存在着循规蹈矩,缺乏创新力。年年都是那几项议题,开展活动也是坚持固有模式,“开个会、转一圈、吃顿饭、总个结”,活动质量不高。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导致代表多是泛泛而听,草草而看,淡淡而谈,审议时抓不住实质要害,就报告审报告的多、重复发言的多,能够提出高质量意见的少,提出针对性强的建议更少。
三是代表履职积极性不高。不懂执行代表职务,在现实中,部分代表对自身的权力、义务不清楚,认识不到代表权力是法律赋予的、给予的,甚至有的人错误地认为代表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并不需要履行什么职责。不愿执行代表职务,部分代表参加人大会议和代表活动不积极,甚至把履行代表职责当成了一种负担,缺乏肩负重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敢执行代表职务,有的代表好人主义当头,不愿得罪领导,怕自己提出不同意见影响领导对自己的看法,甚至怕遭打击、报复,于是发言时讲成绩多,讲问题少,提意见潦潦草草,这种现象在党政机关和企业界的代表中较为多见。
四是代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相当一部分代表在结束后,没有及时在选民中宣传贯彻大会的决议、决定和重大事项,使群众对大会的精神和重大举措知之不多。一些代表与选民保持密切联系不够,有的代表借口本职工作忙,联系选民或选举单位少,深人实际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反映群众呼声更少,无法将群众的批评、建议和意见及时地反映到有关部门,没有很好地起到联系决策机关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对发挥代表作用的几点建议
代表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代表工作的质量,关系到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成效,关系到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人大应该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与时俱进,切实改进代表活动方式,创造性地开展代表工作,真正把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
一是进一步完善代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代表活动规定过于原则的内容、方式、任务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加以补充,加以明晰,给代表一个具体的目标任务,使代表工作、活动有法可依。不断完善选举制度,法律应硬性规定对人大代表素质方面的要求,完善代表候选人的提名、介绍和确定程序,改革现行的代表选举方式,健全选举竞争机制,把好选举关,把那些思想素质好,文化水平高,有一定法律知识和履职能力,群众信赖的人选为代表,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当家作主。
二是大力推行代表任职专职化。我国实行的是人大代表制,由于受时间、精力和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代表无法很好地履行代表职责。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19名特别委员从幕后走向台前,对提高最高权力机构的立法质量和监督质量,推动人大工作更好地开展起到了更好的作用,这就是很好的证明。当前,应转变陈旧观念,克服平衡照顾思想,大量减少党政领导干部在代表中的名额。领导干部当代表,既是执法者,又是监督者,不利于维护国家权力机关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努力实现人大代表由“先进劳模型”、“照顾安排型”向“科学型”转变,切实提高人大代表的专业化水平。
同时,应积极尝试会议组织形式的改革,尝试专题审议。召开人代会和常委会组织审议时,可召集对该议题较熟悉的代表参加,可适当延长审议时间,让代表议深、议透,有利于提高审议的质量和效果,最大限度地体现当家作主的意志。
三是加强对代表的知识培训。代表的责任意识强否,是代表履行职务好坏的前提条件。所以县级人大常委会要把增强代表责任意识、提高代表素质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增
强代表对履行自身职务重要性的认识,促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在培训形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一是以会代训,召集代表召开大型会议时安排一定时间对人大代表进行统一培训;
二是各个代表团在组织活动时让代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四是优化代表履职环境。为代表履职营造氛围。要加强对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宣传力度。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制度,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阵地和宣传手段,在全社会深入宣传人大的性质、地位、
作用以及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努力提高全社会对人大工作的认知程度,营造一个有利于代表正常履职的良好氛围。要切实解决好代表履职的瓶颈问题。党委和人大有必要就代表履职工作做出更加具体的规定,着重从经济保障、经济补贴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定,解除代表执行职务的后顾之忧。要依法严肃处理侵犯代表合法权益和影响代表执行职务的不法行为,构建有利于执行《代表法》,有利于代表执行职务的法制环境。
五是多措并举开展各项活动,为代表履职搭建广阔平台。要认真规范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创新代表活动方式,为代表依法履行职务搭建活动平台。在确定全年工作议题时,注意征求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在每次人代会之前,组织人大代表深入调查研究,走访群众,征求意见,为开好会议做准备;在闭会期间,坚持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不定期举行代表经验座谈会,定期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查、执法检查和评议等活动,进一步活跃代表工作;在人代会后,要组织代表及时向选民传达人代会精神,做贯彻执行人代会精神的模范带头人,为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努力使代表活动和作用体现在人大工作的方方面面。
六是建立监督制度,提高代表履职的自觉性。建立代表述职制度,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向选区的人大常委会述职,增强代表的责任意识、代表意识。建立代表履职档案,客观记录代表在任期内的调查和视察活动、提出议案建议、审议发言等情况,定期进行公布,促使代表认真执行代表职务,积极为民当好权、用好权。要敢于执行代表代表免职有关定,对一些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的代表,通过罢免、劝辞等方式取消其资格,把“代表选,我当代表为”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
七是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区人大常委会要认真抓好建议案跟踪督办,通过会议督办、联合督办、重点督办、现场督办等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评选表彰优秀代表制度,增强代表履职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和依法履职的积极性。要定期对代表履职情况向群众特别是原选区选民通报,
在换届时要保证一些优秀代表继续留任,使其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再立新功,促使代表执行职务情况实现总体好转。
(篇五)
按照州人大人事代表选举委员会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州人大常委会人选工委于8月9日至18日期间,采取座谈、走访、交流等方式,赴八个县(市)人大及所属的16个乡镇、街道进行实地调研并走访人大代表,全面调研全州代表工作开展现状,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州各级代表情况
延边州现有省、州、县(市)、乡镇(街道)四级人大代表共有5066名,其中省级人大代表39名,州级人大代表312名,县级人大代表1416名,乡镇(街道)级人大代表3299名。
(二)全州代表工作机构设置情况
全州各级人大机关,形成了州、县(市)、乡镇(街道)、社区(村屯)四级人大代表工作机构。
县级层面,均设立科级建制人事代表机构,配齐素质高、责任心强、党性坚定的2名以上工作人员,为做好人事代表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乡镇街道层面,成立了70个人大代表工作办公室,负责开展和指导本辖区的代表工作。全州66个乡镇均配齐科级专职乡镇人大主席,有效解决了多年来乡镇人大工作没有专人负责的困局。
社区村屯层面,在社区建立了155个“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工作站”,在村级建立了206个“人大代表之家”,并设立办公用房,统一挂牌,制度上墙,配全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基层代表阵地实现全覆盖。
此外,延吉市人大常委会人事选举工作委员会下设“人大代表服务管理中心”,对各级人大代表工作实行统一指导和管理,进一步增强代表服务管理的规范性、制度性,为提升代表服务实效作出了有益探索和创新。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取得的成绩
(一)健全代表制度,增强代表工作规范性。
一是建立健全代表联系选民制度。州暨县(市)人大以“双联”制度——即“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和代表接待日两大制度为主线,结合本县(市)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代表零距离倾听民声、服务群众的代表联系选民制度,把全州两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四级人大代表全部纳系制度范围内,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了联系渠道。
二是建立完善代表履职制度。切实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务,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州暨县(市)相继了一系列制度,如《龙井市第代表履行职务暂行办法》,安图县《代表履职档案管理办法》等,全州各级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代表履职管理制度。
三是建立健全代表考核和激励机制。根据《延边朝自治州代表履职考评暂行办法》,各县(市)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并落实代表述职制度、《人大代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代表监督体系。
(二)加强代表培训,提升代表履职能力。
州暨各县(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深入基层授课等多样方式,为各级人大代表提供了学习培训的宽广平台。仅今年,州人大常委会加强对人大干部队伍、人大代表队伍的培训,分7次,到北京、深圳、青岛、州委党校等不同培训基地,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参加培训人员共计680余人次。除此之外,各县(市)分别开展县(市)人大、乡镇人大干部初任履职培训,使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责,为今后履职奠定了思想基础。珲春市人大人事代表办主任,亲自到5个乡镇开展《人大代表如何写好建议》专题培训,乡级代表200余人参加培训。征订发放学习资料,为代表学习创造条件,州暨县(市)人大仅今年下发《人大代表履职必读》、《人大代表履职手册》等学习资料余册。
(三)创新活动载体,激发代表作用发挥。
一是创新载体,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州暨各县(市)以“代表进社区”活动为主要载体,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浓厚氛围。如龙井市的“六个一”、汪清县的“一联十”、敦化市的送温暖、安图县的“4+1”群众工作模式等,通过代表与群众的日常联系机制,为选区和选民解决了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深受群众好评。目前,仅敦化市人大共组织开展各项活动2370次,各级人大代表走访、接待选民8708人次,收集意见建议1697个,形成代表建议603件,累计捐资捐物594万元,协调或直接解决群众难题1402件。
二是围绕中心,发挥代表监督作用。州暨各县(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组织代表积极开展视察、执法检查、调研等监督工作,进一步夯实人大工作的基础。仅珲春市组织人大代表参与“三查(察)”活动100余人次,确保了代表的知情权、表达权。
(四)细抓督办环节,提高建议办理实效。
州人大常委会《延边朝自治州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督办工作的办法》,各县(市)大胆摸索代表建议办理的督办制度。图们市“一交办三见面”的经验做法、安图县的“23111”新模式,有效提升了代表建议满意率和办结率。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州暨县(市)人大常委会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新需要,把代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分析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代表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有待于提升。有的县(市)代表工作办公室、代表之家的建设设施陈旧、制度上墙不同步,没有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导致部分地区代表活动室“有名无实”。
2.代表整体素质与履职能力亟待提高。新一届人大代表中基层人大代表比例提高,新老代表的履职能力不平衡,有的代表对自身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主人意识不强,缺乏见解,担当意识还不够。
3.代表活动频率不同,活动形式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各县(市)、乡镇街道组织代表活动频率不同,有的一个月一次,有的一个季度一次。有的地区代表活动重形式,轻效果,重过程,轻落实,缺乏针对性,活动效果“表面化”。
4.代表履职的保障措施还不健全。部分人大代表的代表履职意识不强,依然存在“本职工作为主,代表工作为辅”的思想误区,部分加之工作目标多、任务重、考核严格,导致联系选民不够,对代表履职的支持保障措施还不够规范有效。
四、今后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力度增强代表阵地的标准化建设。村一级设立206个代表之家,有的是几个村合用一个活动室。县(市)人大要结合乡镇发展规划、人口分布、代表分布等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代表之家的密集度,并及时更新代表工作最新制度与信息更新,做好日常管理、服务和监督,努力把代表阵地建设成选民愿意去、愿意驻足的温暖之家。
(二)加大力度提高代表活动的质量。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代表活动。选准活动主题,必须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地方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大工作等重大问题开展活动;
完善人大代表活动制度,方便组织经常性的代表活动,使代表能及时掌握政策、法律、法规和其他知识,确保人大代表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加大力度搭建多方位服务平台。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创造沟通平台,掌握了解代表意见和要求,密切与代表的联系,研究解决代表履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人大代表无后顾之忧。将代表活动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给予支持,基层代表参加培训活动应给予适当补贴,积极为代表开展工作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四)加大力度拓宽代表宣传渠道建设。继续做好通过新闻、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宣传方式的同时,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通过短视频、系列报道等方式,加大代表宣传的覆盖面,使代表各项活动受群众监督、受监督。
(篇六)
一、基本情况
按照县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常委会黄增生主任在机关第一次集中学习中提出在专题教育活动中要"抓好代表作用的发挥,密切联系群众,要总结、发现基层人大代表的新经验、好典型"的要求,我与代表联络工委的同志一起,先后深入到桃城、榄圩、雷平、下雷、堪圩等乡镇,就人大代表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组织指导代表联络工委就这一个专题形成了调研报告。我亲自带队深入这些乡镇,分别听取了有关乡镇人大主席团关于人大代表工作的情况介绍,查看了有关代表工作的制度、文件、档案资料和代表活动中心,与乡镇党政领导和人大主席、县乡基层人大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就县人大代表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重点对代表辞职、代表活动中心建设、代表活动经费等四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县现有自治区、市、县、乡镇四级人大代表787名,其中,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代表3名、市三届人大代表50名、县十六届人大代表200名,乡镇人大代表819名。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和14个乡镇均建立了代表活动中心,146个村(社区)全部设立有“人大代表活动之家”,51个自然屯设立有“代表联络站”。
这几年来,县人大及其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和自治区、市、县党委关于加强人大代表工作的要求及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探索代表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条件和服务,使代表工作不断创新和提高,人大代表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一是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乡镇人大主席团成员联系基层人大代表工作得到加强。二是代表视察和执法检查有实效。三是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质量有新提高。四是代表活动室建设有新成就。五是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六是代表辞职有新举措。七是代表主体意识和为代表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县的人大代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代表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二、几个重点调研问题的情况
(一)关于"代表辞职"问题
根据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新修正《中华共和国全国和地方各级选举法》第五十四条“县级的代表可以向本级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乡级的代表可以向本级书面提出辞职。县级的常务委员会接受辞职,须经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乡级的接受辞职,须经过半数的代表通过。接受辞职的,应当予以公告”的规定,县人大常委会认为,人大代表中有一部分是由政党提名推荐的职务代表,其职务调整后如不进行辞职和补选,就难以保证代表结构的合理和稳定。特别是乡镇主要领导中的县人大代表调离后,如不进行辞职和补选,接任领导就不能补选为县代表,在开县人代会时,就不能将他们推选为团长、副团长,有时,乡镇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只能由村干部中的县代表来担任。这样既不利于会议的组织审议,也不利于会议精神的传达宣传,同时,对闭会期间的代表工作也不利。
年9月5日县十六届一次会议召开以来,因工作变动先后有10名县人大代表调离本行政区域、1名县人大代表病逝、1名县人大代表辞职,按照选举法、代表法的有关规定,县人大常委会先后依法补选了10名县人大代表,乡镇人大也按照法律规定补选41名乡镇人大代表。
(二)关于代表活动室建设
在考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县结合自己实际,精心准备,认真实施,从年以来,我县切实加强乡镇人大规范化建设,现在全县14个乡(镇)均设立有“人大代表活动中心”、146个村(社区)全部设立有“人大代表活动之家”。同时,在全县1336个自然屯中,选择51个屯设立有“代表联络站”。乡(镇)人大代表活动中心配有会议桌椅、彩电、dvd影碟机、图书资料柜、空调等硬件设施,村级“代表活动之家”、屯级“代表联络站”配有办公桌椅、公文柜、电风扇等硬件设施,而且代表相片、联系方式、活动制度等全部上墙公布,改善了代表活动的条件和场所,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平台。乡镇人大主席团也加强了活动中心的管理,充分发挥一室多用的功能,使之成为了人大代表学习培训的阵地,开展活动的载体,加强联系的纽带,发挥作用的平台,对外宣传的窗口。
(三)关于代表活动经费
县的人大代表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照规定县人大代表每人每年400元,乡镇人大代表每人每年200元的标准核拨,但这几年都没有兑现给县乡人大代表。代表们认为,人大常委会是各级的常设机关、的工作机关、人大代表的服务机关,不仅有责任把代表工作做好,为其提供必须的经费保障,而且有责任把每年的代表活动经费安排好、管理好。县人大常委会应制定"关于县人大代表活动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活动经费的使用范围是代表个人履职、小组活动、培训学习、学习资料和特殊困难慰问等方面的补助等,同时制定完善各项经费的使用标准和审批管理制度。各乡镇人大主席团也建立了代表活动经费的管理使用办法。从而规范了活动经费的管理使用,充分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了代表活动经费的阳光操作、管理、公开透明和代表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县人大常委会从工作实际需要出发,为保证代表的合理结构和代表作用的充分发挥,对职务发生变动的县人大代表实行辞职的办法。
对这个问题,一是要严格按照代表法关于代表资格终止中"辞职被接受的"这一规定,一定要有代表本人的书面辞职申请,经常委会审议表决通过后予以公告。二是尽可能减少届期内的干部变动人数,以减少此类代表辞职的数量。
(二)如何开展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一直是各级人大积极探讨的一个问题。
县乡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如何开展活动,县人大常委会要认真贯彻落实了自治区、市人大关于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的有关制度和办法,使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更好的破解代表代表,散会就了"的难题。
另外,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一定要考虑到我县的人大代表都是的这一特点,以及代表活动经费和我们的服务保障能力等因素,坚持活而精、重实效,而不去追求数量与形式。
(三)县乡人大规范化建设,是年全区通过试点后推进的一项工作。
建设中坚持了能用、实用、一室多用、发挥好作用的原则,在县委、和各乡镇党委的重视关心下,县乡人大精心组织实施,于年完成了全县14个乡镇的代表活动中心和146个行政村的“代表活动之家”建设。县从年开始又进行完善和提升工作,重点是完成各乡镇活动中心和村(社区)活动之家以及屯级活动室的硬件配置。同时,做好人大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坚持一室多用,切实防止使用少、关门多,渐渐被淡忘的现象出现,充分发挥其多方面作用。
(四)在县党委、的关心重视下,争取把全县人大代表活动经费按自治区、市委的要求,得到了足额及时核拨,较好地保障了代表工作的正常开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上涨,在调研座谈中,大家对适当提高活动经费的呼声较多,特别是县和乡镇代表中的无供给代表多,学习培训与小组活动支付的车旅补助和误工补助也就相应地要多,加上代表履职调研补助、慰问看望生病住院代表、为代表订购学习资料、代表及代表小组的创优争先活动评选表彰等各项必须支出,确实有点捉襟见肘。因此,一是要学习借鉴扶绥县的经验,加强规范代表活动经费的管理使用,充分提高使用效益。二是要坚持厉行节约、艰苦奋斗、节俭办事的原则和作风。
关于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文件下发后,全县各级党委和人大、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加强了人大代表工作,人大代表作用得到越来越好的发挥,整个人大代表工作出现新的可喜局面,涌现了很多好典型,探索创新了不少措施和办法,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这次对全县人大代表工作的专题调研,目的就是树立典型,突出重点,总结成绩,思考对策,更好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大代表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和自治区、市党委关于切实加强人大代表工作的要求,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充分发挥好全县人大代表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心聚力,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篇七)
根据主任会议安排,在常委会副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八人于11月14日至19日先后到区、县、市考察学习了当地人大相关工作和美丽城乡建设等情况。现将对市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代表定向定点调研视察和检查工作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年3月,市区划调整,楼、下关两区撤销,成立新的区。现有代表434名。区人大常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和内务司法、财政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资源城乡建设、民族宗教侨台事务、人事代表联络六个工作委员会和13个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
区人大常委会按代表产生的区域为基础划分了15个代表组(13个街道代表组,1个高校专业代表组,1个教卫代表专业组)。每个代表组设有“人大代表之家”,作为代表组开展活动阵地。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拓展代表履职平台,增强代表履职实效,区人大常委会结合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市人大代表小组定点定向视察调研规程》制定了《关于区人大代表组定向定点调研视察和检查工作的暂行办法》,在各街道代表组中开展定向定点调研视察和检查工作。这是区人大常委会在闭会期间开展代表工作的一大亮点。
二、具体做法
“双定”中的“定向”,是指人大代表组针对本区域内“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在围绕中心工作,发挥职能作用的情况;
贯彻实施法律法规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情况;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情况;
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的情况;
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勤政廉政的情况等方面内容。“定点”,是指以代表组为单位,根据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的安排,与“一府两院”特定部门对口联系,对其开展经常性的调研、视察、检查活动。“双定”的基本方式,一是代表组应邀参加被调研视察单位有关会议和活动,听取被调研视察单位情况汇报;
结合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对被调研视察单位的工作进行调研视察、检查;
根据调研视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向被调研视察单位反馈情况,或向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报告,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但不直接处理问题。二是代表个人也可以结合工作实际,采取持代表证方式对被调研视察单位和其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实绩等进行明察暗访,通过当面或会议形式反映意见要求改进工作;
也可以通过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方式向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联络工作委员会提出,由其转交“一府两院”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后给予反馈;
还可以提出约见要求,报经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同意,安排被调研视察和检查单位负责同志出面接待,听取意见建议。“双定”时间是依据调研课题目标任务,以及被调研视察单位的科室岗位性质和特点来确定,一般整个活动为期1到2年时间进行。
我们以区阅街道代表组年定向定点监督人社局为例来说明一下他们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区人大常委会确定人社局作为阅代表组定向定点调研视察和检查对象,首先一点是人社局在阅街道这个区域内,阅街道工委根据《区人大代表组定向定点调研视察和检查工作有关单位安排》,主动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人社局)对接,围绕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年度计划,以及在劳动、就业、社保等方面工作的特点和特色,把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保险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调研视察和检查活动的主要内容。针对区人社局“社会保险、就业管理、劳动监察、仲裁调解、人力资源、劳动关系、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管理”等具体工作职责和内设8个科室的岗位特点,结合代表的职业特长和个人调研兴趣划分了8个代表小组,进行分别对接。共同商定了《阅街道代表组“双定”调研课题联系分工安排》,进一步明确了各代表小组的调研课题、责任组长、参加代表、所对应的被调研视察和检查单位内设科室,以及双方具体联系人、联系方式等,再结合区、街中心工作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实际,以社会保险工作为调研视察和检查工作的重点,将为期两年的整个活动划分四个阶段,即全面了解阶段;
形成课题框架阶段;
重点调研阶段;
形成报告阶段。前两个阶段于年底完成,通过召开“双定”工作对接会,建立联系网络;
走访区人社局服务窗口,全面掌握情况;
集中调研视察和检查,加深课题了解;
结合民生热点,选择1-2个重点课题,确定调研课题框架,达到“双定”工作的初步成果。后两个阶段于年9月中旬完成,以社会保险这一重点为轴线,围绕确定的调研课题,通过“观看、走访、查阅、座谈”等形式,挖掘和完善调研课题所需信息材料,精心撰写调研报告,并将调研报告汇编成册,送交有关部门研究办理,实现“双定”工作成果的转化。
三、几点启发
(一)定向定点调研视察和检查是探索代表积极履职的有效途径。
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进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人大代表“双定”工作,实现了人大代表由被动听取汇报、静态获取信息到主动了解情况、动态参与过程的转变,从体制上为人大代表行使监督职责创造了条件,从内在机制上完善和规范了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履职行为,进一步提高了人大代表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了人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面,弥补了人大代表在现行条件中作用发挥不到位的缺陷,也充分调动了人大代表履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代表们反映,人大代表履职不仅是大会期间忙几天,也不再是闭会期间每个季度的半天走走看看,而是每周有事干,人大代表责任更大了,要求更高了,选民群众对人大代表更关注了。
(二)定向定点调研视察和检查是提高代表工作质量的有效抓手。
开展“双定”工作,实现了闭会期间人大代表从工作对象的“面面俱到”到“少而精”的转变,从工作内容的“大而全”到“有机串联”的转变,不仅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法律法规的精神,贯彻落实了党委的决策部署和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突出了“一府两院”的工作重点,而且还整合了常规的人大常委会审议议题、代表议案和建议督办的有效手段。同时也顺理成章的给代表提供了到单位、企业、社区去走访、调研、视察和检查的一个平台,改变了以往代表走访调研别扭的局面。
(三)定向定点调研视察和检查是加强代表联系群众的有效举措。
以代表组为主体开展“双定”活动,人大代表可以不受时间、人数、内容的限制,以灵活的活动形式,地自我安排、自我组织。既可组织集体调研视察,也可随机组合熟悉业务的代表对口检查,还可以组织代表小组深入对应的科室走访座谈,根据需要代表还可以个人持证视察。这种以“定向”为牵引的“定点”活动,建立了常态化的代表联系群众的机制,弥补了过去“相对固定”接待选民与群众联系的不足。既可以让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阳光操作,又可以使人大代表和选民群众在短时间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更加透明。既可以增强行政、司法机关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务实性,同时又争取了人大代表做群众工作这支重要力量,发挥了人大代表在密切“一府两院”与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有力推动了社会和谐。
(四)定向定点调研视察和检查是服务代表依法履职的有效载体。
开展“双定”活动,代表有了相对“固定”的履职载体,广泛联系选民,面对面听取群众的意见和愿望的活动次数大大增加了,为代表知情知政、议政督政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坚实基础,凸显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的“合唱”效应,使人大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实现了关口前移,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保障代表依法履职,使“一府两院”尊重人大代表主体地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更具常态化长效化,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代表们的履职积极性。
四、借鉴建议
根据市区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代表“双定”活动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以下建议:
1、可以尝试在县城建立2至3个代表组,每个代表组代表的数量不低于20名,作为开展活动的基础。区有区人大代表434名,主要以13个街道代表组开展“双定”活动,每个组代表为40名左右,代表居住相对集中,因为高校比较多,代表素质也相对高些。我县虽有县级人大代表160名,但是大多居住在乡下,其中县级领导干部27名、乡镇党委书记10名、局长级代表5名、农民代表57名,真正可供抽调组建代表组的代表非常有限,鉴于此,建议我们以县直团、昌宁团、管头团、尉庄团的代表为基础,可吸收其他团的专业技术代表以及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建立代表组。因为这样一方面代表居住集中便于组织代表活动,另一方面代表的素质也相对高些便于活动中提出建议和书写调查报告。
2、由人大常委会确定重点单位的重点工作作为定向监督对象。常委会可围绕全县的工作中心和群众关注的重点,从“一府两院”的相关部门中确定部分重点作为监督对象,交由特定代表组实施定向定点调研视察和检查。根据区的经验,财政、计划、审计部门因为涉及面广,专业要求也比较高,一般不作为对象。
3、代表组组长须由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主任担任。区没有乡镇人大代表,“双定”活动由13个街道人大工委组织,街道的人大工委属于人大常委会的派出机构,在活动期间,街道工委会及时与常委会相关工委联系,一方面可以将代表在活动中提出的建议通过工委报告常委会主任会议或转交有关单位办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工委协调在活动中视察、约见有关部门等有关事宜。我们没有街道工委这一环节,所以需要工委主任直接担任组长,这样便于组织协调,也便于解决代表活动中的一些费用支出问题。
4、代表组活动经费必须予以保障。区街道人大工委组织代表活动,每个街道工委每年代表活动经费60000元,活动室建设4000元。每年年终评出的优秀街道工委还要奖励一部分资金。我们虽然没有人家的资金充足,但要搞好代表组的活动,每年必须预算一定的经费予以保障,也可以评出优秀代表组,作为外出培训和代表连任的参考。
以上报告,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篇八)
人大代表是的主体,努力提高代表素质,充分发挥乡镇人大代表尤其在闭会期间的作用,是乡镇人大及其主席团依法行使职权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为进一步做好人大代表工作,充分发挥好代表作用,笔者就如何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格宜镇共有市镇两级人大代表94名,其中市级人大代表14名。近年来,镇人大主席团全面贯彻党的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镇党委的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注重研究人大代表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代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镇人大主席团以“人大代表活动之家”建设为抓手,从基础工作入手,抓制度完善、抓活动规范,积极为代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全镇94名市镇两级人大代表按村和选区分成6个代表小组,制发代表手册,为人大代表持证开展视察活动提供了便利,围绕代表学习、活动、视察、审议、联系选民等方面制定了多项制度,规范了代表小组活动内容,使每次代表活动都有计划、有专题、有报告、有效果。建立了主席团定向联系代表制度,每一位主席团成员定向联系一个人大代表小组,向代表小组通报政情,指导代表小组开展活动,积极宣传宪法和法律法规,联系代表、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反映群众意见,发挥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二)代表履职能力进一步提高。镇人大主席团针对代表队伍中对人大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对如何履行代表职务不甚熟悉等实际情况,完善了代表学习制度。一是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印发学习资料等方式,组织代表认真学习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思想和有关业务知识;
二是积极组织代表参加各级培训,对代表履行职务的业务知识进行专题辅导,使代表对人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
三是由代表小组组长在规定时间内按期召集分散培训。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来提高代表的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促使其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三)代表知情知政渠道畅通,参政议政形式丰富。通过为代表订阅《中国人大》、《云南人大》等刊物,邀请有关代表列席党委有关会议等形式,使代表在不同的岗位上了解主席团工作和党委工作基本情况,参政议政做到有的放矢。积极组织代表参加各项调研、视察和执法检查,加强对各站所工作的监督和支持。一年来,镇人大主席团共组织各类代表活动8场次,参与代表125人次,增强了代表的履职意识,有效促进了代表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密切了党委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党委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有效的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四)代表意见建议办理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大。认真办理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办理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人大代表作用的发挥。镇人大主席团从代表建议提出、督办、反馈三个环节入手,从措施上强化监督,在督办中注重落实,狠抓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一是明确传递渠道。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人大主席团定期收集、统一交办、定期督察、限期落实;
二是明确交办部门。建议、批评和意见涉及哪个单位,什么内容都要做好编号登记,明确承办单位;
三是明确答复时间。规定承办单位将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在规定时间内将办理情况答复代表。通过逐步形成规范的办理程序,切切实实把工作落到实处,促进了代表履职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代表素质还有待继续加强。虽然我们一直致力于加强代表学习培训工作,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代表对制度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人大相关的法律法规不熟悉、不清楚,对人大代表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不了解。代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代表履职情况与法律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代表意识树立得不够牢固。有的代表缺乏主动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热情,思想上有一种优越感,把代表身份当作一种荣誉,而不是责任,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在代表活动中主动性不强,缺乏履行职责的主观愿望和内在动力,不能统筹安排好本职工作与履行代表职责的关系,很好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往往将履行代表职务视为工作之余的事,参加活动积极性不高,随意性较大,缺乏严肃的纪律性。
(三)代表小组活动开展不平衡,随意性较大。按照《代表工作手册》,代表小组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活动,但因代表来自农村及各行各业难于组织和对开展活动重视不足等原因,许多代表小组基本上没有按照规定活动,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次数偏少,了解社情、参与地方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难于得到保障。
(四)代表活动质量不高。有些代表小组活动前准备不充分,调研不够深入,代表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质量不高。还有一些小组活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重感情联络,轻活动实效和工作监督。视察、检查中代表不善于抓住被视察、检查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泛泛而听,泛泛而看,泛泛而谈,少有实质性的总结、审议、建议,影响了视察、检查活动的质量;
视察、检查后跟踪监督被视察、检查单位整改的措施不力,代表视察、检查活动成效不大。
(五)所提议案建议质量不高。当前由于乡镇人大代表中农民代表比重较大,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致使在收集批评、意见和建议时,要么人云亦云,要么就当“哑巴”代表,缺乏个人见解,或者仅站在个人或本村、本单位利益上考虑问题,缺乏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并且在书写形式上不能做到一事一议,不利于分办。
(六)维护公德决心不大。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个别仇视社会、仇视集体、仇视干事创业人的坏分子。个别人大代表抱着“事不关己,能躲则躲”的思想,丧失基本的正义感、是非观,不敢挺身而出,听之任之,任由坏现象滋生蔓延。
三、对策及措施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加强代表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代表自身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尤其是加强对代表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的指导,保证代表所提的批评、意见和建议的质量和水平。
(二)丰富代表活动,增强代表责任意识。通过不断丰富代表的履职形式和活动内容,让代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神圣职责,增强人大代表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促使人大代表更好的发挥作用。
(三)多渠道拓宽代表知政渠道,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镇人大主席团要继续加强与代表的沟通,通过邀请代表列席主席团会议、召开代表座谈会、主席团成员固定联系代表、党委领导联系代表小组、定期接待或走访代表等办法,密切与代表联系,尽可能把党委工作情况、国家新的法律法规等信息及时传送给代表,为代表知情知政提供服务。要让代表有更多的机会列席主席团会议,参加党委的会议等,多了解有关情况,拓宽代表知情渠道。
(四)着力提高代表活动实效,调动代表参与的积极性。一是形式要活。代表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要因地制宜、多种多样,以经常性活动为主,以特色性活动为辅,除了可以运用专题视察、执法检查等形式,还可以综合运用明察暗访、专题调查、接待选民、走访选民、召集选民座谈会、协助推行工作等多种形式灵活开展代表活动。二是注重实效。代表活动不仅在量上更要在质上取得突破,组织代表活动时要选准目标、把握重点、合理安排、落在实处,力戒泛泛而听、泛泛而看、泛泛而谈。要改变重检查轻整改的做法,对视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督促有关单位抓好整改,确保视察检查活动取得实效。
(五)认真督办落实代表建议。切实抓好建议办理的交办、督办、检查、整改几个环节的工作,协调解决好办理中遇到的困难,推动办理进度和质量,把代表建议落到实处。有针对性地组织代表评议承办情况,提高建议办理的解决率、满意率、反馈率,激发代表提建议意见的热情,让代表积极履行法定职责,真真正正成为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疏民怨的能手,成为维护群众利益的代言人。
(篇九)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工作日常联系和了解接触,现将市四届人大代表同志履职情况综合反馈如下:
一、履职情况
(一)注重抓好学习
该代表注重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习中国特色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提高了机关干部职工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个人注重对《宪法》《代表法》《选举法》《监督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研究,领会掌握新时期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要领、参政议政的途径、调研、监督检查的方式等,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人大意识较强。
(二)代表履职主动积极
每次市人代会期间,能够认真参加大会全体会议和讨论各项报告的代表团会议,能够在讨论各项工作报告时率先审议发言,发言接地气、质量高;
重视利用人大途径反映安康民生,先后从“尽快开工西渝高铁、支持瀛湖旅游轨道建设、加快发展飞地经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重点领域,为国家和全省组织提交高质量全国、省人大代表建议素材18件。认真落实市人大决议,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按时向市人大及常委会报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草案及执行情况,通报经济运行分析情况。去年以来,牵头组织与有关单位和人大代表“面对面”办理各类意见和建议52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闭会期间能够积极响应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作用、助力脱贫攻坚”实施意见的号召,倡议发起,并主动牵头组织选举产生的市直单位7名市人大代表,组团在县开展实地调研,走访企业和农村,多渠道了解情况,为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并分别结合各自工作职能,组织落实各类扶贫资金70余万元,为联系点平梁镇太行村解决脱贫攻坚中的实际困难。
(三)主责主业争创一流
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主动作为,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上半年,完成生产总值增长10.7%,增速全省第一;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增速全省第二;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4%和9.3%,分别位列全省第四和第二;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上半年考核位列全省第三。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中省投资方向,在基础设施、城乡建设、产业转型、民生事业、生态环保等领域重点突破,实施市级重点建设项目430个,完成投资600亿元。确保年度投资对经济贡献率一直保持在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3年全省第一。积极发挥脱贫攻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牵头作用,建立了联席会议、信息通报、督察督办、抓点示范、考核评价、重大事项报告等六项工作机制,去年以来,累计实施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54个,完成投资22.87亿元。推动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体功能试点示范、投、生态文明、盐业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
代表履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联系选举单位干部群众还不够经常化。
综上所述,视察组认为:代表善于学习,工作作风扎实,推进安康建设和发展尽职尽责;
履行代表职责积极主动有,人代会期间审议发言质量高,组织办理答复代表建议工作认真负责;
闭会期间率先垂范,带头参与代表活动、联系解决选举单位实际困难实效明显,受到干部群众的称赞。
二、履职建议
更加广泛地与选举单位干部群众密切联系,每年经常走访联系选举单位干部群众2次以上,听取选举单位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多渠道收集了解选举单位干部群众的意愿诉求,特别是发挥故乡任职多年熟悉家乡县情的优势,多牵挂家乡为鼓与呼,建铮铮良言推动家乡进步,促项目多多落户故土,为家乡追赶超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篇十)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委托选举单位县人大常委会对市人大代表张代权同志履职情况开展述职评议。县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视察组参考城关镇人大主席团对县人大代表张代权的评议意见、中坝村选区评议会议选民建议意见,结合本委日常工作了解情况,现将市人大代表张代权履职视察了解情况综合反馈如下:
一、履职情况
该代表履职中十分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有效履行代表职责、履行全县最大村管理服务职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代表参加市县人代会期间,能够牢记代表身份和职责使命,按时按要求出席参加市县人代会;
会议期间严格遵守大会会议纪律,参加大会全体会议和代表团讨论会不迟到不早退;
会前准备工作充分,审议发言和代表建议皆有书面材料,会中审议各项工作报告时发言积极,且发言质量高,如市四届一次会讨论工作报告时,率先发言,提出的九条建言有理有据,反映基层问题实准,提出的建议意见针对性强,在代表中引起较大反响;
讨论人事选举候选人时认真,履行选举权慎重严肃,为其他代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闭会期间,能够按要求参加市县人大组织的代表活动,行动积极且发言水平高。
该代表反映社情质量高。先后在市县人代会上提出代表建议8件,其中在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贫困群众大病住院提前预支合疗基金的建议》,获得优秀代表建议件荣誉。
该代表服务中心工作有力有为。组织中坝村发展工作中,能言能干,有效推进了平涧一级路中坝段、中坝小学迁建、城关二中建设、阳安复线工程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办成了中坝村党群服务中心、中坝村老年互助幸福院等民生实事,招商引资成功引进陕西省果业集团公司发展猕猴桃,推进了中坝村水电路建设和易地搬迁移民搬迁项目建设;
深入推进农村基层治理,落实县委“321”工作,确定了71名网格员,织密了联系服务群众的网络;
组织群众不断修订《村规民约》、组织成立经济、社会组织5个;日常工作身体力行听取多方意见,不搞“一言堂”,每月组织1次“两说一商”活动,为全村发展稳定不断进步在全县带了好头。个人先后荣获省“十星级”文明标兵、省级致富带头人、省优秀中心户长、全国模范调解员。
该代表不忘企业家社会责任和使命,去年以来所在公司投入脱贫攻坚帮扶资金19万元,特别是县人大常委会发出《关于发挥企业人大代表作用聚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后,深入结对帮扶特困村,为漩涡镇梓中村捐赠产业帮扶资金10万元,为其他企业人大代表带了好头。
综上所述,视察组认为,张代权同志是一名善学习、履职好、水平高的优秀人大代表,是一名能干、务实、、干群口碑好的村级组织带头人。
二、建议意见
通过视察了解,视察组认为,张代权代表履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建言献策还有潜力可挖。
建议:
继续以优秀人大代表对标看齐,发挥企业家、基层组织带头人联系社会方方面面干群广泛的优势,深入思考归纳整理,提出深度反映基层社情、推进全县全市发展稳定的高质量建议建言,为建设幸福、绿色崛起安康作出更大贡献。
第十五篇 房地产业复习资料:房地产业的细分
房地产业的细分:
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等过程中,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多行业的参与,例如测绘、勘察设计、城市规划、建筑、法律、市场营销等。但目前普遍认为,房地产业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中介服务、物业管理和其他房地产活动。其中,房地产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合称房地产服务业;房地产中介服务又分为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估价和房地产经纪。因此,房地产业可分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和房地产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又可分为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和物业管理业,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又可分为房地产咨询业、房地产估价业和房地产经纪业。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主要是取得待开发房地产特别是土地,然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场地平整等土地开发或者房屋建设,再转让开发完成后的土地、房地产开发项目或者销售、出租建成后的房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回报率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等特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收入具有不连续性。房地产开发商主要是组织者和决策者,要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把资金、相关专业服务人员和机构、建筑承包商等结合起来完成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
第十六篇 家电下乡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自家电下乡试点工作开展以来,xx区高度重视、科学规化,精心组织、责任落实,服务到位,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家电下乡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产品销售网点68个,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221台,其中冰箱1700台,彩电2109台,手机1412台,销售额6529708元,已兑现补贴资金781627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经笔者调查,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本做法
1、加强领导,机构健全。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家电下乡试点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经商局,具体领导和督促协调全区家电下乡试点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各镇、街道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和办公室,负责领导和协调相应辖区的家电下乡工作开展。区镇根据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2、提高认识,责任落实。为了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纳入了对镇、街道的目标考核,分别召开了相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参加的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商务局负责综合协调,政策宣传,指导服务,做好中标企业、销售网点的申报和备案工作,履行对中标企业销售服务活动的监管职能,做好信息情况的汇总、交流、上报;区财政局负责对补贴资金的财务管理运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搞好补贴申报受理和审查确认,保证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工商、质监部门按照职能维护“家电下乡”市场秩序,规范促销活动,抓好产品质量和安全等工作;公安做好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户籍界定,促销活动安全保障、应急处置预案的制定和备案工作;国税、地税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和“家电下乡”试点工作有关政策作好市场监管;农信社及时核对发放“家电下乡”政策直补资金;镇负责做好村和农户“家电下乡”政策的宣传、补贴发放公示工作,维护好销售网点的市场秩序和经营环境,及时反馈农户对“家电下乡”产品、政策的情况,做好补贴资金发放及稳定工作。
3、强化宣传,搞好服务。培训了购买产品的信息录入及兑现补贴操作业务知识,并下发了《xx区关于做好家电下乡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和宣传、公示资料。各镇召开宣传动员会、村民大会289次,将家电下乡试点工作有关精神及时传达到了农村的家家户户,同时还通过广播电视、xx通讯报、标语、散发《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向农民发放家电下乡“明白纸”等15万份资料进行广泛宣传,让全区农民全面掌握家电下乡试点工作有关知识。同时,我区还组织宣传车和腰鼓队组成宣传队,利用逢场天沿街进行宣传,宣传活动使农户知晓了“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内容和补贴程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上马镇将家电下乡试点工作有关知识编成文艺节目,到村社院坝中进行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率先超额完成了任务。
4、拓展思维,创新模式,简化补贴程序。在家电下乡补贴过程中,许多购买者反映:买一台家电为了几十元至200多元补贴,手续繁杂,还得往镇财政所跑,而且补贴时间过长,要是住在山里,往返跑几次耽误了村民的许多时间,有少数农民还放弃了补贴资金。因此,我区针对“家电下乡”农民反映的问题作了调查、总结,结合地区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补贴措施。同时与汇通营销部联合开展声势浩大的大篷车“家电下乡”活动,做到政策现场宣传,现场销售,镇财政所现场办公,农户买了“家电下乡”的产品后,现场就能办理补贴备案手续。有效地推进家电下乡工作的深入开展。
5、强化督查,监管有力。区经商局和区财政局抽调专人,深入全区各乡镇和销售网点,督促督查各责任单位工作落实情况,对销售网点进行检查,取消了1家空白销售网点;凡是大蓬车所到的镇,要求镇、村、社干部都要到场,以此取得农民群众的信任;还实行了月通报制度,由区目督办发文通报,对没完成任务、排名在最后的实行扣分制。
二、存在的问题
1、部份网点经销商积极性不高。由于国家对中标产品实行限价销售,中标产品价格普遍较低,生产企业给经销商的利差幅度较小,销售利润微薄,加之送货到户安装的人工费用每件需15—30元,因此一些经销商反映冷淡,积极性不高。
2、部分备案网点不规范。一些试点企业疏于培训和管理,甚至不培训、不管理,导致部份销售网点不规范,不能及时上网登录销售信息,不按要求设置专区(专柜)、经营品种单一,形象宣传和政策宣传效果差等问题,影响了家电下乡试点工作的开展。
3、产品调配不协调。部份中标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沟通衔接不够,致使一些流通企业所属销售网点补贴类产品货源短缺或品种单一,导致农民群众在购买补贴类产品时选择范围较小,影响了家电下乡工作的顺利开展。
4、产品不完全适销对路。“家电下乡”政策的,是党经过调查研究,根据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抓住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农村家电逐渐普及的有利时机,选择了既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又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的彩电、冰箱和手机三大类产品进行试点,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但农民消费讲究实用和实惠,在积极购买彩电、冰箱和手机的同时,许多农户都盼望家里能拥有一台针对农村穿衣习惯且价格便宜、经久耐用的洗衣机,这样便能减少许多家庭的劳动强度,腾出更多人手从事农业生产。
5、配套设施滞后。由于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和推进,农民群众购买试点家电产品积极性空前高涨,但随着大量家电在农村普及,用电量将不断增加,农村电网负荷压力加大,部分地区线路老化,用电量突然增大与变压器容量较小之间矛盾逐渐凸显。此外,许多地方尚未联通光纤电视网络,自制接受不强,导致电视节目和观赏效果不佳,新彩电收视效果大打折扣。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培训。“家电下乡”试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环节多,为此,要加强对中标企业、备案网点及相关业务员进行以落实政策、执行制度为重点内容的全面培训,使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真正理解家电下乡政策的深刻内涵,明白其具体操作流程,深刻领悟现代流通经营理念,促进中标企业从购销到配送、维修、服务和信息工作等方面上来。建立健全家电下乡试点工作管理制度,提高经营管理和售后服务水平,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真正建立起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家电流通体系。
2、创优服务。区经商局、区财政局、区国税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帮助各试点企业和销售网点解决具体困难,积极为试点企业和销售网点提供方便,排忧解难,为实施家电下乡试点工作创造公平和谐的环境。同时,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及时调整农村偏远地区变压器容量,增加农村电网输电量,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在购买到质优价廉的家电产品时,更享受到电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3、加强协调。建立家电产品调供考核机制,加强对家电产品调供和销售考核,建立健全信息交流机制,协调生产企业加强与流通企业实现对接,搞好试点产品调度,确保试点产品充足、及时、顺利进入流通网络。督促流通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强化网点销售,对各试点家电产品和网点销售情况实行动态考核,对连续15天无销售记录的网点,取消其销售资格。要加强对销售、维修网点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加强对产品质量、价格、宣传、销售、服务及维修标准、退换货处理、信息系统等情况检查,对达不到要求或问题严重又拒不改正的,取消其销售点资格。同时,按照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原则,继续做好销售网点备案工作,按照相关标准每月公布一次受理和确认情况。
4、用好政策。认真搞好“家电下乡”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并用好“家电下乡”专项扶持政策,加强对补贴兑付工作的监督检查,规范补贴资金的管理、发放,发现问题及时查处,严格执行“不准借机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不准用补贴资金抵扣各种收费和债务,不准截留、挤占和挪用补贴资金,不准拖延补贴兑付时间”的准规定,防止和杜绝迟兑、漏兑、错兑现象和骗取补贴资金行为发生,保证补贴资金真正补贴到位、兑付到位,确保国家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5、完善机制。建立完善监管网络机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认真落实各职能部门监管职责,形成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及时受理投诉和举报,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建立完善配合协作机制,加强商务、财政、工商、质监、国税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和监管网络,强化对试点企业及销售网点管理,切实保障家电下乡试点工作规范运行。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销售网点的跟踪检查,健全销售网点评价体系,落实激励措施,对那些参与“家电下乡”试点工作积极性高,业绩突出的销售网点给予适当奖励,充分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和销售热情,带动更多网点参与到家电下乡试点工作中来。建立健全信息互动机制,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广泛收集农民群众对家电下乡试点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对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研究,提出对策,不断完善家电下乡试点工作各项政策措施。
第十七篇 浅析重庆市物流产业与经济[JZ]增长的关系_物流管理论文
[关键词]物流产业;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1 引 言
物流产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是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整个供应链,是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服务业。它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准确地与评价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重庆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以“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为战略定位,其自身的区位优势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靠东、靠江、居中。靠东,我国的经济中心在东部沿海地区,重庆能首先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靠江,可打造交通航运中心,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居中,东有湖南和湖北,西有四川和大西部,南有贵州和广西,北有陕西,可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另外还有直辖市和新特区的特殊地位。加快建设和发展重庆物流产业,对于培育和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推动重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未来重庆建设为国际大都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进一步增强重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WWW.meiword.COm
2 研究现状
从国内相关研究来看,关于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关联效应的研究多数是基于定性。目前,理论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物流推动说,即物流产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扩大了市场的范围,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促进经济的增长。二是经济拉动说,即经济发展拉动物流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经济增长将带来物流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定量方面,何小洲等以重庆市为例,研究了重庆物流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定量了物流与gdp、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重庆市20xx—20xx年数据对该问题进行实证,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期为重庆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3 实证
3.1 指标选取
根据相关文献衡量指标的研究,借鉴其他学者的做法,选取货运量来描述物流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用x进行标记。经济增长可以考虑“量”上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考虑“质”的提高,本文仅从“量”的角度对经济发展进行衡量,选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地区经济增长,以y来进行标记。变量的样本区间为20xx—20xx年,所用数据来源为《重庆统计年鉴(20xx)》,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不改变协整关系,并能使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性现象,所以在后面的中对货运量和gdp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x和lny表示。
3.2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先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来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及单整阶数、时间序列lnx和lny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时间序列lnx 和lny本身为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这说明lnx和lny是一阶单整序列。
3.3 协整检验
虽然lny和lnx都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它们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即协整关系。
首先,建立lny和lnx的回归模型:
lny=-7.34+1.446lnx(1)
t检验 -15.27 31.58
由表2看出,残差的t检验值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adf的临界值,说明残差是平稳的,所以lny和lnx的协整关系成立。
3.4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将变量的短期关系和长期关系包含在同一个方程内的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建立如下:
调整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形式:
dlny=0.9598dlnx-0.5088[lny(-1)+7.2425-1.1160lnx(-1)](3)
由此可见:lny关于lnx的长期弹性为1.1160,lny关于lnx的短期弹性为0.9598,即在短期内,物流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gdp增长0.9598个单位,在长期,物流每增长1个单位,gdp增长1.116个单位。
4 结论和建议
根据上述可得,经济增长关于物流产业发展的长期弹性为1.1160,经济增长关于物流产业发展的短期弹性为0.9598,即物流产业不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可以带动gdp增长。基于这一结果,重庆市应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使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针对如何加快重庆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4.1 发挥的主导作用,制订科学的物流发展规划
在《重庆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中,重庆市明确提出“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必然要求”。在工作中要时刻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导向,认真重庆市物流需求发展趋势,并力争成为交通运输部、、交通与物流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关键内容。
4.2 把握机遇,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早在重庆市直辖十周年庆典期间,就明确了重庆市作为我国第五大铁路枢纽和西部地区铁路枢纽的定位,为重庆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重庆应把握住机遇,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构建公路主骨架、铁路大动脉、水运大通道、空中大走廊、港站大联运的交通新格局,使重庆真正成为四通八达的区域通枢纽。
4.3 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投入为引导,吸纳社会资本,创新投方式,拓宽投领域,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各类经济成分投资重庆物流中心建设。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物流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
4.4 加强政策保障,改善物流发展环境
要完善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在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坚决取消不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歧视性政策,规范收费与税收征管,切实为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5 大力培养现代物流人才
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重庆有一批物流专家长期从事物流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具有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为物流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发展具有重庆特色和西部特征的现代物流产业,应鼓励有关院校进行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大物流人才培养的力度,为重庆现代物流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才智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2]张红波,彭焱.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xx(1).
[3]赵鑫,马书博,崔若光.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探析——以黑龙江为例[j].学术交流,20xx(6).
[作者简介]沈强(1987—),男,山东潍坊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xx级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吴江(1986—),男,四川达州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xx级区域经济学研究生。
第十八篇 学校调研报告_工作报告
朱成凌
尊敬的张开南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按照市政协的统一部署,近期对我市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学校的现状作了调研。下面就展开调研的对象——黄山学校的有关情况向与会的各位作一汇报。
一、概况
黄山学校创办于1998年,是黄山市第一所以英语教育为特色,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十二年一贯制的寄宿型市直民办学校。创办以来,在市委、市的关心扶持、上级门直接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有师生1500余人。
学校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为民办学、为国育才”为宗旨,以“正品行、健身心、求真知”为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坚持“优质高中”、“品牌初中”、“精品小学”的发展策略,业绩显著。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先进集体”、 “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xx年被奥组委、国家、安徽省共同命名为“xx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xx年被评为“安徽省绿色学校”。
学校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吸收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先后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西莫顿学院、新加坡圣尼各拉女校、花菲卫理学校、瑞典瓦拉市拉各曼中学和日本藤井寺市小学等多所国外学校,建立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成为黄山市对外教育交流的窗口之一。
学校教学业绩显著。仅以xx年为例,xx年的高考,我校600分以上尖子生率为2.9%,位居黄山市民办学校第一,黄山市第三;一本上线率为12%,位居黄山市民办学校第一,黄山市第三;二本上线率为30%,位居黄山市民办学校第一,黄山市第四;本科上线率为43%,位居黄山市民办学校第一,黄山市第三。中考成绩又创新辉煌,初三考生以699分位居市直第二,全市第四,初三总分平均分比全市平均分高出100多分,遥居前列。办学十年来,先后为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大学、体育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一流名牌大学送去一批批优秀学子。
最近三年中,每年报考我校初一的学生数都是我校录取人数的两倍多,但学校以“做精、做强、不贪大” 的思想为指导,收优生,办精品,绝不滥收学生,使学校品位迅速提升。
今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一如既往的注重过程管理,认真踏实的做好每一项细节的工作,让细节的完美构筑整体的辉煌,从本学期全市高三的一、二、三模考试成绩看,我校尖子生率、一本率及本科率都名列前茅、高三艺体生专业考试成绩已全部通过。目前,学校整体工作运行良好。
二、学校的发展现状
我校现有32个教学班,学生总数1400多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有19个教学班,870多人,高中13个教学班530多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基本达标,素质教育、阳光体育等全面开展,学生成绩在教育局的考核评估中绝大多数学科名列前茅。
我校共有教职员工150人。其中教师90人,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学历合格,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占50%,他们都是从师范大学一毕业就在我校工作,有些教师的教龄和黄山学校的校龄一样长,他们正是黄山学校教育教学的栋梁。还有一些老教师和中年教师,他们一起构成了黄山学校老中青结合的较合理的教师队伍,年轻教师的职称正步入正轨,中年教师的职称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还停留在离开公立学校时的职称。黄山学校从办学初期开始就逐步为教职员工办“五险”,到xx年元月开始给所有教职员工都办了“五险”。依法为教职员工解除了后顾之忧,使教职员工的稳定性大大提高。
目前,学校正在市教育局和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规范办学,健康发展,正逐步享受法律赋予的全部权力和义务。
三、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及成因
学生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招生受阻将直接影响民办学校的发展。我市教育主管部门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毕业生,中考时必须回报考学校的户籍所在地考试,否则不准报考相应的省示范高中,这一规定无形之中为民办学校学生的就学和学校招生设置了障碍,而《中华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学校有不受区域限制的自主招生权,自由录取权,我市的相关文件明显与《促进法》相抵触。
公、民办学校教师流通不畅、养老保险不平等成了民办学校发展的又一桎梏。这一问题在中心城区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优秀教师,被民办学校的感情、待遇和事业所吸引,心向往之,但财政编制成了一道“紧箍咒”,教师由公办学校进入民办学校,则意味着放弃了“有保障”的“财政编”,因为由民办学校返回公办学校,则是一条“不归路”,优秀教师对民办学校的“望而却步”,直接影响了民办学校的健康永续发展。甚至求取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兼课,也只能“暗渡陈仓”。
民办学校学生的“两免一补”没有享受,这与《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公民办学校的学生享有同等的待遇不符。
四、建议
1、建立合理的教师流通渠道。呼吁及相关部门类似政策:凡从公办学校招聘到民办学校带有财政编制的教师,其公办教师身份不变,工资关系保留在原单位,教师工资由民办学校给付。教师调离民办学校由门重新安排。在民办学校工作的教师,在考核、职评、晋级、评优等方面享有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建立一条公办、民办学校教师流通的顺畅渠道。
2、民办学校教师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民办学校的教师和公立学校的教师一样从事义务教育事业,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一样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在教师的养老保险上不应与企业同等待遇,应该与公立学校教师同等待遇。
3、以黄山市市直初中学校为例,民办学校数已占33.3%,民办学校的学生数有2211人,占总学生数的29%,民办教育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和为分担的责任是显而易见的。但民办学校学生的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有吗?在哪里?如果没有的话,为什么不能享受党和国家的阳光雨露?请求和教育主管部门在规划“优先发展教育”的决策时,把民办学校纳入教育统筹的盘子,在资金和政策方面,依法给予相应的兑现、扶持和奖励。
4、取消招生中的任何保护,完全由市场选择,由学生选择,由家长选择,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教育竞争中普遍遵守,让黄山市的教育发展更快。
5、民办学校的收费受学校质量的制约,受市场的制约,受学生家长的制约,受物价上涨的制约。放宽民办学校的收费自,严格按《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只需报主管部门备案和物价部门批准备案公示。
6、民办学校的校产属于民办学校,可以作为学校发展时的贷款抵押,以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和规避办学风险。
xx年六月五日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食堂是在校中学生一日三餐就餐的地方,是每个同学都必到的场所。根据调查94%同学的吃饭问题都是在学校的食堂解决。食堂紧密的联系着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食堂既是学校的硬件设施之一,又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1、研究课题:关于学校食堂的调查报告
2、课题研究目标:食堂饭菜问题和食堂排队的问题
3、活动准备:纸、笔、问卷、照相机等
4、研究方式:问卷调查、实地调查
5、活动过程:如下表
时间
2,3周
4,5周
6,7周
8,9周
阶段任务
完成开题报告
设计发放调查问卷
实地考察,访谈
筛选,结题
阶段目标
按照时间,具体,详细地进入研究
随机调查了各班同学在食堂的就餐情况
进一步了解老师和学生在食堂就餐情况
主要研究法
资料查询法
调查问卷法
访谈法
资料查询法
研究背景:学校现有在校学生3500余人,到食堂就餐人次每天在1800余人次以上。因此,学生食堂的存在和发展状况不仅仅是关系到学生和老师的生活问题,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和老师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状况。然而,据调查得知:学生群体和食堂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不和谐因素,如果任由这些因素蔓延和发展,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行。为了解我校学生食堂整体情况,进一步提高食堂的工作水平,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和营造和谐的就餐环境,现将我校食堂情况作如下调查。
二、调查笔记
本次研究活动实地考察了衢州市实验学校食堂和常山县常一中食堂。
研究时间:xx年1月20日到2月20日
研究方式:问卷调查、实地调查
1、菜品方面:
①对于菜品价格,40%的学生认为能够承受。60%的学生认为价格偏高,其中,20%的学生认为荤菜的价格太高。
②食堂的菜品单一,同一价格上荤素搭配不合理,而且在同一天中经常出现菜品重复的现象。
③菜品口味单一,时而偏谈或时而偏咸;用油少;没有地方特色;菜色不好看。
2、服务方面:
在对食堂各方面的服务状况的调查中,60%的学生对服务工作表示认可和接受,40%的学生认为不满意。究其不满意的原因,表现为:服务人员微笑少,表情僵硬;语言冷漠,缺少热情;耐心差;打菜量度不准确,偏少;错误次数多,经常多刷;还有存在经常打错菜等问题。
3、卫生方面:
关于食堂整体卫生满意程度的调查显示:50%的学生认为食堂卫生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改进,30%的学生认为一般,10%的学生认为满意,10%的学生认为很差。其中问题有:
①食堂卫生管理不规范,责任心不强,清洗力度不够。特别是中午六年级吃完饭后对餐桌和椅子的破坏没有及时清理,导致之后的八年级用餐无较好的座位。
②个别工作人员在上班时没有按规定穿工作服,戴口罩,工作服太脏。
④食堂室地板特别是下雨天较滑,部分地方存有积水和饭渍,周围环境卫生较差。
4、餐卡方面: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反映的问题归纳为:打错卡的现象发生比例高;对非人为因素造成卡失磁补卡收费达20元不合理。
5、纪律方面: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反映的问题归纳为:去食堂的路上仍有人用跑步去食堂吃饭的行为;在食堂里,仍有人在插队打饭的现象,尤为女生特别严重。
三、问卷调查
调查人:阮子渊、周一承、毛若皓、朱昊东、郑无极
执笔人:阮子渊、周一承
问卷调查地点:学校食堂
调查时间:xx年1月20日到2月20日
调查对象:本校七到八年级学生
四、反思与建议
在此次调查中,说明我们食堂在很大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现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如下建议,希望对食堂改进有所帮助。
(1)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彻底做好食堂内部和外部卫生,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2)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加大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对于工作中表现较好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表现较差的给予处罚,直至开除。
(3)食堂应购置一套餐具清洗和消毒工具,保证餐具卫生。并由专人负责验收。
(4)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相应的菜品价格和种类。
(5)为方便学生就餐,对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卡消磁,应免费更换。
附件
我们的感受和体会
阮子渊 身为组长,我将精力投入到活动中,虽然学校安排的研究性学习时间少,但我们终于做完了这项光荣的课题。以前对那些研究方法不屑一顾,做课题的时候发现用时方恨少。由于我们通过查询资料,学到了很多。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周一承 学校食堂较卫生,但是秩序欠佳,管理比较疏松。食堂的筷子问题还有待解决,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感到很快乐。
毛若皓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学到了勤奋和艰苦才能成功,肯吃苦耐劳是必须的品质,我在设计调查问卷中成功的完成了任务。
郑宇杰 我负责发放调查问卷,在活动中,我增进了和同学们之间的团结,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感觉,it is good !
朱昊东 活动中,我通过和老师的访谈,查找资料,学到了许多。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实际却并非如此。活动中,我明白了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获得美好的结果。
郑无极 虽然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在我们团结一致的努力下,没有什么困难是打不到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组织人员和完成报告的过程中,同学们无私的帮助让我感动。在我们的努力下,结题报告顺利完成。
一、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塑造了一个人个性、品德、修养、爱好、才能等,对促进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质量,也决定着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本次对本地区的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的调研,将有助于家校的相互配合,提高对学生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
二、地区现状
我校地处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炭井沟口办事处,距离城区较远,学校服务范围4平方公里,人口9千人,本地主要经营果园和农产品,经济产品比较单一,被规划为防护林带。随着城市化进展的加速,本地区人口逐渐减少,有75%居住的是老人,还有一些是租地种粮和租果园的,隔代教育、单亲家庭是这一地区家庭的特点。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调查对象主要为小学二至九年级学生的家长,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份。
四、结果与
对问卷所得资料进行了定性,再结合访谈所得的材料得出以下结论:
(一)从家长的学历来看: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亲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调查表明,我校学生父母亲的学历情况是:父母亲是大专文化以上学历的约占其总数1.55%;父母亲是高中文化学历的约占其总数5.1%。父母亲是初中以下文化学历的约占其总数83.35%。
(二)从家庭的经济收入来看: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家庭收入不容乐观,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约占68.65%,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的约占26.74%,家庭经济状况很差的约占4.61%。
(三)从家长的教育观念来看:几乎所有的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品德教育,其次是身体健康,再次是智力开发。家长的教育观念有所转变,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重视程度,从“投资让孩子课余参加培训”来看,小学家长比较重视“唱歌、跳舞、美术”等,而初中学生家长比较重视“文化课补习”,从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满意看,小学学生家长满意程度较高,而初中学生家长满意程度较低。
(四)从家长的教育内容来看:还是重视书本知识,课外阅读书籍极少,但从“您孩子经常做的家务”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在“扫地倒垃圾、洗衣服、做饭”方面做得比较好。
(五)从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来看:大部分家庭氛围较浓,从“您孩子成绩不理想时采取的教育手段”来看,大多数家长都是“谈心”,“责骂、打罚”较少。从“您教育孩子最大的烦恼”来看,“孩子个性强,不听话”较多,其次是“没时间”。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有很大改善。
五、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责任观念仍然落后
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教育孩子就属于学校的事了,培养和教育好孩子是学校的应尽之责。近些年,很多家长忙于生计,将孩子交到学校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有些家长从来不到学校或向老师了解子女在校学习情况,连家长会也不来参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老师是谁,对孩子学习情况就更不清楚了。家长不关心在校子女的表现,,有些家长还习惯替子女说话,庇护孩子的缺点和错误。部分家长与学校缺乏配合和协调,致使学校教育成效减弱。
(二)家长不主动与学校的联系
被调查的老师均表示,目前家长与学校联系的较少,很多家长不主动与老师联系,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思想状况。目前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有些家长还不一定到,来的家长大多数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二是班主任老师电话联系,有的以没时间为理由拒绝来学校。三是教师不定期对部分学生进行家访,多数学生家中没有家长在家。
(三)家庭缺失家教知识不足
从我校学生家庭结构变化看,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多元化,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家庭的主流格局,还出现了较多的流动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多种类型的家庭,家庭的缺失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困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良好夙愿仍旧是每一名学生家长的共同心声,当家长发现孩子做错事情,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会严肃批评教育,但总感现在的孩子不服管、不听话,所掌握的家教知识不足,远远满足不了目前家庭教育的需要。
六、建议和对策
(一)家庭层面
社会在发展,竞争在加剧,家长应把子女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每一位家长都要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要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不要过分依赖学校,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起到一个榜样示范作用,并且积极主动寻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培养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习惯良好的好孩子。
(二)学校层面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师的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素养。改变家长会形式,制定家长学校章程和考核办法,落实好家长学校的任务。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研究,家庭教育研究指导要跟上形式的发展。要创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密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三)社会层面
应加强社区家庭教育的管理、研究和考核,举办家庭教育学校,落实家庭教育经费,配备家庭教育专职人员和人员,进一步加强家庭、学校、社区的合力,形成时时处处教育的网络格局。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铜梁人艰苦努力,奋发争先,教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随着教育向更新更高层次的推进,发展趋缓,后劲不足状况逐渐呈现,需要客观思考、积极探索、力寻突破、创新发展。由此,县政协针对我县学校布局现状与教育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调研,报告如下:
一、布局现状
随着出生人口下降,生源结构逐步呈倒金塔走向,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增大的趋势,我县从1997年来对学校布局进行了较大辐度调整。先后撤、并普高三个校点、初中30个校点(其中乡镇初中23所)、村小170所,并于xx年实现高中全部集中县城。
目前,全县有建制学校109所。包括普高3所、职高1所、初中25所、中心小学69所(下辖村小167所)、特校1所、幼儿园2所和主办中等职业教育,兼办少量普高、初中、小学班的纯民校8所。非建制公、民办幼儿园、学前班点314个。学生总人数131396,其中县外生4623。具体为普高11886人、中职(含大专班)3986人、初中32972人、小学67509、幼儿园和学前班14991人、特校52人。
从分布看,普高、中职集中县城。初中县城4所、学生8800人,中职初中班377人,占28%;乡镇21所、23795人,占72%。小学县城3所、6933人,国茂、燎原612人,占11%;乡镇中心小学66所、44796人,占66%,村小167所、15168人,占23%。
通过调整,收缩规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布局分散、弱校过多的状况,促进了教育资源整合、质量提高和优势打造。
二、问题
不适应生源结构变化趋势。随着出生人口下降,我县小学适龄儿童逐年递减。据不完全统计,7岁儿童xx-xx年,分别为9131、6746、5863、5377、4992、4314人,预计xx年后大致稳定在4000人左右。6年后小学生总数30000、9年后初中生15000人左右,比现在下降50%以上。
现有乡镇学校分布散、数量多、生源少、容纳率低。村小尤为突出,校孝班少、学生不足的为数不少。每校1-3个班的分别为19、42、36所,占总量的11.6%、25.7%、21.6%,班平不足25人(国家规定25-30人)的67班,占13%。安居波仑、金星、葫芦村小各2个班,学生仅19、22、31人,最少的班9人。同时初中学生总数不足1000人的11所、500人的4所,双山中学仅159人。这类学校虽然解决了学生就近入学,但因规模太小,基础太弱,不仅投入成本高,而且师资、设施、管理等内部结构难以优化,只能低水平维持。如不调整,随着学生减少,这种资源浪费大、办学水平低的态势还会加剧。
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较低。目前,多数学生在乡镇就学,由于财力所宥,布局分散,有限资源利用不充分,乡镇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环境,特别是文化大环境无法与城区学校、窗口学校相比,一些薄弱学校甚至可以说相差天壤。不少村小教师难配套,都是包班教学,”全能”包打包唱,加之教学设备设施差,无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总体不高是我们的现实。
基础教育优势潜在下滑。恢复高考以来,我县基础教育领先全市,创建了骄人的业绩。我们提出建设教育大县目标,主要是基于基础教育优势。但随着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向现代化、素质化转变,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单纯升学率领先已无优势可言。新的教育观、人才观重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梯次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特别是小学、初中段教育资源未实现优化组合,成为我县素质教育推行成效不突出,教育质量上新台阶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础不牢,塔尖动遥近年,乡镇学校质量普遍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优质教育量孝面窄,加之中考联招冲击,高中已出现优生危机。不仅全市领先地位岌岌可危,还有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教育向高层次发展,影响铜梁人才培养,影响教育大县奋斗目标的推进。
优质教育需求矛盾突出。随着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激增,我县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加大,初中、小学尤为突出。初中看巴中、小学看城区几校,以致小学、初中生源向城区涌流,成为势不可挡之潮。这是社会”渴求”优教,优教供难应求矛盾突出的反映。
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普九”全县在乡镇兴建了不少校舍,教育基础设施大改观。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仅数年时间,一部分崭新的、债务未清的学校就已闲置,随着生源递减,这种状况还将继续。如果继续按”普九”模式发展,今后还将重蹈旧辙,形成新的分散投入,重复建设,浪费有限资源。
三、调整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建议适时调整全县小学、初中布局,逐步实施相对集中办学:即小学集中乡镇,初中集中县城。通过集聚资源,优化结构,促进教育全面提质,推进教育大县建设。
集中办学有利于推进教育大县建设。建教育大县,既要体量,更需质量。体量我们仅有一定量的普教、中职,没有大学,谈不上规模大、门类齐;质量还没有形成突出特色、绝对优势和对外辐射强力。但毕竟我们有基础教育的相对优势,吸引了近5000名外地学生来铜就读,这是建教育大县的根基。通过调整,改变布局分散,提高办学水平,做强优势,打响品牌,增大引力,形成区域性基础教育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拓展,兴办高等教育,建设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县。
集中办学有利于整体提升办学基矗教育设施、师资等集中,避免分散造成的高耗低效运作。通过资源优化组合,有利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集中办学,还有利改善教育环境。在现代社会,城市的人文环境大大优于农村,而人的社会性决定环境影响至关重要。学校向城镇集中,教育大环境层次提高,学生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接受良好熏陶,更有益培育他们健康成长。高中集中县城,基础整体提高的成效就说明了这一点。
xx年
秋期以来,少数乡镇小学积极探索生源减少,校点收缩后集中办学的新路子,试办了寄宿制班,教育环境改善、质量提高,学生、家长普遍支持,社会反映很好。但宥于校舍、特别是学生宿舍不足,推广困难。若初中逐步集中县城,空出的校舍办小学,村小集中集镇,定位高起点,投入集聚,优化发展,我们的办学基础必然整体上台阶。
集中办学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多年”普及”教育的奋斗,解决了大家有书读、有学上的问题。但随着现代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人力资源逐渐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进步的重要因素,文化素质成为个体竞争发展的最终实力。人们已不满足有学上,还要上好”学”。择校成”时尚”,举债读”名”校,成了不导而”火”的现象。从”普及”向”优质”转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谁把握了先机,把优质教育”蛋糕”做大,谁就会占领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集中办学,人力物力集聚,有利于师资、设施、管理等内部结构优化;教师工作、生活环境改善,有利于充分调动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小校、弱校自然消失,多数学校办学基础基本同等,有利于良性竞争,增强活力,加快发展。这些都是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兴办好校、名校的必要条件。通过努力,变优教优校数枝”独秀”为”百花竞放”,满足社会需求,推动教育向更新更高的层次发展。
集中办学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是、经济、文化的中心,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集中城镇,有利促进城镇”文”化,强化中心地位,增大对农村的带动、辐射和吸引力。集中办学有利于增加城市人口,扩大城市消费,加快城市建设,带动三产发展。教育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潜能巨大,发展持久。近年,教育调整,集中办学给巴川城区带来的生机显而易见,无疑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集中办学具备一定基矗一是积累了一定经验。近年,我们调整教育布局,较大辐度收缩乡镇学校,实际已走了相对集中城镇办学的路子。高中全部进城、巴中改制扩规,龙都小学兴建,县城教育从规模到层次都有了很大发展,成效十分明显。高中尤其大改观,三校竞相发展,逐步步入良性轨道。农村小学寄宿制的探索,适应了社会需求,也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已形成广泛推广之势。
二是有一定社会支持度。小学进镇,初中进城,顺应了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虽然相应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但这部分家长大都是青壮年,长年在外打工,子女”全托”学校,释去因隔代教管的后顾之忧,同时又切身感知文化知识的重要,重视子女教育,也有一定经济能力。据调查,90%的农村小学家长愿意孩子寄宿。初中多数是住读,进城后费用约增,不是大问题。从发展看,社会总体是支持的。
三是有一定资源基矗小学进镇可利用初中校舍,不存在多大问题,关键是解决初中进城基础设施。现初中城区已容纳9000余学生,占28%。随着生源递减,若巴中稳定在100个班,东城中学、南城中学合并扩至60个班,西北中学招40个班,加上原师范校、进修校恢复办初中和三所高中招初中,可解决100个班,或适时再新建1所60个班的学校,或在原三大镇各保留一所初中,几年后初中全部或大部进城是能够实现的。随着学生递减稳定在15000人后,可再调整满足高中普及所需。
四、实施建议
纳入规划,逐步实施。集中办学是一项”大”工程,具体施行会有许多问题,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建议作为办学总体思路,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方向,突出重点,逐步推进。争取5-8年,实现小学进镇、初中进城的目标。
引导,市场运作。集中办学是社会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但以我们现有财力,由一手包办,一”刀”硬”切”的行政强推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建议遵循以需促调、社会选择、自然淘汰、市场推动原则,因势利导,着力宏观调控,培育良好环境,引水入渠,水到渠成。
整合资源,多方推进。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框框,加大资源整合。通过体制改革,促进多元办学。如出让名校产权,再建新校;允许名校办民校、高中自筹办初中;支持民校办名校,扶持社会办学,大力实施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及合作、股份等多种办学形式。广引各方资源流向城、镇办学,推进集中办学进程。
放宽政策,自主办学。集中办学,是发展的新事物,必须要有宽松的环境。学习沿海发展战略,抢占先机,放水养鱼,既讲政策又讲因地制宜,既求合法又求合理,既促发展又充分考虑社会承受力,避免生搬硬套。如多元办学,公、民校并举,必然涉及收费不一问题,可根据法规许可、资源投入性质和社会需求、大众承受力等因素,制定相应政策,首先保障有学上,同时满足上”好”学的多层次需求,并建立社会扶助机制,切实保证贫困学生入学。
要扩大办学自。上级主要加强宏观监管,制定规则,让学校在人、财、物等具体事务方面充分自主,调动办学积极性,促进挖潜创新,创办特色,优势发展。
第十九篇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文物资源是先人留下的无价之宝,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的再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显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也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在县委、县的关心重视下,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物管理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在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良好环境中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使我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
一、我县文物保护工作现状
对地下文物的保护,文物管理部门一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在目前经费紧缺又无博物馆和专用库房的情况下,对已知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等地下文物,尽力做好原地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再报批发掘,进行科学研究。对在基建中暴露的各类地下遗址,只要一得到信息就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调查发掘,从不遗漏。近几年,先后抢救性调查发掘了万家山墓葬群、黄土岭墓葬、何婆岭墓葬、象山三中古墓葬区、大溪蒋村宋代古墓、黄狗山宋代瓷窑残址、花岙岛古代遗存等,尽职尽力做好了塔山路东首延伸段的塔山遗址的保护工作,使一批面临厄运的地下文物得到抢救性保护。
多年来,我县通过财政拨款、上级文物部门补助和群众自发集资捐赠等多种途径,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视各文保单位不同情况,已全面或部分整修了石浦城隍庙、大徐殷夫故居、丹城石屋、丹城姜毛庙、东门岛灯塔、东门岛天后宫、王家谟烈士墓、陈汉章先生墓、爵溪街心戏亭等十余处省、县级文保单位和重要文物点。在维护和整修各级文保单位的同时,注重使用单位和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落实工作,加强定期检查,即时提出保护意见及整改措施,使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得到较为妥然的保护。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不仅落实专人值班和法人代表负责制,做到24小时不断人,还加强“双铁”安全保护措施,实现“110”联网,单位职工双休日、节假日轮流值班。文物部门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监管好库藏文物的安全,xx年被评为宁波市文博系统安全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各级文保单位及文物保护点受损情况普遍存在。如丹东街道林海赤坎游仙寨,寨城护体石墙大部分被拆,寨城内建有非法庙宇和水泥面道路,寨城东边新建的公墓区严重破坏了环境风貌;丹城塔山遗址保护区外沿修筑道路时不经勘察调查就动工,破坏了地下遗存;基建工程中民工挖沙掘土暴露出土文物擅自捣毁或私藏现象时有发生;爵溪街心戏亭周边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杆线密布,不仅破坏环境和景观,还存在严重隐患;王家谟烈士墓旁屡建养鸡场,鸡粪遍地,臭气熏天,严重破坏环境;陈汉章先生墓区“缀学亭”围栏及墓道石凳被毁,纪念壁上先生瓷像遭砸;石屋景区乱建违章建筑等等。更有一些文物急需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如爵溪街心戏亭后厢房年久失修而破旧;陈汉章先生故居“缀学堂”房屋倒塌急待整修;许多古建筑电线老化隐患严重;王家谟烈士墓区通道严重毁损;第五批文保古建筑单位励氏宗祠、东陈鉴公祠等的维修,因缺专项资金无法启动。
(二)原因分析
1、对文物价值认识不足。一直以来,有些领导和有关部门视文物保护为包袱,为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往往从眼前的经济利益出发来衡量文物的价值。如古建筑保护中有人认为这有损于城市建设的形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一拆了之来对待文物保护,或者要算眼前的经济帐,保护文物要花多少钱,而拆后搞开发能赚多少钱。不能充分认识到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沉淀。它不仅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而且文物资源可直接或间接地为我县经济建设服务,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2、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从我县情况来看,全社会普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一些地方领导和干部不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严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无关,文物保护与否对其政绩无任何关系,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普通群众则认为文物保护是的事情,与己无关,毫无顾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随意地破坏文保单位的周边环境风貌。如爵溪城墙非法建筑时有发生,环境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3、文物依法行政力度不足。文物保护虽然有《文物保》可依,但由于《文物保》规定文物执法的主体不是文物部门,而是工商、公安、规划等执法部门,由于没有协调处理好相互之间关系,所以造成文物被破坏情况发生时,往往得不到有效遏制或被处理。如丹城赤坎游仙寨遗址内建有非法庙宇和道路,文物部门无力处理,相关部门由于职责关系,相互推诿。
4、文物部门的保护力量相对薄弱。文物保护是一项既困难又复杂的工作,而文物部门既无权又无人,更缺乏经费,根本无力实施对许多该保护的文物实施保护。
第二十篇 关于城管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所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走依法管理与和谐管理相互结合的新路子。
一、确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思想
科学的城市管理思想,就是围绕建设美好万源的总目标,适应城市前进发展的步伐,时刻更新观念,革除因循守旧的陈腐意识,结合万源实际,有所超前,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1、确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思想,首先是要坚持以城市发展为中心。
作为城市管理部门,必须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长远战略目标,牢固树立“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观念,立足增加城市亮点、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区域环境的“强磁场”效应,凸现地方投资新优势,进而汇聚人力、物力、智力和财力,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2、确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思想,其次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城管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贯彻以人为本的城管理念,就是要在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就业、谋生等问题。作为扎根本土的“弱势经济”,其在活跃地方经济的同时,也是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要考虑其存在的合理性,决不能一味强调取缔、清理,要进行规范管理,做到市容与繁荣的协调统一。
3、确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思想,最后是要因时、因地制宜。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人口集聚城区,随之带来的人流物流量也集聚增大,不可避免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迫切需要适时适地的在管理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以及人员配置上进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同步发展,决不能脱离地区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搞“效仿管理”和“超前管理”。
二、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体制
城市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社会任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真正实现“全面覆盖、长效管理”这个目标,必须在治标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城市管理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的创新,实现标本兼治。
1、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机制,必须部门联动、齐抓共管。
因城市管理工作的广泛性、经常性、长期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城市管理工作不是哪一级、哪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所以城市管理工作必须从现实和科学的角度出发,坚持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联合执法机制,做到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理解、齐心协力、多管齐下打好总体战。首先是作为地方要将行政处罚权进行集中,明确城市管理部门的“带头”地位,赋予其市容管理的指导权和监督权,避免“看得见的管不着”情况的发生和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其次是各单位、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抽调人员全面参与城管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便于统一指挥调度;三是要联合各单位、部门,经常性开展各类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形成市容常抓不懈、环境居高不下的良性管理局面。
2、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机制,必须刚柔并济、管教结合。
首先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为原则,在管理过程中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执法就是帮助的思想,要通过柔性的执法方式将问题解决。但是在进行人性化管理的同时,我们必须要保障在坚持法制的前提下维护社会和谐,绝不能降低管理标准、淡化法律的严肃性,更不能让少部分善于“钻空子”、只图私利、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经常与城管执法人员“打游击”的不法分子逃避法律的惩处,尤其是对肆无忌惮而又无视城管法规的个别人员,绝不能讲情面,必须要严惩重处,否则就等于姑息、放纵。
3、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机制,必须全面统筹、协调管理。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也是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所以,城市管理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相一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一是要处理好点面、内外之间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既要提高主次干道、繁华地段等窗口区域的城市品位,同时也要兼顾背街后巷、城郊结合部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二是要处理好市容与繁荣之间的关系。繁荣与市容相互促进、和谐统一,对占道经营、设置门头这些有利于繁荣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但又或多或少会对市容造成影响的行为,既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结合实际情况分类管理、区别对待。三是要处理好短期行为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对符合部分人眼前利益、能带来短期效益,但影响城市长效管理的短期行为,要正确分析、坚决制止,使城管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减少城市管理的成本,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
三、提高科学的城市管理水平
1、提高科学的城市管理水平,必须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一是要讲究语言执法艺术。语言接触是执法活动的第一接触,更是同当事人进行沟通、取得当事人理解配合和获得周围市民支持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的文明用语,不但是个人素质与修养的集中体现,而且可以增进与相对人之间的距离,所以要切忌使用有伤当事人自尊和感情的语言,要和风细雨、有理有节的进行教育引导,化解执法矛盾。二是要讲究行为执法艺术。冷静的态度、耐心的听讲、细致的分析,是避免矛盾激化、保证执法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方法,要善于从当事人的争辩、陈述中分析当事人的心理想法,进而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处理,或者情感感化,或者说理教育,或者依法强制处理。三是要公平公正办案。在执法活动中,执法人员对各类各种违法行为的处理处罚结果要把握适当,既要严格依法办事,又要注意尺度的把握,要牢牢掌握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必须得到改正这一原则,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果断作出处理,以保证执法效果的实现,在执法活动中忌滥用权力,忌处罚随意性。
2、提高科学的城市管理水平,必须提高市民整体素质。
人是城市活动的主体,也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市民素质(卫生习惯、文明意识、法制观念)的高低直接决定城市管理方式、水平和成效,所以必须在提高市民法治观念和城管意识上狠下力气。一是要在教育中提高。要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学习和培训制度,有步骤地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深入广泛的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二是要在环境中陶冶。要通过加强城市管理,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文明氛围,使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春风化雨,点滴入土,逐步告别不文明行为和习惯;三是要在参与中养成。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活动,使人们在参与中逐渐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增强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四是要在约束中强化。要通过加大各种法规的执法力度,查处不文明行为和违章行为,使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的良好习惯和行为,通过管理和约束得以规范、巩固和强化。
3、提高科学的城市管理水平,必须加大宣传报道力度。
宣传是增进理解、加强沟通的途经,耳闻目染的宣传势必会起到潜移默化效果。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媒体和多种宣传形式,构建立体化宣传格局,利用图像、声音、文字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典型经验以及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的先进事迹,将城管工作社会化、公众化,增进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与误解。同时要开辟电视、报纸、网络曝光专栏,对违规违章行为进行公开曝光,根据相关条例指出存在问题,尤其是对恶性的违规违章案件和屡教不改的违规者,要狠抓狠管,加以惩戒,增强城管法规的权威性。
第二十一篇 对村镇发展香玉甜瓜产业的调查报告
如何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是当前各级党委普遍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株洲县姚家坝乡依托自身的优势,把握市场需求态势,合理有序引导大力发展辛美人“香玉甜瓜”种植,较好地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目的,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之路。
一、姚家坝乡基本情况
株洲县姚家坝乡位于县境东部,北临浏阳、东与醴陵接壤,浙赣铁路、三二0国道穿行而过,全乡辖19个行政村,水田面积18004亩,因交通便利,信息快捷,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适宜甜瓜的种植和销售。尽管一直以来,该乡农民都有种植甜瓜的传统,但品种老化,市场销售不是很畅通。为促进农民增收,姚家坝乡党委在进行农产业结构调整时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甜瓜种植上,1996年,姚家坝乡从引进辛美人“香玉甜瓜”新品种,当年引导农户栽种400多亩,辛美人“香玉甜瓜”上市后,因其皮薄、脆嫩、香甜等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而倍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供不应求。小调整带来大变化,种植辛美人“香玉甜瓜”的农户较其他农户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辛美人“香玉甜瓜”亩平产量近20xx斤,毛收入每亩可达2800元,除去成本后利润可达1500元,较种植水稻多收入近700余元。农民最讲实惠,也最会算经济账,效益的差距促使农民种植辛美人“香玉甜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随后几年辛美人“香玉甜瓜”种植规模有了很大发展,20xx年以来连续三年均保持在10000亩以上,今年尽管国家对种粮农户进行各项补贴,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种植面积仍然达到了7000余亩。姚家坝乡的辛美人“香玉甜瓜”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并且迅速扩散到周边地区,株洲县的渌口镇、白关镇、仙井乡等乡镇,以及与姚家坝相临的醴陵市、浏阳市的部分乡镇纷纷引进品种进行种植,一些农户也因此迅速致富。姚家坝乡因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突出,20xx年被市委、市评为“种植业基地先进乡镇”。
二、姚家坝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㈠ 坚持引导。在辛美人“香玉甜瓜”产业发展上,姚家坝乡党委、可以说是做到了尽力而为之。一是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从1996年起,该乡党委就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香玉甜瓜发展领导小组,确定了发展思路和具体的办法、措施,制定了发展目标,在收获时节,乡镇干部帮助找信息,跑市场,让农民知道在实实在在为自己谋利益。二是致力形成良好的种植基地。农业生产只有形成基地,才有生产力,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姚家坝乡建立了示范基地,抓好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从400亩发展到目前的近10000万亩,预计到20xx年以姚家坝乡为主的基地将发展至15000亩左右三是帮助创立了辛美人“香玉甜瓜”品牌。甜瓜有价,品牌无价。品牌是无形的竞争力,是潜在的优势。当香玉甜瓜在市场上逐渐名声雀起时,乡党委审时度势,以西汉人物辛追(乳名香玉)为题材,向有关部门成功申请“辛美人”注册商标并进行包装专利的申请,较好地打造了这一品牌。
㈡ 给予资金支持。针对一些农民资金不足的现状,该乡积极做好金融机构的协调工作,大力开办了制度,对种植户申请,不用抵押,精简手续,随到随贷。去年,各金融机构为种植户提供贷款 多万元。今年1─ 6月份,仅农村信用社已为种植户发放贷款 万元,并计划全年向种植户提供 万元,有力缓解了农户的资金难题。同时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投入近3万元无偿发展辛美人“香玉甜瓜”,鼓励支持种植业的发展
㈢ 进行科技扶持。
一是加大对种植户培训。姚家坝乡农技站坚持每年初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全乡19个村已培训4500人次,使其初步知晓种植的一般技术,同时开通技术服务热线2部,随时解答养殖户的疑难问题。二是开展送技术上门入户服务。香玉甜瓜栽培和管理难度大,死苗、烂苗现象易于出现,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乡镇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吃住在村,深入到户,从选种、消毒到育种、病情防治等关键环节给予具体指导,确保农民能安心种植。三是成立了香玉甜瓜种植研究所,进行科学实验,总结种植经验,同时聘请专家进行重点指导,与一些科院专家建立长期联系,解决种植过程的问题。
㈣ 拓宽销售渠道。销路问题是种植户最大的顾虑。市徐家桥市场、中南蔬菜批发市场、湘天桥市场、天元区农贸市场四个市场是全市最大市场,近几年来,妙家坝乡党委成立了青玉甜瓜促销总公司,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将产品销售定位在市区四大市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争取了四个市场上老板的支持,四个市场对香玉甜瓜做到了敞开收购,初步形成了“农户+公司”的销售格局,加强了与外界联系,从而有效的化解了风险,大大调动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三、几点启示
㈠ 启示之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引导、农民自愿为前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果没有部门的积极引导,仅仅依靠农户“自由式”发展,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同时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只有让农民实实在在地见到了效益,才能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推进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定好位,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服务工作上,通过采取市场引导、示范带动的方法,多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和创造性。如果只因上下各级抓结构调整而盲目进行结构调整,不认真研究市场,不注意农民的意愿和接受能力,就易于出问题,不仅会影响整个农业结构调整进程,而且会损害群众利益和形象。
㈡ 启示之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抓住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乡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地方所特有的资源、区位、人文各种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同样如此。姚家坝乡有着种植甜瓜的传统,香玉甜瓜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产品,加之优异的交通环境、兼有辛追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等等,这均是一种难得的资源和独特的优势,姚家坝以此为突破口并确定为主攻方向,全力实施突破,就是看准了这个产业潜在的巨大优势。
㈢ 启示之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结构调整必须紧紧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发挥最大效益。要加大对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普及一般的种植科技知识,提高依靠、使用科技知识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靠科技发展壮大自己。姚家坝乡成立了专门的种植研究机构,并多年来不间断地进行科学实验,这种作风确是值得首肯。要重视选拔和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注重发挥乡土专家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蒋泽良是姚家坝乡农技站站长,是香玉甜瓜种植方面的专家,姚家坝乡党委注重发挥他的积极性,引导他做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香玉甜瓜植上发挥很大的作用。
㈣ 启示之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致力形成自己的品牌。优质名牌农产品极具市场竞争力,倍受消费者睛睐。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注意名牌农产品的培育和创造,使之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于姚家坝乡来说,就是要建立无公害香玉甜瓜生产基地,以绿色、无污染、优质创自己的名牌。同时积极改进包装方法,设计出自己的商标,打出自己的品牌,创甜瓜精品。
㈤ 启示之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牢牢把握市场的需求。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只有通过市场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高度重视流通环节。姚家坝乡香玉甜产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下大力气抓好产品引进、技术推广、搞好服务的同时,高度重视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利用和市场的开拓,抢占市区四大市场,并成立专门销售公司进行产品销售,较好地保证流通渠道的畅通。
第二十二篇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目录
一、内容摘要 ……………………………………………… 第3页
二、问题提出 ……………………………………………… 第3页
三、分析理由 ……………………………………………… 第3页
四、问卷设计 ……………………………………………… 第4页
五、数据分析 ……………………………………………… 第5页
六、结合主义原理分析 …………………………… 第6页
七、感想和建议 …………………………………………… 第7页
八、参考文献 ……………………………………………… 第7页
一、内容摘要:
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远大而又深刻的意义。我们小组在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下,开展了一次关于“班级科学管理”为题的调查。我们小组经过多次的讨论,确定了此次调查的具体流程:提出问题,分析理由,设计问卷(100份),实践调查,数据分析,查阅相关资料,结合主义原理分析,总结感想及提出建议并以论文形式提交。
我们认为,大学生是成长的群体、发展的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机遇期。认真学习、正确认识、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对于正在成长、发展中的青年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班级 管理
二、问题提出
作为大学生,班级的存在意义重大。它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教学是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教育形态。一个班级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学科教师及一群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出现的。而班级管理师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同学,对班级中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所以,班级的科学管理对广大同学的意义十分重大,只有对班级进行相应的科学管理才能让同学们都在大学生活中感受到良好的班级风气和氛围,才能够在这种科学管理的带动下实现最大程度的成长,实现个人的目标和价值。
三、分析理由
我们提出问题之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之下, 针对我们身边的“班级管理”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得出对我们有所帮助的结论。今年11月,我们组成了一个4人小组,准备着手对这个问题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虽然刚入大
学,对整体的情况还不太了解,但是由于已经有小学、初中、高中的经验积攒,所以大部分学生对目前自己所在班级及相熟知的班级管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学们的意见对我们的调查研究意义重大。
四、问卷设计
鉴于实地考察比较费时,而且所得出的结果也较为单一,所以调查小组又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份。以下是我们所采用的问卷:
“关于班级科学管理”的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来自111班的学生,正在对“我身边的科学发展观之班级科学管理”做调查,希望你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帮助我们完成此次调查。谢谢您的配合!
1、您对班级现在的管理是否满意?
A.满意B.不满意C.还可以
2、您认为一个班级应该有与众不同的管理模式吗?
A.应该 B.无所谓 C.不应该
3、您认为你们班班委工作做得好吗?
A.好 B.不好 C.一般 D.没感觉
4、请问您认为班里班委的分工明确吗?
A.非常明确 B.较明确 C.不明确
5、请问您认为大学期间班主任和助班对班级的运作重要吗?
A.很重要 B.比较重要 C.不重要
6、您认为班委的作用在于?
A.大部分事情班委负责,不需要其他同学插手
B.起带头作用,带领同学共同完成工作
C.和其他同学一样,只是某些事情多出力
7、你们班班委、班主任或助班对班级出现的问题有给予很大的关注或提出建议
协助解决吗?
A.有,得到了改善 B.一般,得到的效果也一般 C.没有,未得到改善
8、您认为一个班级的核心人物是谁?
A.班主任 B.班长 C.同学
9、你们班逃课的现象严重吗?
A.非常严重 B.不严重 C.一般 D.不清楚
10、 您认为班级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会有损班级形象吗?
A.非常影响 B.略有影响 C.没有影响
11、 您更喜欢有活力但没有秩序的班级还是有秩序但较沉闷的班级?
A.有活力但没有秩序 B.有秩序但较沉闷
12、 请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描述一下您理解的“班级科学管理”
13、建议:
五、数据分析
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1、在第1题中,大部分的同学认为目前班级管理还可以或较满意。
2、在第2题中,多数同学对建立与众不同的班级管理模式并无太大想法。
3、在第3、4题中,多数同学不认为目前班委的义务履行足够好。
4
、在第5、6、7、8题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承认班主任,班委的意义,并期望他们能做的更好。
5、在第9题中,大家认为自己班内的逃课现象较轻。
6、在第10题中,大多数同学认为上课要认真听讲,这种学习上认真的表现影响了班级建设,从而提醒班级建设中学习要抓好。
7、在第11题中,大部分同学倾向于选择有活力的班级,从而知道班级科学管理要营造大家都喜欢的活泼氛围。
六、结合主义原理分析
首先,主义实践观,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地位。
践行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思考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是新的领导集体对中国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以何种观念统领将关系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纲领,也是推动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是有时代特色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只有具有一流的发展观,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知灼见。 教育作为人类最具特色的自觉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它深深地嵌入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来自范本资料网)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根据历史和时代所提出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当前中国教育的实践,产生构建的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正处于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越是深化,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越需要科学的回答。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实践出发,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是优先、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上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贯穿于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全过程,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查看更多调研报告相关内容,请点击调研报告推荐访问:新发展观调研报告垃圾分类调查报告
第二十三篇 中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实证调研报告(下)_司法制度论文
二、刑事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实证
这一部分的调研工作,调研组主要通过对未来改革的利益各方,即法官群体、检察官群体、律师群体、鉴定人群体和侦查人员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以期掌握这些司法群体对刑事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整体需求及具体的改革意见和建议,为后续的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立法和理论研究提供翔实、准确、客观的实证资料。
(一)司法鉴定制度的宏观改革
1.改革的整体需求
关于现行鉴定制度是否需要进行改革的问题,总体而言,86. 59%的调查主体认为有必要对现行的刑事司法鉴定制度进行改革,13.4%的调查主体认为现行司法鉴定制度基本能够适应当前刑事诉讼发展的要求,在近几年的时间内不需要进行修改。
以各司法主体为主轴进行,在填写问卷的74名法官中,认为需要修改现行鉴定制度的有61人,占法官总数的82.43%;认为不需要修改的有13人,占法官总数的17.57%。在填写问卷的85名检察官中,认为现行鉴定制度需要修改的有65人,占检察官总数的76.47%;认为鉴定制度无需修改的有20人,占检察官总数的23.53%。在填写问卷的61名律师中,认为现行鉴定制度需要修改的有54人,占律师总数的88. 52%;认为不需要修改的有7人,占11.48%。在填写问卷的20名鉴定人员中,17人认为现行鉴定制度需要修改,占鉴定人总数的85%;认为不需要修改的有3人,占总数的15%。在填写问卷的49名侦查人员中,42人认为现行鉴定制度需要修改,占总数的85.71%;认为不需要修改的有7人,比例为14.29%。wWw.meiword.cOM
以各调研地区为轴线进行对比,市有118名司法人员认为应当对现行的司法鉴定制度进行修改,占地区调研总人数的84.89%;青岛市有52名司法人员表示修改现行鉴定制度很有必要,占青岛地区调研总人数的77.61%;在呼和浩特市,有69名司法人员表示赞同修改现行鉴定制度,占内蒙古地区调研总人数的83.13%
上述数据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在司法实践中,无论是从总体而言,还是各地区抑或各司法部门的角度,赞同改革现行司法鉴定制度的比例都在75%以上。可见,在实践中对于修改司法鉴定制度的需求比较高。
第二,与上文司法鉴定制度落实情况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约36.39%的司法主体认为虽然现行鉴定制度在实践中能够得到基本落实,但仍然需要对其进行改革。这说明现行鉴定制度在实践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不仅仅是由于各司法部门有法不依造成的,现行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2.改革的主要方面
课题组设计了“目前司法鉴定制度中亟须改革的事项”这一问题,选择内容共涉及“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司法鉴定事项的范围”、“鉴定人的选任程序”、“鉴定程序的启动权”和“鉴定结论的效力”五个方面。
以各司法主体为主轴进行统计,在104名填写问卷的法官中,有41人选择了首先修改“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有11人选择了修改“鉴定人选任程序”,有19人选择首先修改“司法鉴定事项的范围”,有15人选择了“鉴定程序的启动权”,有18人选择“鉴定结论的效力”。在145名检察官中,有57人选择修改“司法鉴定管理体制”,17人选择修改“鉴定人选任程序”,18人选择首先修改“司法鉴定事项的范围”,22人选择修改“鉴定程序的启动权”,31人选择修改“鉴定结论的效力”。在105名填写问卷的律师中,有36名律师首先选择了修改“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有15名律师选择修改“鉴定人选任程序”,有8名律师选择首先修改“司法鉴定事项的范围”,有25名律师选择修改“鉴定程序的启动权”,有21名律师选择修改“鉴定结论的效力”。在23名填写问卷的鉴定人中,有7名鉴定人选择修改“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有2名鉴定人选择修改“鉴定人选任程序”,有1人选择首先修改“司法鉴定事项的范围”,有5人选择了“鉴定程序的启动权”,有8人选择“鉴定结论的效力”。在162名侦查人员中,有30人选择首先修改“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有2人选择了修改“鉴定人选任程序”,有12人选择首先修改“司法鉴定事项的范围”,有4人选择了“鉴定程序的启动权”,有14人选择修改“鉴定结论的效力”。
比较上述数据,可以发现:法官和检察官群体对改革事项选择的比例是大致相同的,都认为“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是最需要改革的事项,其余各方面的比例都维持在10%至20%之间。在律师群体中,仍然以司法鉴定的管理体制为首选改革事项,但其迫切程度显然要低于法官和检察官群体。此外,律师群体中仅次于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改革需求是鉴定人的启动权问题,其比例接近25%。在侦查人员群体中,首选事项为鉴定结论的效力问题,其次为司法鉴定管理体制。“鉴定人的选任程序”和“司法鉴定事项的范围”二者的比例相对较低,都低于10%,这可能是因为这两个改革事项与侦查人员自身的侦查工作关系不大的结果。对于鉴定人来说,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比例最高,远远超过其他群体对于这一改革事项的比例,其次为鉴定结论的效力和鉴定事项的范围,可见,这三类改革事项都与鉴定人的日常鉴定工作有重要的联系。
以修改的主要事项为主轴进行统计,五类改革事项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占总数的38.95%;“鉴定结论的效力”,占总数的20.96%;“鉴定程序的启动权”,占总数的16. 17%;“鉴定事项的范围”,占总数的13.21%和“鉴定人选任程序”,占总数的10.71%。
以各调研地区为主轴进行统计,在市的五类司法主体中,有86人选择了修改“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有22人选择了修改“鉴定人选任程序”,有34人选择首先修改“司法鉴定事项的范围”,有31人选择了“鉴定程序的启动权”,有45人选择“鉴定结论的效力”。在青岛市,有37人选择了修改“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有14人选择了修改“鉴定人选任程序”,有10人选择首先修改“司法鉴定事项的范围”,有19人选择了“鉴定程序的启动权”,有25人选择“鉴定结论的效力”。在呼和浩特市的五类司法主体中,有52人选择了修改“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有11人选择了修改“鉴定人选任程序”,有10人选择首先修改“司法鉴定事项的范围”,有20人选择了“鉴定程序的启动权”,有22人选择“鉴定结论的效力”。具体对比见下图:这一组统计数据可以说明三个问题:第一,总体而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是目前司法实践中,各司法主体普遍认为应当进行修改的事项,鉴定结论的效力问题同样也占有较大的比例。这就说明,虽然《决定》对司法鉴定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改革之后,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第二,各司法主体对待该问题的主观意见可谓各有侧重。例如,侦查人员对鉴定结论的效力问题最为关注。鉴定人对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改革最为迫切,其比例近乎半数。律师对于鉴定程序启动的改革较为关心,其比例是各主体同一改革事项中最高的。各主体对于改革事项的侧重点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对于侦查人员来说,鉴定结论无效将直接影响其侦查的效果,鉴定管理体制对于鉴定人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律师对于鉴定制度能否向控辩平衡改革即辩护一方能否取得与控诉方相同的鉴定程序的启动权为主要关注点。由是观之,在推动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中,要注意各诉讼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第三,从调研城市的角度进行,三个城市的大致比例是相同的,都是以“司法鉴定管理体制”为最需要修改的事项,其次为鉴定结论的效力,鉴定管理体制的比例都在35%至45%之间。其中,青岛市的这一比例略低,呼和浩特市略高,市居中。即在司法鉴定改革的宏观方面,地域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经济因素不是导致其改革的主要因素。
(二)司法鉴定程序改革
1.控辩双方的鉴定程序参与权
鉴定程序参与权是一项非常广泛的权利集合,其一般包括鉴定程序的启动权、鉴定结论的质证权、鉴定过程的审查和监督权、鉴定的知情权等一系列具体的诉讼权利。现行的司法鉴定制度没有赋予控辩双方平等的鉴定程序参与权,承担控诉职能的检察官享有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等各项与法官相同的鉴定程序的权力,辩护一方的当事人享有的鉴定程序参与权极少,其只享有申请鉴定人回避和鉴定程序启动的申请权。如何维持控辩双方诉讼力量的基本平衡,遵循对抗制下平等武装的基本原则,尊重当事人的诉权行使,是改革鉴定程序参与权分配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课题组针对该问题设计了控辩双方都享有鉴定程序的参与权和控辩双方都不享有鉴定程序的参与权两种改革的模式。总体而言,在所有受调查的276名司法主体中,有215人认为控辩双方都有程序参与权的改革建议较为合理,占77.90%;有61人认为双方都无权的改革模式更合理,占22.1%。
以各司法主体为主轴进行统计,在填写问卷的76名法官中,有61人倾向于控辩双方都享有鉴定程序参与权的改革方式,占法官总数的80.26%;有15名法官认为控辩双方都无权的方式更合理,占法官总数的19.74%。在检察官群体中,共有83名检察官参与了调查,其中有58名检察官支持赋予控辩双方鉴定程序参与权的改革模式,占检察官总数的69.88%;有25名检察官支持控辩双方都没有鉴定程序参与权的改革模式,占总数的30.12%。在61名律师中,有58名律师赞同赋予控辩双方鉴定程序的参与权,占律师总数的95.08%,其中有部分律师强调这种参与权必须是平等有效的,有1名律师特别说明如果无法保障控辩双方享有相同的参与权,则其宁愿选择控辩双方都没有程序参与权的改革模式;有3名律师选择支持控辩双方都没有鉴定程序参与权的改革模式,占律师总数的4.92%。在20名参加调查的鉴定人中,有17名鉴定人表示支持赋予控辩双方鉴定程序参与权的改革建议,占鉴定人总数的85%;另有3名鉴定人持反对意见,占总数的15%。在侦查人员群体中,36名侦查员中有21人赞成赋予控辩双方鉴定程序参与权,其比例为58.33%;认为控辩双方都没有程序参与权的改革建议更符合我国国情的有15人,占侦查员总数的41.67%。
以各调研地区为主轴进行统计,市的135名参与调研的人员中,共有102人表示赞同控辩双方都有鉴定程序参与权的改革模式,占总数的75.56%;选择“控辩双方都无鉴定程序参与权模式”的有33人,占总数的24.44%。青岛市的59名接受调研的人员中,有47人表示赞同控辩双方都有鉴定程序参与权的改革模式,占总数的79.66%;选择“控辩双方都无鉴定程序参与权模式”的有12人,占总数的20.34%。呼和浩特市的82名被调研人员中,有66人表示赞同控辩双方都有鉴定程序参与权的改革模式,占总数的80.49%;选择“控辩双方都无鉴定程序参与权模式”的有16人,占总数的19.51%。
这组统计数据着重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大部分受调查群体都支持赋予控辩双方鉴定程序参与权的模式,其比例与各地区之间的比例大致相同。各司法主体之间赞成赋予控辩双方程序参与权的比例要高于反对该改革措施的比例。在各调研地区之间,这一比例也不存在本质性差异。
第二,从各司法主体对待该问题的态度上还是能够解读出部分对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有价值的信息。显而易见,律师是赋予控辩双方程序参与权这一改革建议的最大支持者,其比例高达90%以上。而相对来说,其他诉讼主体对待该问题则要平和得多,尤其是鉴定人群体,两种模式的支持率几分秋色。律师支持赋权给双方当事人是因为在现行制度下,辩护人一方根本无法参与到鉴定程序中去,无形中加大了辩护工作的难度。而对于鉴定人来说,赋予控辩双方鉴定程序的参与权意味着其鉴定工作将在一定程度上面向当事人公开,接受双方当事人的审查和监督,其对待该问题的支持率与其他主体相比处于最低也就是可以预料的了。
2.鉴定程序的启动权
从本文对司法实践中鉴定程序启动的实证调研统计来看,目前实践中绝大部分的刑事司法鉴定都是由侦查机关在侦查阶段自行启动的,由控辩双方当事人依其诉权和法官依职权启动的鉴定程序极少。而从对鉴定制度改革的总体评价的统计中,可以看出鉴定程序的启动问题在所有鉴定制度改革事项中排第三位,仅次于鉴定体制改革和鉴定结论的效力两个事项。由此可见,鉴定程序的启动问题是实践中存在问题较大的鉴定事项之一,也是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重点问题。
课题组认为,目前我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中鉴定程序启动问题的症结在于立法赋予了检察官作为控诉一方启动司法鉴定程序的权力,而实践中,公诉机关与侦查机关在追诉犯罪问题上的立场是高度一致的,由侦查机关启动并完成的鉴定程序,一般而言符合公诉机关的利益。因此公诉机关一般不会再自行启动鉴定程序。而作为诉讼控辩中的辩护人一方,立法没有赋予其启动鉴定程序的权利,其享有的只是针对鉴定问题要求进行重新鉴定的申请权。而实证研究的数据表明,实践中,辩方当事人向法官提出的该种申请,有相当一部分被法官驳回。由此可见,一方当事人享有权力而怠于行使,一方当事人想要行使而苦于没有权利。正是因为缺乏应有的对抗,使得对立的双方之间在该问题上没有形成交集,享有权力的一方不行使其权力而无损其利益。
自1996年对抗制的积极因素引入到我国刑事诉讼改革中之后,控辩平等对抗的思想日渐深入人心。在司法鉴定程序的启动问题上,控辩权利的不对等直接导致了控辩力量的失衡。因此,在鉴定程序启动的改革问题上,首先要解决的即建立控辩双方平等对抗的鉴定启动机制。根据这一原则,未来的改革可以分为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取消检察官的鉴定启动权,控辩双方都只是享有鉴定程序启动的申请权,即削减检察官现有的程序启动权,通过控辩双方都无权的方式达到控辩双方的平等对抗。第二种思路是赋予辩护人一方的司法鉴定启动权,使其享有与检察官相同的鉴定程序的参与权,即在检察官基本权利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辩护人一方的权利,以此达到控辩平等的目标。
对于该问题,调研组主要调查了利益相关的检察官和律师群体的意见。对于取消检察官的鉴定启动权问题,呼和浩特市的16名检察官中,有3人认为可以接受这一改革措施,有13人认为不能接受,其中,有10名检察官认为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应当享有同相同的权力;有3人认为实行这一改革措施会导致检察官的工作受制于法官,降低检察工作的效率。在青岛市共有7名检察官选择接受该改革措施,另有20名检察官认为该改革措施不可以接受,其中15人的理由是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应当享有同相同的权力,3人的理由是会导致检察官的工作受制于法官,降低了工作效率,2人的理由是会造成程序的失控。市接受调查的51名检察官中,有13名检察官选择“可以接受”,有16名检察官选择“不可以接受,因为检察机关是国家机关,应该享有与相同的鉴定启动权”,有18名检察官选择“不可以接受,因为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受制于工作”,有4名检察官选择“不可以接受,会造成程序的失控”。综合三地的调研数据,三地接受调查的检察官中,支持取消检察官的鉴定启动权的占24.47;反对取消检察官的鉴定启动权的,占75.53%
从检察官反对取消其鉴定启动权的理由来看,最主要的理由是“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应当享有同相同的权力”(占57.74%),其次是“会导致检察官的工作受制于法官,降低检察工作的效率”(占33.80%),最后是“会造成程序的失控”(占8.45%) 。
律师群体对待该问题的态度与检察官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在律师群体中,呼和浩特市有23名律师认为这一改革措施非常合理,有4名律师表示反对实施该改革措施。在青岛市,11名律师全部赞同该改革措施。市有14名律师认为取消检察官的鉴定启动权非常合理,有9名律师认为此举不合理。综合三地的调研数据,接受调查的律师中支持取消检察官的鉴定启动权的占78.69%,反对取消检察官的鉴定启动权的,占21. 31% 。
这组数据可以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律师群体与检察官群体在该问题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超过70%的检察官明确表示反对取消其鉴定启动权,超过70%的律师表示支持取消检察官的鉴定启动权。说明这一问题的改革与两个司法群体各自的执业利益皆有较大的关系。
第二,与检察官群体各地趋于一致的支持比例相比,律师群体对待该问题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意见有所不同。市有接近半数的律师表示反对取消检察官的鉴定启动权,而青岛市受调查律师则100%支持取消检察官的鉴定启动权。可见,在律师群体内部,对于该问题似乎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见。
第三,从检察官反对取消鉴定启动权的理由进行,超过半数的检察官反对取消该权利的理由是“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应当享有同相同的权力”。可见,虽然我国的对抗制改革引入刑事诉讼以逾10年的时间,但控辩双方平等对抗的思想仍旧停留在改革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到改革执行者的思想之中。这些认为检察机关法律地位优于辩护人一方,不承认控辩审三角诉讼结构的检察官必然会坚决地反对推进控辩平等武装的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由是观之,在推进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进程中,最大的障碍并非具体的技术性设计,而是如何使改革的各方接受和顺应改革的理念,只有改革的各执行方真正地接受了改革的理念和原则,刑事司法鉴定改革才能切实地深入进行,达到改革的目标。
上文可见,对于取消检察官鉴定程序启动权这种改革思路,律师群体与检察官群体的意见出现了本质上的分歧。对于保留检察官的鉴定启动权,并且同时相应地赋予辩护人一方相同的鉴定启动权,而不仅仅是现行制度下的鉴定申请权,作为控辩双方的律师群体和检察官群体的态度依然存在差别。
如果赋予控辩双方完全相同的鉴定启动权,呼和浩特市有8名检察官认为不合理,其中有5人的理由是会加大检察官公诉的难度,有2人认为不符合我国的法律传统,有1人认为会增加诉讼成本,使庭审复杂化。有5名检察官认为较为合理,可以接受。青岛市有16名检察官认为不合理,其中有4人的理由是会加大检察官公诉的难度,有5人认为不符合我国的法律传统,有7人认为会增加诉讼成本,使庭审复杂化,也无法保证技术顾问的中立性。有9名检察官认为较为合理,可以接受。市有16名检察官选择“不合理,因为可能会实际加大检察官的公诉难度”,有10名检察官选择“不合理,因为我们国家从来没有这一传统,不符合国情”,有9名检察官认为会增加诉讼成本,使庭审复杂化,有17名检察官选择“合理,可以接受”。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从总体而言,共有31名检察官表示可以接受这一改革建议,认为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占检察官总数的34.44%。有59名检察官反对该改革建议,比例为65.56%。
从检察官反对赋予辩方鉴定启动权的理由来看,多数认为“会加大检察官公诉的难度”,占42.37%;另有认为“我国从来没有这一传统,不符合国情”,占28.81%;还有认为“会增加诉讼成本,使庭审复杂化,也无法保证技术顾问的中立性”,占28.82%
这一组统计数据可以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大部分的检察官反对赋予辩护人一方鉴定程序的启动权。但与单方面取消检察官的鉴定启动权相比,这一改革方案的反对比例降低了近10%。也就是说,两种改革鉴定启动程序的改革措施中,后一种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受到的改革阻力可能要小得多。
第二,与上一组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相同,对于司法鉴定的启动问题,基本不存在地域之间的差别,三个调研城市对待该问题的态度基本一致。
第三,对检察官反对的理由进行,加大公诉的难度是最主要的理由。增加诉讼成本和不符合中国国情二者并重,都占28. 81%。调研组认为,采行这一模式的改革措施确实会加大检察官的公诉难度,但这一措施可以使控辩双方当事人在同一高度的诉讼平台上进行司法较量,符合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理念,顺应国际司法发展的潮流。
3.非法鉴定结论的排除程序
我国1996年的刑事诉讼改革有限地引入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规定非法获得的言词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但是对于非法获得的鉴定结论应当如何处理,则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在未来的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中,对于鉴定过程不合法、检材不合法或者鉴定人不适格等各种非法的鉴定结论是否应当被排除于法庭之外,课题组针对五类司法主体进行了调查。
总体而言,在所有的受调查主体中,有87.8%的人认为非法的鉴定结论应予排除;9.49%的人认为不一定排除,应当因案而异;2.71%的人反对将其排除。
以各司法主体为主轴进行统计,在填写问卷的76名法官中,有68名法官选择排除非法鉴定结论,占法官总数的89.47%;有6名法官选择因案而异,占法官总数的7. 89%;有2名法官直言反对排除该类鉴定结论,占法官总数的2.63%。在填写问卷的87名检察官中,有79名检察官选择排除非法鉴定结论,占检察官总数的90. 8%;有7名检察官选择因案而异,占检察官总数的8.05%;有1名检察官选择反对排除该类鉴定结论,占检察官总数的1. 15%。在律师群体中,共有61名律师参与该项调查。其中,有56名律师选择排除非法鉴定结论,占律师总数的91.8%;有3人选择因案而异,占总数的4.92%;有2名律师反对排除该类鉴定结论,占总数的3.28%。在填写问卷的21名鉴定人中,17人选择排除非法鉴定结论,占总数的80.95%;有4人选择因案而异,占总数的19.05%;没有鉴定人表示反对排除。在50名侦查人员中,有39人选择支持排除非法鉴定结论,占总数的78%;8人表示因案而异,不可一概而论,占总数的16%;另有3人对非法鉴定结论的排除持否定态度,占总数的6%
以各调研地区为主轴,在市,共有127人选择支持排除非法鉴定结论,占总数的89.44%;选择因案而异的有12人,比例为8.45%;选择不排除的有3人,比例为2. 11%。在青岛市,有59人选择支持排除非法鉴定结论,占总数的85.51%;选择因案而异的有10人,比例为14.49%。在呼和浩特市,共有73人选择支持排除非法鉴定结论,占总数的86.9%;选择因案而异的有6人,比例为7. 14%;选择不排除的有5人,比例为5.95% 。
上述统计数据充分说明,目前司法实践中,各司法主体对待非法鉴定结论是否排除的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即绝大部分的司法主体倾向于排除非法获取的鉴定结论。这一观点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三个调研城市,还是在职业利益各异的五类司法主体之间都没有本质性的分歧。因此,在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中,调研组认为应当设立非法鉴定结论的排除规则,以填补目前鉴定立法的空白,满足司法实践发展的需求。
4.辩护人鉴定程序知情权的保障措施
通过上文中对司法实践中辩护人一方在庭审之前对鉴定结论和鉴定程序的知悉情况的调研,可以看出目前辩护人对鉴定结论的知悉权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有接近半数的辩护人在庭审之前无法查阅到与案件相关的鉴定结论。在刑事司法鉴定的改革中,要着力改善这一现状。
关于获取控方鉴定结论的最有效方式,呼和浩特市接受调查的28名律师中,有13名律师认为直接到检察院阅卷最为有效,6名律师认为通过检察院移送到的案卷材料中查阅最为有效,还有9名律师认为建立鉴定结论庭前开示程序最为有效;青岛市接受调查的12名律师中,有10名律师选择了庭前开示程序,2名律师选择到查阅相关案卷;市26名接受调查的律师中,有5名律师选择“直接到检察院阅卷”,有4名律师选择“通过检察院移送到的案卷材料中查阅”,有15名律师选择“建立鉴定结论庭前开示程序”,有2名律师选择“其他方式”。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三个调研城市的律师对于该问题的改革方式存在较大的分歧。青岛市的律师群体绝对多数赞同建立庭前鉴定结论开示程序,其比例高达90%。市也有近70%的律师赞同这一主张,其后依次为直接到检察院阅卷、到阅卷和其他方式。呼和浩特市,律师的主张在几个选择之间趋于平衡,没有某项方式得到超过半数的支持。相对而言,直接到检察院阅卷,是呼和浩特市律师认为的最佳选择。
综合三个地区的调研数据,“直接到检察院阅卷”的比例为30.3%,“通过检察院移送到的案卷材料中查阅”的比例为15.15%,“建立鉴定结论的庭前开示程序”的比例为51.52%,“其他”的比例为3.03%。
上述比例数据说明的问题是:对于律师群体而言,其选择的首要方式是通过建立鉴定结论的庭前开示程序来获取相关的鉴定信息,这一比例超过了通过检察院移送案卷查阅和直接到检察院查阅的总和。可见,律师群体是希望通过建立控辩平等的诉讼程序来保障其司法鉴定程序和结论的知悉权,而不是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与之利益相对或相关的国家司法机关自身的改革方面。该组数据所反映出的这一信息也可以体现出律师群体对鉴定制度改革措施具体设计思路的选择,即摒弃现行制度下对司法机关的依赖,通过正当诉讼程序来行使和保障自己的诉权。
(三)鉴定结论及其效力改革
鉴定结论的效力问题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但课题组认为,当前最突出的是如何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复鉴定的问题。为此,课题组针对在未来的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中应否有明确的鉴定次数的限制性规定问题,面向五类司法主体开展了相关的调研工作。
总体而言,在290名受调查群体中,有165人选择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制在2次以内,比例为56.9%;有46人选择不可以就同一问题进行重复鉴定,即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定在1次,比例为15.86%;有40人认为无需限定重复鉴定的次数,只要案情需要,就可以无限制地进行重复鉴定,比例为13.79%;有39人认为重复鉴定的次数需要进行限制,但不宜限制得过于严格,只要限制在3次之内即可,其比例为13.45%。
以各司法主体为主轴进行统计,在76名填写调查问卷的法官中,有15人认为不应当允许重复鉴定,比例为20.27%;有37名法官认为应当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定在2次之内,比例为48.68%;有14名法官认为应当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定在3次之内,比例为18.42%;有10名法官认为无需限定次数,比例为13.16%。在83名填写调查问卷的检察官中,有10人认为不应当允许重复鉴定,比例为12.05%;有52名检察官认为应当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定在2次之内,比例为62.65%;有13名检察官认为应当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定在3次之内,比例为15.66%;有8名检察官认为无需限定次数,比例为9.64%。在61名填写调查问卷的律师中,有7人认为不应当允许重复鉴定,比例为11.48%;有41名律师认为应当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定在2次之内,比例为67.21%;有4名律师认为应当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定在3次之内,比例为6.56%;有9名律师认为无需限定次数,比例为14.75%。在21名填写调查问卷的鉴定人中,有5人认为不应当允许重复鉴定,比例为23.81%;有9名鉴定人认为应当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定在2次之内,比例为42.86%;有2名鉴定人认为应当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定在3次之内,比例为9.52%;有5名鉴定人认为无需限定次数,比例为23.81%。在49名填写调查问卷的侦查员中,有9人认为不应当允许重复鉴定,比例为18.37%;有26名侦查人员认为应当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定在2次之内,比例为53.06%;有6名侦查人员认为应当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定在3次之内,比例为12.24%;有8名侦查人员认为无需限定次数,比例为16.33%
以各调研城市为主轴进行统计,在市参与调研的142人中,选择不允许针对同一事项进行重复鉴定的有22人,占总数的15.49%;认为应当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制在2次之内的有76人,比例为53.52%;认为应当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定在3次之内的有23人,比例为16.2%;认为无需限定次数的有21人,比例为14.79%。在青岛市参与调研的66人中,选择不允许针对同一事项进行重新鉴定的有5人,占总数的7.58%;认为应当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制在2次之内的有46人,比例为69.7%;认为应当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定在3次之内的有8人,比例为12. 12%;认为无需限定次数的有7人,比例为10.6%。在呼和浩特市参与调研的81人中,选择不允许针对同一事项进行重新鉴定的有19人,占总数的23.46%,认为应当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制在2次之内的有43人,比例为53.09%;认为应当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定在3次之内的有8人,比例为9. 88%;认为无需限定次数的有11人,比例为13.58%。
这一组统计数据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总体而言,大部分的受调查人员认为以2次为限进行重复鉴定是较为合理的。其次分别为不得重复鉴定、将重复鉴定的次数限定在3次之内和无需限定次数。这一顺序在各调研城市之间也大致相同。可见,从比例变化的趋势而言,司法实务人员倾向于对目前实践中针对同一事项的重复鉴定问题进行明确的次数限制。
第二,从各司法主体而言,对待该问题的总体评价是相似的,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别。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鉴定人群体的意见。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鉴定人群体对待该问题的态度很有特点。一方面,在五类群体中,仅有鉴定人群体选择“无需限定次数”的比例超过了总数的20%,为各群体之中的最高比例。另一方面,其选择不允许针对同一事项进行重复鉴定的比例也是五类群体中最高的,其比例与无需限定次数的比例是基本持平的。说明在鉴定人群体中,存在两种司法理念,这两种理念源于其对司法鉴定制度性质理解的差异。一种理念认为,对于需要鉴定的事项,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地追求其本真的面目,因此,只要案情需要,就不需要限定重复鉴定的次数,而是以获得最终结论为目标。与之相对的理念认为,司法鉴定程序是嵌套在刑事诉讼之中的子程序,因此,司法鉴定的诸多原理和理念都要顺应刑事诉讼的原理和理念。“定纷止争”的程序设计根本不允许将司法鉴定无限制地重复下去,因此其选择不允许进行重复鉴定。
(四)鉴定管理体制改革
自《决定》颁布至今已逾三年的时间,从上文对鉴定体制实施现状的调研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实践中自侦自鉴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控辩之间难以实现鉴定程序的平衡和对抗。司法鉴定的管理体制是司法鉴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鉴定体制的改革方向直接关系到整个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成败。关于司法鉴定体制的改革,课题组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调研。
1.鉴定人的选任方式改革
关于鉴定人的选任方式,呼和浩特市参与调研的19名法官中有9名法官认为由控辩双方协商选任最为合适,有7名法官认为由合议庭指定最为合适,有2名法官认为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定较为合适。青岛市接受调查的10名法官中有7名法官认为由控辩双方协商选任最为合适,有2名法官认为由合议庭指定最为合适,有1名法官认为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定较为合适。市被调查的47名法官中有13名法官认为由合议庭指定最为合适,10名法官认为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定较为合适,1名法官认为由检察机关指定较为合适,23名法官认为由控辩双方协商确定较为合适。综合三地调研的数据,在全部接受调查的法官中,主张由控辩双方确定的,占56.31%,主张合议庭指定的,占28. 85%,主张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定的,占14. 13%,主张由检察机关指定的,占0.71%。
在鉴定人群体中,呼和浩特市有1名鉴定人认为由控辩双方协商选任最为合适,有1名鉴定人认为由合议庭指定最为合适,有6名鉴定人认为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定最为合适;青岛市有1名鉴定人认为司法机关指定最合适,4人认为控辩双方进行协商最合适;市有39名鉴定人选择“合议庭指定”;有8人选择“控辩双方协商确定”,没有人选择“司法行政机关指定”和“检察机关指定”。综合三地调研数据,在鉴定人群体中,主张由控辩双方确定鉴定人的占55. 18%,主张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定的,占31.67%,主张由合议庭指定的,占31. 67%
这一组统计数据可以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总体而言,法官群体和鉴定人群体都支持通过控辩双方协商的方式确定案件的鉴定人,两个群体对该改革措施的支持比例大致持平。有所差别的是,在控辩双方协商确定之外,法官群体倾向于通过合议庭指定的方式确立鉴定人,而鉴定人群体则希望通过司法行政机关指定的方式来确定某一案件的鉴定人。
第二,从地域差别进行,在法官群体中,三个调研城市法官的主张没有本质性的差异。都是首先支持控辩双方的协商确定,其后依次为合议庭指定、司法行政机关指定和检察机关指定。在鉴定人群体中,三个调研城市鉴定人的主张差别较大。由此可知,绝大部分的市和青岛市的鉴定人都倾向于由控辩双方协商确定案件的鉴定人,而呼和浩特市的鉴定人群体则更倾向于通过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定来确立鉴定人。
第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检察机关指定的方式确立案件鉴定人的改革主张,在法官群体中,只得到了占总数0.71%的法官的支持;在鉴定人群体中,没有人支持这一主张。这说明,无论是鉴定人群体还是法官群体,都是倾向于在鉴定人选任的程序中保持控辩双方之间的大致平衡,并且通过这种控辩力量的平等对抗来保障鉴定的中立性。
2.当事人获得专业帮助的程序化改革
现行鉴定体制下,当事人缺少必要的鉴定辅助是导致当事人极少对案件的鉴定问题提出异议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专业性极强的鉴定事项,如何辅助双方当事人对案件涉及的鉴定问题进行监督和审查,是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虽然目前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检察官和律师在代理案件的过程中会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但由于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其辅助的效果并不明显。根据课题组对检察官群体和律师群体的调查,在检察官群体中,明确希望在诉讼中获得专业鉴定人员帮助的有74人,占填写问卷的检察官总数的86. 59%。认为是否得到鉴定人辅助无关紧要或明确不希望得到帮助的有11人,比例为13.41%。在律师群体中,有59名律师表示希望在诉讼过程中得到专家的协助,比例为96.72%。持相反意见的律师仅有2人,占填写问卷的律师总数的3.28%。
对于希望获得专家协助的原因,呼和浩特市被调查的律师中有2名律师认为专家的协助能够帮助法官做出判断,使案件得到迅速地处理,有23名律师认为专家的协助可以使辩护在鉴定问题上加强对合议庭的说服力,有9名律师认为可以据此有效反驳控方的指控。青岛市有7名律师认为其有助于增加辩护对合议庭的说服力,有5名律师认为其能够有效反驳控方指控,4名律师认为可以迅速帮助法官判断选择。市有13名律师认为获得专家的辅助可以帮助法官迅速做出判断,有21名律师认为其可以增加对合议庭的说服力,有17名律师认为其可以有效地反驳控方的指控。综合三地的调研数据,认为获得专家协助可以加强对合议庭的说服力的,占50.86,认为可以有效反驳对方指控的占30.35%,认为有助于迅速审结案件的,占18.79% 这一组统计数据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无论是作为控方的检察官还是作为辩方的律师,绝大部分都希望在诉讼过程中获得专家的协助。相对而言,律师群体对专家辅助的需求要比检察官群体的需求更高。这也可以间接地说明,目前由于专家辅助制度的缺失,已经给控辩当事人诉讼活动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或障碍。
第二,从律师希望获得专家协助的原因,超过半数的律师表示获得专家的协助能够加强对合议庭的说服力,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律师表示能够有效反驳对方的指控,这两个主要原因都说明律师将获得鉴定专家的协助视为是加强辩护力量,与公诉方进行对抗的有力手段。
如果允许控辩双方都聘请鉴定人出庭,呼和浩特市被调查的21名法官中有9名法官认为这一做法有助于案件的审理;有2名法官认为这样做有可能拖延诉讼,不利于案件审理;有10名法官认为这样做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法官对庭审节奏的把握。青岛市被调查的11名法官中有5名法官认为这一做法有助于案件的审理;有4名法官认为这样做有可能拖延诉讼,不利于案件审理;有2名法官认为这样做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法官对庭审节奏的把握。市被调查的47名法官中有31名法官认为这一做法有利于案件审理;6名法官认为有可能拖延诉讼,不利于案件审理;10名法官认为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法官对庭审节奏的把握。
与法官群体不同,在律师群体中,呼和浩特市有23名律师认为允许控辩双方都聘请鉴定人出庭有助于案件的审理,有4名律师认为这一做法有可能拖延诉讼,不利于案件审理;青岛市有8名律师认为这一做法有助于案件审理,有1名律师认为无助于案件审理,2人认为这样做有利有弊;市有21名律师选择“有助于案件审理”,有6名律师选择“有可能拖延诉讼,不利于案件审理”。
在鉴定人群体中,呼和浩特市有1名鉴定人认为允许控辩双方聘请鉴定人出庭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法官对庭审节奏的把握,有1名鉴定人认为其有可能拖延诉讼,有6人认为这一做有利于案件的审理;青岛市有1名鉴定人认为允许控辩双方都聘请鉴定人协助庭审有助于案件审理,有1人认为有可能拖延诉讼,有3人认为有利有弊;市有4人选择“有助于案件审理”,有1人选择“有可能拖延诉讼,不利于案件审理”,有3人选择“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法官对庭审节奏的把握”。综合三地的调研数据,在接受调查的鉴定人群体中,认为允许控辩双方聘请鉴定人出庭有助于案件审理的,占65.45%,认为有利有弊的,占18.79,认为不利于案件审理的,占15.67%。
上述数据可以说明:
第一,总体而言,无论是法官、律师还是鉴定人都支持当事人平等地聘请鉴定人协助参与诉讼活动。其支持的总比例达到65%。其中,对其表示反对和担忧的司法主体的主要原因是担心这样做会降低庭审效率,拖延诉讼过程。
第二,从各司法主体而言,律师群体对待该做法的支持率最高,可以说明绝大部分的律师希望通过这一改革措施改变目前辩护方力量过弱,控辩失衡的现状,以此加强辩护能力,协调控辩对抗机制,维护被告人的利益。在三类受调研群体中,相对较为保守的是鉴定人群体。课题组在设计该调研题目之初认为鉴定人群体会是该改革主张的最大拥护者,因为目前实践中,大量的社会性鉴定机构鉴定案源不足,鉴定资源出现了空置和浪费的情况,允许控辩双方都聘请鉴定人参与诉讼活动,会使鉴定业务的需求量成倍增长,为鉴定人,特别是社会性鉴定机构的鉴定人提供用武之地。事实却恰恰相反。结合调研报告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实施现状的数据可以看出,问题的症结在于鉴定人不愿意以出庭的方式参与诉讼活动。可见,鉴定人的出庭问题是刑事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中的核心技术问题,鉴定人出庭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与司法鉴定制度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改革措施都难以切实地得到执行。
对于如果法律允许,是否会聘请技术顾问提供与司法鉴定有关的法律咨询和服务的问题,呼和浩特市有9名律师表示肯定会聘请,有13名律师表示有可能聘请,有5名律师表示将视当事人的经济情况而定;青岛市有1名律师表示肯定会聘请,有6名律师表示有可能会聘请,有4名律师表示一般情况下不会聘请;市有9名律师选择“肯定会聘请”,有8名律师选择“有可能会聘请”,有11名律师选择“根据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决定”。
如果未来的司法鉴定改革允许辩护人一方聘请鉴定人,呼和浩特市有19名律师表示将选择聘请级别较高的鉴定机构中的鉴定人为己方服务;有4名律师选择较为熟悉,以前委托过的鉴定人;有3名律师选择在鉴定人名册中随机挑选。青岛市有8名律师优先选择较为熟悉,以前合作过的鉴定人;5名律师选择权威鉴定机构中的鉴定人。市有14名律师选择“在级别较高的鉴定机构中从业的鉴定人”;有9名律师选择“较为熟悉,以前委托过的鉴定人”;有4名律师选择“在鉴定人名册中随机挑选”。
这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从辩护律师聘请鉴定人的需求而言,在填写问卷的66名律师中,有19名律师表示如果法律允许,肯定会聘请,比例达到了28.79%,表示可能会聘请的达到了40.91%,明确表示不会聘请的只有4人,还有24.24%的律师会根据当事人经济情况来确定。这就说明,一方面,如果该改革主张得到确立,在实践中会有相当一部分律师实际实施该措施。另一方面,还有近四分之一的律师要根据当事人的经济情况确定。可见在改革措施的论证和研究过程中,要考虑到国家对经济困难被告人的鉴定援助制度的配套。
第二,从辩护律师选择鉴定人的标准,其优先选择的是较为权威的、所在鉴定机构级别较高的鉴定人。这与课题组对法官的调查的答案是基本一致的。可见,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在选择鉴定人时,都是将鉴定机构的级别作为考虑的首要因素。这也可以解释实践中鉴定资源利用不合理,大量社会性鉴定机构资源空置浪费的现象。在司法体制改革中,鉴定机构社会化,各鉴定机构之间应当是平等的,不存在级别上的差异,只有如此才能彻底解决鉴定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难题,实现鉴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第三,从三个调研城市的数据来看,呼和浩特市和市的比例配比大致相同,青岛市的律师则更倾向于从较为熟悉的鉴定人中挑选。此外,三个城市对于通过名册随机挑选鉴定人的方式都不支持。
关于聘请的鉴定人的身份问题,调研组设计了“证人”、“诉讼代理人”、“的诉讼参与人”和“其他身份或无法说清”四个选项供三个调研城市的受调研主体选择。总体而言,在290名填写问卷的司法主体中,有77人认为这些技术顾问是证人身份,占26.55%;有142人认为其是的诉讼参与人,占48.97%;有33人认为是诉讼代理人,占11. 38%;另有38人表示无法界定这些人的身份,占13. 10%。
以各司法主体为主轴进行,在接受调查的76名法官群体中,有15名法官认为这些技术顾问是证人身份,占19. 74%;有17名法官认为其是诉讼代理人,占22. 37%;有32名法官认为是的诉讼参与人,占42. 10%;有12名法官表示无法界定其身份,占15.79%。在接受调查的80名检察官群体中,有21名检察官认为这些技术顾问是证人,占26.25%;有1名检察官认为是诉讼代理人,占1.25%;有52名检察官认为是的诉讼参与人,占65%;有6人表示无法说清,占7.5%。在接受调查的61名律师群体中,有26名律师认为这些技术顾问是证人,占42.62%;有4人认为他们是诉讼代理人,占6.56%;有22人认为其是的诉讼参与人,占36.07%;有9人认为该问题说不清,无法界定,占14.75%。在接受调查的21名鉴定人群体中,有2名鉴定人认为是证人身份,占9.52%;有5人认为是诉讼代理人,占23.81%;有9人认为是的诉讼参与人,占42. 86%;有5人认为该问题说不清,占23. 81%。在接受调查的52名侦查人员中,有13名侦查员认为是证人身份,占25%;有6人认为是诉讼代理人,占11.54;有27人认为是的诉讼参与人,占51.92%;有6人认为无法界定其身份,11.54%。
以各调研城市为主轴进行统计,在呼和浩特市,认为这些技术顾问的身份是证人的比例为26.55%,认为是诉讼代理人的比例为11.38%,认为是的诉讼参与人的比例为48.97%,还有13%的人表示无法界定其身份。在青岛市,认为技术顾问的身份是证人的比例与认为是诉讼代理人的比例相同,都是20%,认为是的诉讼参与人的比例为53.64%,还有6.36%的人表示无法界定其身份。在市,认为这些技术顾问的身份是证人的比例为40.5%,认为是诉讼代理人的比例为15.5%,认为是的诉讼参与人的比例为37.5%,还有6.5%的人表示无法界定其身份。
第一,总体而言,有接近半数的受调查人员认为控辩双方聘请的协助参与刑事诉讼的鉴定专家是的诉讼参与人,其后依次为证人和诉讼代理人。另外尚有13%的人表示无法界定其身份,可见在这一问题上,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在实务界尚未形成一致性的意见。
第二,从各司法主体的主观意见,除律师群体外,其余各司法主体都首选“的诉讼参与人”这一诉讼角色,律师群体首选“证人”身份。与之相对,鉴定人群体中,认为这些技术顾问的身份是证人的比例是最低的。课题组认为,这一组对比虽然只是身份上的争论,但能够反映出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和各司法主体对待该问题的主观态度。对鉴定人而言,由于其在实践中强烈排斥出庭,其必然反对以证人的身份协助当事人参与诉讼。对律师而言,其之所以支持该改革措施,直接的目的即加强辩护力量,以便与公诉方进行对抗,证人的身份最有利于其掌控技术顾问在诉讼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对检察官而言,由于其代表国家提起公诉,其自身即扮演了国家的诉讼代理人角色,其必然否定鉴定人的诉讼代理人身份。由此可见,对技术顾问的身份定位看似是纯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质上反映出了司法鉴定体制的宏观结构,在未来的司法体制改革中,如予采纳,需要明确其身份定位。
3.法官获得专业帮助的程序化改革
当面对专业程度极高的鉴定结论时,呼和浩特市参与调研的19名法官中有1名法官认为由法官聘请专家顾问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审理案件;有10名法官认为在建立专门的鉴定咨询委员会能够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审理案件;有7名法官认为建立技术陪审员制度能够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审理案件;有6名法官选择了依靠控辩双方聘请的专家顾问的选项。在青岛市填写问卷的12名法官中有7名法官认为由法官聘请专家顾问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审理案件;有2名法官认为在建立专门的鉴定咨询委员会能够帮助自己审理案件;有2名法官认为建立技术陪审员的方式更有效;有1名法官选择了其他方式的选项,并在其后注明其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让鉴定人出庭与专家证人进行对质;没有法官选择依靠控辩双方聘请的专家顾问的选项。地区参与调研的47名法官中有23名法官认为由法官聘请专家顾问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审理案件;有22名法官认为在建立专门的鉴定咨询委员会能够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审理案件;有8名法官认为建立技术陪审员制度能够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审理案件;3名法官选择了依靠控辩双方聘请的专家顾问的选项。
总体而言,选择“在建立专门的鉴定咨询委员会”这一方式的法官比例最高,达到了36.96%;其后依次是“允许法官聘请专家顾问”的方式,比例为33.7%;“建立技术陪审员制度”的方式,比例为18.48%;“依靠控辩双方聘请的专家顾问”的方式,比例为9.79%;其他方式,比例为1.1%。
以各调研城市为主轴进行,呼和浩特市的法官群体中,最倾向的改革方式是“在建立专门的鉴定咨询委员会”,比例为41.67%;“建立技术陪审员”和“依靠控辩双方聘请的专家顾问”两种方式所占比例基本持平,约占调研法官总数的26%;赞同法官自行聘请专家顾问方式的法官仅有1名,比例为4. 17%。在青岛市,法官自行聘请专家顾问的方式最受欢迎,有58.33%的法官支持这一主张。支持“在建立专门的鉴定咨询委员会”和“建立技术陪审员制度”的比例是相同的,都占总数的16.67%。在市,允许法官自行聘请技术顾问的方式支持率最高,达到41.07%。其次是在建立专门的鉴定咨询委员会,比例达到39.29%。建立技术陪审员的方式和依靠控辩双方聘请技术顾问的方式分占14. 29%和5. 36%。
上述统计数据可以说明:
第一,在法官群体中,针对该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性的意见。建立鉴定咨询委员会和允许法官自行聘请顾问的方式相对而言支持率较高。依靠控辩双方聘请的技术顾问的方式比例最低,可见,在我国法官群体中,法官更倾向于依据职权主动解决专家协助的问题,而并不赞同英美法系中法官消极居中裁判,完全依靠双方当事人辨明是非的诉讼方式。
第二,各地区法官在该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市和青岛市的法官都倾向于法官自行聘请专家顾问,而呼和浩特地区的法官针对该方式的支持率极低,相对而言,呼市的法官对依靠控辩双方聘请的专家顾问的方式较为感兴趣,这一地区间的差异,课题组认为其可能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地经费的分配有关。
三、几点初步结论
通过对我国现行鉴定制度实施现状和各调研主体对未来改革措施的实证调研,可以看出,《决定》的颁布和实施确实解决了实践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例如自检自鉴、自审自鉴的问题都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本次调研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大量亟待解决的鉴定问题,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嵌套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之中,成为刑事司法改革的绊脚石。
课题组认为,根据上文的统计数据,现行鉴定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权力配置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合理”和“配套措施不到位”三个方面:
(一)权力配置不平衡
在现行司法鉴定体制下,权力配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鉴定制度能否在实践中顺利的运行。权力的配置并非鉴定体制内部的问题,其与刑事诉讼中诉权与审判权的博弈以及诉权之间的对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司法鉴定制度中的权力配置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审判机关而言,其享有权力而难以行使权力。法官作为刑事诉讼中的裁判者,是通过对证据进行审查和判断来做出最终的判决。鉴定结论作为法定的证据形式,自然也要经过法庭的质证程序,由法官对其证据能力进行审查,对其证明力作出综合判断。即对鉴定结论的审查是法官行使裁判权的一部分。此外,现行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还赋予了法官依据职权启动司法鉴定程序的权力。但是根据调研的统计数据可知,在实践中,法官极少运用司法鉴定程序的启动权,对鉴定结论的审查也几乎是名存实亡。当然,根据上文法官对合议庭权力的主观评价可以看出,法官并非怠于或不屑于行使这些权力,而是难以行使这些权力。鉴定结论多产生于侦查机关内设的鉴定机构,其封闭性、行政化的特点决定了法官无法触及鉴定的过程;鉴定人不出庭又使得法官无法当庭审查鉴定程序的合法性,而鉴定人出具的鉴定结论在实践中也往往没有对鉴定过程、鉴材提取、实验室条件和鉴定标准的记录,使得书面审查鉴定过程无法完成。由此,法官只能望权力而兴叹。
第二,对于公诉机关而言,其享有权力而怠于行使权力。我国现行鉴定体制下,检察官享有鉴定程序的启动权。但根据课题组本次实证调研的数据来看,实践中检察官极少行使这一权力。课题组认为,检察官不行使该权力,并非与法官一样难以行使,而是其根本无需行使这一权力。这是因为,在我国流水作业式的诉讼构造中,公诉机关与侦查机关的职业利益是趋于一致的。实践中绝大部分的鉴定结论都是在侦查阶段由侦查机关启动鉴定程序做出的,检察官一般说来使用侦查机关提供的鉴定结论提起公诉即可,其不需要再自行启动鉴定程序重新进行鉴定。
第三,对于被告人而言,其渴望权利而无法享有权利。与作为控诉方的检察官相比,作为辩护一方的被告人在鉴定制度中享有的权利可谓少之又少。其不享有鉴定程序的启动权,无法自行启动鉴定程序。作为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其只能就鉴定程序的启动向提出申请。根据调研数据可知,对于这仅有的权利,还存在相当的比例是法官当庭驳回了被告人的申请。在司法鉴定制度中,辩护人一方是否需要鉴定程序的启动权以及一系列相关的权利?答案是肯定的。根据调研数据的统计,超过70%的辩护人表示能否在庭前获知鉴定结论对其辩护效果至关重要。超过60%的辩护人认为现行鉴定体制下鉴定人的中立性没有得到保障。从控辩对抗、平等武装的诉讼理念而言,我国现行鉴定制度中控辩双方的诉讼权利已经严重失衡。辩护人一方在鉴定程序上根本无法与控诉方展开对抗。不仅辩护方没有鉴定程序的启动权,其对鉴定结论的知悉权也无常行使。这是因为,是否允许辩护人在庭审之间接触到案件涉及的鉴定结论,是由作为对抗一方的检察官自行决定的。由是观之,辩护一方在鉴定程序中所行使的所有权利—重新鉴定的申请、鉴定人回避的申请以及鉴定结论的知悉权—都需要依赖其他主体的认可或批准。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实践中即使是仅有的几项权利,辩护人一方也往往难以实现。
(二)资源分配不合理
与其他司法资源相同,一个社会的鉴定资源的总量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确定的。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各种高科技犯罪在实践中逐渐增多,诉讼对司法鉴定的需求也就不断扩大。这就与相对有限的鉴定资源之间产生了矛盾。
从调研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实践中有限的司法鉴定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和运用。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决定》的实施,原属于和检察院内部的鉴定机构和人员被剥离出来,大量进入到社会性的鉴定机构中,增强了社会性鉴定机构的鉴定力量。而实践中绝大部分的刑事司法鉴定都是由侦查机关内部的鉴定机构做出的,由社会性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结论只占所有刑事鉴定结论的五分之一左右。这就导致了大量的社会性鉴定资源闲置,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侦查机关内设的鉴定机构由于资源相对较少而又承担了大量的鉴定工作,往往无法保障鉴定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根据课题组对法官判断鉴定结论效力的一般标准,超过70%的法官是以鉴定机构的级别和鉴定人的权威性为标准判断鉴定结论的效力。这就导致实践中当事人更倾向于委托鉴定级别较高或具有官方背景的鉴定机构,无疑在社会性鉴定机构内部进行了资源的重新再分配。少数级别较高的鉴定机构吸引了相对较多的鉴定案件,大量普通的鉴定机构却只能承接到极少的鉴定案件。
(三)配套措施不到位
配套措施不到位也是本次调研实践中暴露出的大问题。课题组认为,几乎目前实践中司法鉴定制度产生的所有问题都与配套措施的缺失有不可分割的关联。在现行鉴定制度中,配套措施不到位的例证可谓比比皆是。例如,在鉴定人出庭问题上,通过对鉴定人群体的调研数据统计可以发现,鉴定人主观上排斥出庭作证与“无经济补助”、“无人身安全保护措施”等配套措施的缺失有重要的关系。再如,在鉴定人回避问题上,仅仅在立法上明确了鉴定人应当回避的法定情形,赋予被告人申请鉴定人回避的权利,但却没有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使被告人在开庭之前根本无法获知鉴定结论的内容,更不必说查明鉴定人是否存在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情形了。
目前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权力配置的不平衡”、“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和“配套措施的不到位”三者并非完全隔离,互不影响,而是存在着互为因果的紧密联系。权力配置的不平衡导致了实践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而在权力配置中处于弱势的当事人由于无法决定资源的利用与分配,使得资源的分配实际上由侦查机关自行决定。而配套措施的不到位又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权力配比上的失衡状态。三者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成为困扰司法鉴定实践的最大难题。
结合对未来改革措施的实证调研统计,课题组认为,要切实地解决司法鉴定实践中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仅仅移植外国的相关制度难免有扬汤止沸之嫌,难以真正打破目前实践中所形成的恶性循环。要标本兼治,就必须要结合我国的法律传统,以结构层面的改革为主体,以技术层面的改革为补充。从国情出发,选择适合我国的司法鉴定发展模式,同时吸收两系司法鉴定制度的有益因素。一言以蔽之,即将大陆法系的司法鉴定模式和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模式进行融合。考虑到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结构和近百年的司法传统与法律文化,结合十年来刑事诉讼对抗制改革的成败经验,课题组认为,我国鉴定制度结构层面的改革应以大陆法系司法鉴定模式为主,在技术层面,可以大胆地引进英美法系专家证人模式的有益因素,强化鉴定程序中当事人的对抗性。
注释:
{1}参见司法鉴定管理局编写《保障司法公正,服务和谐社会,进一步推动司法鉴定体制改革与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页86。
{2}在被调查的法官中,有10人没有说明自己的学历情况,故将该10人排除于该项统计结果之外。
{3}在被调查的法官中,有11人没有说明自己工作年限的情况,故将该11人排除于该项统计结果之外。
{4}在76名法官中,共有63名法官选择办理的很多或较多案件涉及刑事司法鉴定;在87名检察官中,共有72名检察官选择该项;在54名律师中,有21名律师选择该项;在50名侦查人员中,有44名侦查员选择该项。
{5}呼和浩特市法官认为落实较好的有13人,落实一般的有2人,落实较差的有3人。检察官的数据依次为4人、7人和2人。律师的数据依次为12人、12人和2人。鉴定人的数据为2人、6人和0人。侦查人员的数据为15人、0人和1人。
本文地址:www.wordls.cn/zuowen/32161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