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网小学生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教学小学作文十二篇

时间:2023-10-20 10:53:23 | 作者:未知

教学小学作文十二篇

【小学作文】导语,我们眼前所阅览的本篇文章共有20934文字,由苏建华详细整理之后,发布于!课室,读音是kè shì,是一个汉语词语,解释为学生上课的地方,教室。教学小学作文十二篇假如你对这文章的写作能力需要改进或者修正,可以发表分享给大家!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日记两则》课后教学反思 第一篇

结果学生就开始了,有认为她妈妈舍得买那么多书给她,并也买了裙子给她,只是和她要的不一样罢了,说明她妈妈还是很关心她的等等,学生的意见也还真多。

后一则日记,主要解决刚才的问题:阿英是谁?她在哪里?妈妈为什么要给她也买一份礼物?最后这个小女孩为什么又不要那条白纱裙了呢?经过读思结合学生理解得算是透的了,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反复读,并结合理解读出不同的语气。小作者的心情也高兴了。

至于日记的格式强调的还是不够详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没能把握好,研究教材还不够透彻。板书过于简单,没能突出主题,重点词的板书不够到位,应该注重简洁明了,并且一些重点词应该及时地写在黑板上。

其实应该在课尾组织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想法。联系生活说自已的决心和做法,说自已也要怎样节省来帮助阿英及像阿英一样的小孩。我应该顺之将其引入现实,那就是节省钱,来资助济源山区的一些贫困学生。 可是时间不够了。整堂课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

“小学作文循序教学法”对传统作文教学的突破 第二篇

辽宁省凤城市东方红小学校长包全杰同志自1981年以来,领导全校教师进行作文循序训练实验。经过 两轮、十四年的不懈努力,这项实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一、二年级的学生能在15分钟左右说写几句话 和一段话;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在20分钟左右写出二、三百字的一段话或简短记叙文;五、六年级的学生能 在25分钟左右写出五、六百字有中心、有条理的记叙文或应用文;六年级的部分学生能即兴作文。十几年中 ,很多学生的作文在全国、省、市、县各级比赛中获奖,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被各种书籍收编。199 5年10月,这项实验被评为辽宁省“八·五”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6年5月,丹东市教委将这一实 验命名为“包全杰小学作文循序教学法。”

“包全杰小学作文循序教学法”(以下简称“包全杰教学法”)何以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笔者认为 ,更新观念,锐意改革,敢于突破传统作文教学成规,是根本原因。

(一)突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无序状态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占据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很多精力 。但作文教学质量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文教学训练要求不明确,没有形成一个科 学的、层次分明的训练体系,作文教学处于无序状态。关于这一点,语文教师和教育专家早已达成了共识。

包全杰同志和东方红小学的教师在探索中,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特点,遵循作文训练的 内在规律,研究出的“小学作文循序教学法”,很好地解决了作文训练的“序”的问题,形成了科学的、独特 的作文训练体系。他们将其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阶段、六步训练。”

一个核心:发展思维、发展语言、提高作文水平。

三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单项训练阶段、综合训练阶段。

六步训练:一年级以看图说话为主的说话训练;二年级以看图写话为主的写话训练;三年级以写片断为主 的段的训练;四年级以观察作文为主的观察想象训练;五年级以命题作文为主的篇章训练;六年级以全面达标 为主的综合训练。

不难看出,贯穿这一训练体系的基本思想是: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 的过程,每一时期、每一阶段都应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训练,应拾级而上,不能越级而上。每一阶段都必须 完成本段的训练任务,为下一段的训练打好基础,攒足后劲。

这个训练体系,为教师和学生规定了明确的、切实的训练目标,也为学校教学管理者检查、作文教学 质量提供了依据。从而从根本上扭转了作文教学无序的状态,变盲目性为计划性,变随意性为自觉性,变模糊 性为确定性,使作文教学步入了有序发展的轨道,保证了学生作文的大面积丰收。

(二)突破了作文教学中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组织学 生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习,要指导学生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不能越俎代疱,代替学生学 习,包办学生学习。而以往的作文教学,却没有妥善地处理师与生的关系,把学生引入了认识上的误区:作文 是老师要我做,老师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作文是我为老师做,老师喜欢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与此相反,“包全杰教学法”非常强调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突出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要 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激趣、引路、导法上。同是命题作文教学,教师把审题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谈 立意、谈选材、谈构思,教师适时、适度点拨,通过“点窍”(此为作文的窍门,即关键之处),使学生“通 诀”(了解写作的方法和要领);学生成文(写出草稿)后,师生共同评议,集体会诊,讲评一个,启示全班 。这样,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思考的主体、写作的主体。

(三)突破了作文从三年级起步的成例

小学作文从三年级起步,似乎已成定律。但包全杰同志和东方红小学教师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悟出了这 样一个道理: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贯穿小学阶段的始终。他 们认识到小学生早期作文训练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因此,他们在一年级便对孩子进行说话、写话的 训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他们告诉学生,作文并不是神秘、高深的东西,作文无非是用文字把自己想 说的话记录下来,作文中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这样,打消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较好地克服了识 字不多给作文带来的困难。

实验证明,从一年级开始作文起步,有这样几个好处:一是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二是减缓了作文训练的 坡度。三是满足了儿童表达的心理需要。四是巩固了识字效果,促使学生大量阅读。这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 学生智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突破了“思维——书面表达”的两段式写作过程

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 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包全杰教学法”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下面是东方红小学高年级命题 作文的课堂教学结构(其他年段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与此大同小异):

审题——构思——口述——起草——评议——修改。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包全杰教学法”把学生写作 过程由两段式扩展为三段式,即在“思维——书面表达”之间楔入了“口头表达”。我们知道,思维和表达具 有明显的差异性亦即不同步性。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分钟内,思维使用的言语(内部言语)可以达到45 0个字,口头表达的速度为150个字,书面表达仅为二、三十个字。思维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 容,视通万里。”这样迅捷的思维速度和广袤的思维空间所产生的思维结果,仅仅通过文字来整理和记录,对 书写技能尚不纯熟、书面语言尚不完善的小学生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另外,思维所使用的工具 是内部言语。这种内部言语具有跳跃性特点。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材料之间缺乏明确合理的逻辑联系 ;二是思维还来不及形成完整的句子形态。在思维和书面表达间增加口头表达的环节,由说到写,先说后写, 至少有这样两个优点:一是口头表达把内部言语转换成外部言语,在转换过程中,使思维得以用比较完整的句 子形式表现出来,使得思想材料间具有了明确合理的逻辑联系,有利于形成书面语言。二是通过口头表达这一 环节,使思维进一步发展、深化,使思维的结果更加清晰,拉近了思维和书面表达间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说 ,东方红小学的“思维——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三段式写作过程,实现了“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的训 练宗旨,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五)突破了“指导——批改——讲评”的三段分离的教学模式

传统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被定型为“指导——批改——讲评”。具体说来,是“课上指导——课下批改—— 课上讲评”。这种三段分离的教学模式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弊端:人为地延缓了信息反馈的过程,学生不能及时 获得外界(教师和同学)对自己作文的反馈信息,从而适时修改自己的作文

“包全杰教学法”的作文教学模式与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是不同的。这种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流程不同 。“包全杰教学法”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教师指导——学生构思起草——师生评改——学生修改定稿;二是 时空不同。“包全杰教学法”把作文指导、评改完全放在课堂上(而且是同一节课)进行。这样做有明显的优 点:学生能够及时地从老师、同学两方面获得反馈信息,经过头脑加工之后,能马上对自己的作文加以修改。 更值得一提的是,东方红小学不仅对学生的草稿进行评议,而且在动笔前,让学生先说自己的构思,大家对其 构思进行评议,这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利莫大焉。

(六)突破了作文指导注重形式的做法

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有两个切入点或侧重点。一是从内容入手指 导学生作文、重在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二是从形式入手指导学生作文,重在帮助学生解决“怎么 写”的问题。对切入点、侧面点选择的不同,导致作文的质量也有高下之分。传统作文教学偏重于对作文形式 方面的指导而不注重对作文内容方面的指导。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研究作文的具体写法,在指导学生布局谋篇 、遣词造句上下功夫,过多地考虑“炊”的问题,而较少考虑“米”的问题。由于忽略了对作文内容的指导, 导致学生作文内容空泛、单调,反映的生活面过于狭窄,思想认识水平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学生作文长 时间地在低水平上徘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后果,已超出了作文教学的领域。久而久 之,学生对周围生活不注意观察、审视,缺少应有的关心和热情,这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包全杰同志和东方红小学的教师对作文指导有着正确而深刻的理解。他们认为,作文指导不应局限在课堂 的小天地里,不能束缚在课堂的40分钟内,作文指导应伸延到课堂以外。他们还认为,学生作文最大的困难 不是不会写,而是觉得没什么可写和不知写什么。作文教学应首先帮助学生在找“米”上下功夫,然后再来研 究如何“炊”的问题。因此,他们把丰富学生作文内容作为作文指导的突破口,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在这方面,他们主要做了两项工作:

 &n

小学作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的教学论意义研究(下)语文论文 第三篇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八十三

小学作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的教学论意义研究(下)

一连几天,“情境”的问题,老在我的脑子里面“晃”,我努力地用自己过去的一些教学精力来验证这个观点——“彩虹为什么是弧形彩带”、“研究小动物”……但,这些,毕竟是实践的东西,总得找到合适的理论支点呢?

12月4日,吴庆麟的一场学术报告,提示了我思考的方向。

吴庆林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历史上三次“知识与学习”的革命。他谈到第三次革命是“情境认知”革命。报告中,他谈到了“情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由于时间关系,他没有展开讲。但是,“情境”的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报告很短,没能展开。课余时间,我开始搜寻“情境”。

终于,《教育发展研究》(20xx、8p30)上面高文的一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使我茅塞顿开。高文老师讲:学习使用一种工具,除了了解某些特定的规则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使用的场合和条件。后者,直接来自于使用这一工具的某一共同体的活动情境、共同积累的独特的洞察力以及共同体的文化。

读着这段话,我想到了课程标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语文的本质特性之一是工具,作文,是运用语文进行书面交流的工具。作文这种工具的学习使用,需要“场合和条件”——“情境”。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为“使用语文进行书面交流”提供了学生感兴趣的、需要的场合和条件。

高文老师还讲道:情境学习和情境认知的研究者都强调按照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有可能再真实、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数学家或者历史学家等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习真正有利于对某一特定文化的适应。

这段话,使我从“改造学校教育”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也重新认识了作文教学。世界是整合的而不是分割的,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整合的,在综合的真实实践活动当中来进行的。作文如此,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是如此。情境,真实的情境,为文实现这样的整合创造了条件。

[1]

 

小学作文教学:教给观察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篇

小学作文教学:教给观察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来源:青海省海晏县城镇小学 作者:李生兰 

?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诸能力的综合训练。

?

为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坚持从看到说,从说到写,这就要结合课文的教学,注重教给学生观察周围一切事物的方法。

?

一、方位观察法

?

这是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对于要观察的事物,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以及从左到右,从外到里地进行观察。例如《雨》这篇习作例文,对下雨过程的观察和描写,用的就是这种方法,雨前,用的是从外到里的观察法;雨中,用的却是从里到外的观察法。由于观察细致得法,整个下雨的过程交待得清清楚楚,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二、主次观察法

?

这是分清主要的或主体的事物,以及次要的或陪衬的事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是从主到次、从大到小进行有次序的观察。例如《绿色的办公室》这篇看图学文,就应先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人”字形草棚,什么是“高高的草垛”,这些是图中较大的主要的物体,然后引导学生找出“一截树桩”“一口用旧了的锅”“一把黑铁水壶”等小形物体。从中更需告诉学生凡是主要的应写得详细一点,凡是次要的可以一笔带过。

?

三、时序观察法

?

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按时间先后次序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例如习作例文《第一场雪》的作者,就按时间先后有意识地观察了昨天早晨、中午、傍晚和今天清早的不同情景,着重写了雪霁天晴、“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的壮丽风光。

?

四、远近观察法

?

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是先近后远,也可以由远及近地进行观察。例如课文《长城》的作者,就是先从远处观察,写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再从近处观察,具体描写长城的高大、宽厚、到用建筑材料及城台等建筑物。远景显示了长城的雄伟壮观,近景突出了长城的高大坚实,给读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

?

五、分层观察法

?

这是一种层层深入的方法,常见的是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地进行分析观察。例如课文《林海》的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先注目于“海”的主体――落叶松;再移视于“海”的边缘;再深察“海”中,观察树与树之间的各种小花和小红豆……这样,既从整体上突出了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美丽景象,又分层展示了大兴安岭“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的各种色彩”,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六、周期观察法

?

这是一种常用于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的观察方法。对于常见的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的生长,应指导学生进行周期性的观察。就一种植物来看,从它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过程,进行一系列的观察。例如对《我爱家乡的杨梅》一文的教学,就可结合课文,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花、一种菜、一种粮食作物,坚持进行一个生长过程的系统观察。这样,对于写一种植物不仅有情可写,而且能写得具体生动。

?

七、动态观察法

?

这是专用于动态事物的方法,即观察时,不仅要注意它的形状、大小、位置,而且要注意它的变化与活动。例如课文《蟋蟀的住宅》的作者,就把观察和描写的重点放在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上。写它“用前足扒土”,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用“后腿上的两排锯将泥土推到后面洞口,倾斜地铺开”。作者还观察和描写了蟋蟀疲倦时休息的可爱状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八、多方观察法

?

也叫多角度的观察法。就是对要描写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最后得出较完美的印象或较深刻的体会。例如古诗《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的就是这种观察法。再如古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是运用了多方观察法。

?

总之,观察不仅是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之一,而且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在引导学生观察后,不仅从一开始就要把观察、说话和写作结合起来,而且要使学生知道在练写一篇文章时,可以运用两三种观察方法。特别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以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并有意识地带领他们进入自己的天地,启发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天地里寻找写作材料。

小学作文教学反思的随笔 第五篇

一提到作文,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却只能在低谷中、徘徊。老师讲授习作知识时可以侃侃而谈,却不能领着学生操作,为学生示范;家长辅导习作,求助于各式各样的作文汇编,却也只是徒劳无功。真可谓谈“作文”色变,作文难就成了“历史性”问题。当然也有入门的学生,他们却说,得益于课外阅读和自觉练笔。可是,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在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下,有课外阅读和自觉练笔的时间吗?

新课标的颁布,为我们送来了缕缕“春风”,为习作教改注入了活力,为习作教学翻开了新篇章。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相机点拨,灵活引导,激发动机,以情造文,让学生重新体验习作的乐趣。

教学大楼 第六篇

>

登上台阶,来到了二楼大厅.二楼大厅有5盏华丽的大吊灯,3个红红的大灯笼.大厅左边是块碑,右边是橱窗,二楼还有一年级的教室和广播室.校长室等.向右转,从中间的楼梯上去,到了3楼.就是实验班课室.啊!一部大电视\一台电脑\两部空调\一个投影机\还有漂亮的窗帘.这都是实验班的设施.后面还有几个大字------勤奋好学\竞争奋进.好象一直鼓励着同学们积极向上.走过实验班课室,就到其他室去看看吧.电脑室.室.自然室,下来一楼,到植物园上去,就来到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和电教室,这些室都有电脑和投影机.电教室上还有一个多媒体的讲台,最后面有很多名人名语,中间大约有两百多个座位.

从北边的楼梯下来,我来到了有盖操场,老师说,有改操场800平方米,有40多条柱子.这些柱子像一根根象脚似的,难怪可以支撑这么雄伟壮丽的教学大楼.柱子上贴着名人名语.也有好几个小花坛.上体育课时,假如是下雨天,可以在里面活动.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我们将以友异的成绩,为她下一年的生日献上最美好的礼物! 

指导教师:伍宝金

写得较好,而详细又具体,写出教学大楼那种拥有优美环境的气质,而又表达了她对教学大楼的喜爱之情.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毕业论文 第七篇

每个学生由于所处环境和自身能力的不同,写作水平也会有所不同。当学生的文章写得还不够好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将他们文章中的不足之处指出来,并对不足之处进行点评。点评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感受,尽量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教师详细点评之后,可以让学生再将作文重新写一遍,并把教师的点评融入到作文中,以提高学生对这类作文的写作能力。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八篇

 

2-1-9 本文刊《盐城教育报》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最近,笔者对61所村办小学243名学生的1215篇作文,采用问卷与查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重文轻人。只注重字、词、句、篇的训练,很少考虑"人"的因素,对学生作文中的空话、假话,视而不见,不进行教育,致使学生越写越不真实。

二是重形式轻内容。作文教学大多从形式入手,平日既不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又不向学生提出积累材料的要求,不帮助学生解决作文的内容问题,学生作文无话可写、无情可抒。

三是重教轻学。"师授作文"的模式,在农村小学根深蒂固。基本上按"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奉命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程序进行,教师包揽,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重课内轻课外。大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还是封闭型的。一学期下来,除课内作文以外,很少让学生到课外生活中观察、练笔。毕业班老师则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封闭式的大写作量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源泉枯涸。

改革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对策

1、端正教学思想,是改革作文教学的前提。要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首先在于端正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为当地建设事业服务,这是农村小学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作文教学要与农村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面向农村,培养学生在适当的语文环境和当地的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的交际能力,处理好作文与育人、内容与形式、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2、从内容入手,是改革作文教学的关键。要改革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关键在于改革作文教学的内容。首先丰富学生的生活,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实地指导观察,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物、人、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社会调查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写作积累素材。其次是另辟渠道让学生在生活中写,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同步训练,课内序列训练与课外生活应用,"双轨运行",内外结合,让学生得法于内,受益于外。第三,加强实用教学,要求学生学会"人人需要"的作文,如书信、、产品说明书、合同、启事、计划、报告以及各种条据、证明等等。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农村、经济、文化、社交活动的需要。

3、突破传统模式,是改革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在农村,作文教学历来是学生围着教师框框转,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这个局面必须改变,把学生从教师授题、授意、授材、授改的束搏下解放出来,做到教师定范围,学生自我命题、定中心、选材料、写作和自改互评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小学数学《改写和省略》教学反思 第九篇

改写和省略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老教材比较注重期间的区别,但是新教材好象区分不够严格,导致学生课后错误较高。因此我和学生通过实际解题目,一起来研究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得出:

1、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省略改变了数的大小。

2、改写使用直等号,省略使用约等号。此外,不同的题型也有不同的表述:

改写的表述有“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省略的表述有“省略万位、亿位后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应根据不同要求,写出正确结果。

对于“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不是整亿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这种题目,则是两种提型都有,要注意辨别。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随笔600字左右 第十篇

听多了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声音,因此我也想着尽可能的给学生少布置作业。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就只有一道题,并且还不用抄题,只需要他们把计算过程和答案写上就可以了。原本以为这样做应当没问题,学生们负担轻了,做起功课来自然要认真一些。然而收上来的作业本却出乎我的意料,字写得歪歪扭扭姑且可以理解,计算过程很简单也说的过去,但最基本的做题格式也都很少有人写对。学生们或许以为我不让他们抄题也就不用写答案和单位了,只把一个算式摆在那里,而且还有很多是算错的。尽管在让他们做之前我已经给了足够的提示,但二年级学生毕竟还只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再怎么想象,也终究代表不了他们的现状。依我看,我所布置的三次作业虽然不用花费多少功夫就能做完,但基本没有用处,因为本课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内容我都没有达成,这几次的作业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对于此,我做了如下思考:

首先,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自然要严格控制,但并不是不要“负担”,而只要不是“负担过重”,适当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也有利于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适应数学习题的常规模式,比如应用题要写答案、要带上单位等等。新教师往往会因噎废食,听惯了一种声音,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是全盘避免这种情况,要不就是有深深的陷入到应试教育的弊端中去。在学生课业负担多少的问题上,新教师常常犯错并不鲜见。

其次,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是否应当根据习题做的好坏分出一个等级来呢?我是指对作业做的好的同学得上一个“优秀”或者“A”;对做的不好的同学打上一个大大的“x”?小学生自然喜欢多被老师鼓励和表扬,得到“优秀”的学生也自然很高兴,但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应当是让作业做的不好的学生也能得到表扬和鼓励,因为在表扬和鼓励之后他们的进步会更明显。所以,作业后面时不时写几句鼓励的话,画上一个笑脸的符号,不失为一种有效地鼓励措施。

最后,我想说的是,即便是布置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也很有学问,这也是一名新教师该用心思考的。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又最大限度的考察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这便是优质作业所能达到的效果。而目前我的做法是,并不会对学生的作业做过多的思考,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布置作业,这样的结果便是学生只是机械性的在做题,并没有达到预定的练习效果。

再简单的不过的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想要上好课并使学生学会却并非易事。新教师所能做的有很多,但学会反思会是第一位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随笔600字左右附加篇

皇城小学 史娜娜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聪明,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但也有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作业脏乱,思考速度慢、书写速度慢、对新知的理解也比较慢。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学期的教学情况,现将本人对这学期教学工作和一些收获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认真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自己的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搜集资料,对各种练习题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好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地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不但进行学习知识的辅导,更注重了进行学习思想的辅导,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思想教育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会知识的乐趣。从而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五、及时复习。

(1)平时教学中,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2)本学期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期末考试前的复习方法。以前的期末复习,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都是把全册知识一遍又一遍的复习。这样,学生对于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就没有兴趣再听,而对于还没有掌握好的知识一部分学生还是很模糊。这样的复习实效性很差,教师根本不能掌握学生对哪些知识掌握好了,对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因此,学生每次的考试成绩都很不理想。通过这次的期末复习,我探索出了一种很有实效的复习方法,那就是:先对一学期所学知识抓住重点进行全面的整理复习,当学生把本册书的重点知识又掌握了一遍后,接下来就开始进行综合知识的测试,每次测试完后我都认真进行批改。批改完后,每份试卷,每道题的每小题都进行详细的,并将错误人数、错题原因及学生姓名详细的记录下来。这样,我不但掌握了学生那些知识还没有掌握牢固,而且知道了那些学生哪方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好,我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复习和个别辅导,并且在留当天的家庭作业时,就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多,问题最大的内容布置家庭作业,第二天再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讲评。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就掌握的较全面和牢固了。

六、勤与家长沟通,实现共同教育。

与家长常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家长共同携手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更能加深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有辛苦就有收获,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争取让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 第十一篇

摘 要:我们应该对作文的修改阶段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从小学生写作的特点出发,使之成为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文章修改 写作特点 记忆能力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朝诗人贾岛当初为了选择“推、敲”两字,于驴背上口吟手比,行入韩兆伊(韩愈)的车马队伍中竟未察觉,“推敲”遂也成了反复斟酌,精心修改的代名词;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每次文章写成后,总要贴在墙壁上,进出都要认真看看,随时改定,有时一篇文章改到一字不留;美国作家海明威写《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30多遍。古往今来,许多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佳话不胜枚举。正如清代学者唐彪所说:“文章草创以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一贯处,须融之使贯;声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叶圣陶先生也说:“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可见,修改在写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人们都认为修改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却都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最后的加工润色阶段,很少有人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它的作用。

文章是运思转化为语言文字的物化反映。语言文字反映思维虽然具有直接性,但往往具有滞后性。思维和语言这种不能同步生成的滞后转换现象,常使一些人在写作中有言不达意,意到而笔不到的困惑,使写出来的同想要写的并不完全一致,可能出现思维的丢失、思维的衍生和思维的偏移等情况。修改,可以检查实际所写出的同想要所写出的是否相符,以便把丢失的补上,把衍生的删除,把偏移的矫正,以达到言能达意,文思一致。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自主地进行的,所以它所起到的远远不止是使一篇文章更趋于完整、深刻的作用。

虽然修改的作用不可小觑,但仍然有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修改显然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当前小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学生作完交给老师,老师批后还给学生,这一次作文教学就完成了任务,很少见到让学生反复修改的。事实上,修改作为一个运思的再创造过程,是值得我们对它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的。修改,并不是说在写完一篇文章后,对原来的文章作一些添、删、调、换就算完成了。它应该达到一定的目标,那就是最后修改完毕的文章已经相对完善,至少是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显而易见,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次、两次的修改能完成的,修改必须反复进行。从小学生作文的特点出发,这种反复修改可以作为提高他们作文能力的主要手段。

一、反复修改对小学生的独特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们对写作过程作了许多研究,从他们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写作的认知加工不同于成熟写作者。

儿童在将观念转化为文章的过程中失去一些内容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知道,要表达一个观念,写作者必须在四种水平上进行思考:文章结构、段落结构、句法结构和文字书写。在作文中,所有的任务必须一次完成。而初学写作的儿童对写作所涉及的大部分认知技能都是陌生的,无论是高水平的观念处理,还是低水平的文字书写,都需要投入较多的操作能量去练习和掌握。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很难同时较好地完成几项任务。因此,儿童在写作过程中,因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势必会失去一些原本在高水平的观念中预先要表达的东西。

儿童写作中另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写作内容的不当。一般意义上的写作,不仅仅是一个创造相关联的句子的过程,而是创造出有内部联系的结构,在这个有机的整体里,表达出一定的观念。而儿童写作,通常是一次写一句话,没有一个整体构思。儿童的写作过程是知识陈述(knowledge telling)的过程。通常,他们使用的程序是“提取--写作”这样一个线形程序。在写作的过程中,儿童借助于主题或有关事实种类的线索在记忆中搜索,提取相关的内容。他们从记忆中寻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然后使用讲述知识的加工方法,把出现在脑海里的内容写下来。与此相反,熟练的写作者使用知识转换的加工方法(knowledge transforming),即把目标体现在计划过程中,只把与目标和主题相关的内容写下来。Scardamalia和Bereiter认为这两个生成过程的区别主要是知识陈述的内容生成和文章生成的整合,而熟练写作者在计划阶段就提取潜在的内容,并评价其适当性,在把这些内容转换成文字之前就进行了有效的重新组织;采用知识陈述方法的儿童则把提取出来的内容直接写成文章,很少考虑这些内容是否恰当。

可见,小学生作文水平低的最关键之处并不是他们知识量太少,而是因为他们信息加工能力的不足导致在知识提取过程中未能将已有的知识转化成作文需要的知识。我们知道,作文是学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表达出来的过程。小学生年纪虽小,但是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外界环境就已经不断地影响着他们。他们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已经作为知识,经验和思想存储到他们的记忆中。他们欠缺的只是在作文过程中从自己记忆中有效地提取这些记忆的能力。可见,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就是提高这种提取记忆的能力。通过反复修改来发展这种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修改和作文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所要完成的任务量的不同。修改所要完成的任务量远远小于一开始作文时的任务量。这样,儿童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提取过程。这个提取过程是一个回忆,,筛选的过程。这个回忆的过程,也就是脑子里再现的表象和已经写进文章的那些表象进行对照、比较的过程。记忆的心理规律说明,这种回忆不是对旧有知识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回忆的时候,他要动员个体全部的有关经验积极参与,这种回忆实际上是一种暂时神经联系的重建活动,富有一定的创造性。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回忆的范围可能比在作文前的回忆更广泛。而接下来的呢,由于已经对他们所要表达的观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他们能够更好的对这些回忆进行抽象、概括,然后将有用的知识区分出来,这样也就完成了筛选。对这个提取过程的反复练习,无疑是可以提高他们的有效提取记忆的能力的。

下面结合修改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学生的修改主要是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脉络、文章语言文字的修改。小学生的思想认识处于幼稚阶段,对于一些现象往往缺乏清醒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或者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但要么肤浅,要么偏颇。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现象的思考不够。在修改的时候,学生在对现象原有理解的基础上,调动记忆中与之相关的更多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修正和澄清原先的不足。由于学生掌握了更多关于这个现象的信息,对它的认识也就相应地更具体,更深刻。这样,在这个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可以判断已经写好的文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楚、段落是否分明。有了判断,就可以针对性地作出修改了。最后,对文章语言文字的修改的效果应该是最明显的。小学生虽然年纪尚小,但是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生活在语言环境中。他们还在咿呀学语时,听的内容已相当丰富了。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儿童学习到的语言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些语言都储存在他们的记忆中,但是儿童使用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这是儿童语言学习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输入量远远大于输出量。这就更需要儿童从自己的记忆中提取更多的内容。修改时,儿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怎样将自己提取到一些词用到文章中,怎样将文章中一些不恰当的词用自己记忆中另一些更合适些的词代替。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不管修改得多还是少,学生至少都积极地从记忆中提取内容,每一次提取的练习,都对下一次的提取起了推动作用。如此螺旋式前进,它的有效提取记忆的能力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修改过程对小学生增强自信心是非常有利的。修改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这个活动的主体,他们可以亲自体验自己的进步,由此喜悦于自己的进步,不断地给自己鼓励。我们说到这个修改是要达到一定的目标的,那就是修改完毕的文章是已经相对完善的。那么那些最终修改完毕的文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好文章。这可以让孩子知道,每个孩子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就为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二、反复修改的具体操作

(1)激发动机。

根据调查,对于反复修改作文,小学生的心理上有各种各样的障碍:有的想改,但“不知道怎么修改”;有的缺乏耐心,虎头蛇尾,“改改就不想改了”。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抱着轻率的态度,不想修改,或者“奉命修改”,“老师叫改,不得不改”。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积极的修改动机。所以,激发动机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教师必须对此有充分的重视,否则以后的训练都无法顺利地进行。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实例(古今中外名人的,本班同学的),进行目的、意义教育;可以通过有趣的实例激发修改兴趣;可以通过正确评价学生自改的结果激发学生自改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比赛游戏激发学生自我求成的愿望等。

(2)运用注意分配规律。

注意分配是注意品质之一。一篇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综合体。修改一篇文章,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要求是多方面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还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所以,在修改文章时,常常顾此失彼,丢东忘西。为了避免这些缺点,让学生逐步掌握修改的要求,我们可以运用注意分配的规律,指导学生的修改实践。

①一个阶段,突出一个修改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组织练习、讲评。等这一要求基本能熟练掌握了,再转入另一个重点。

②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修改文章的总要求分解为几条,这样,学生在修改文章时可以带着问题,带着目的,一条一条地对照、检查、修改。学生带着问题修改,目标明确,注意集中,容易得到效果。

(3)遵循认识规律。

我们说过作文的修改强调的是反复的修改,这种反复的修改并不是说就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的。两次修改之间必须间隔一定的时间。学生更容易将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事,学到的新语言与自己一直在修改的文章联系起来。学生可能就会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与文章有关的事物,这可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这样,观察力,思维力都可能无形中得到提高。而同时,这段时间内新学到的东西就可能被运用到修改当中,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和语言。

(4)运用迁移规律。

我们平时的语文课,作文课,与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可以充分地发挥学习迁移(正迁移)的作用,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将会有很大帮助。请看:

讲读课上,经常进行的概括中心,内容,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直到用词造句等一系列的基本训练;朗读,默读能力的训练。

作文指导课上,经常进行的怎样审题,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等等的指导。

作文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范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

……

这些都为学生的修改创造了条件。在这些课后进行修改训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诸如“一阅一改”法、朗诵法、学生互改法、教师范改法。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借鉴别人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反复修改的作用,使之在学生的作文教学中独放异彩。

参考文献:

①孙素英 、肖丽萍 :《认知心理学视域中的写作过程》 《师范大学学报》 20xx年第1期(总第169期)

②张文风:《多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6月第15卷第2期

③苏立康主编《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 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

④袁浩、戴汝潜:《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 山东教育出版社

⑤《写作指导》《语文学习》编辑部,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⑥叶澜主编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管见 第十二篇

论文关键词:作文  教学  小学  引导学生  课外阅读  观察方法  社会生活  语文教师  感悟  材料

小学作文是小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提起作文小学生就感到头痛,而教师也感到难教。面对这些问题,我根据教学实践,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想克服学生对作文怕写、厌写的畏难情绪,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就必须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写作心理环境。如写雪的作文,就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裁进行创作。如《夸夸我们组》、《我的好伙伴》等的写作,又可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创作。除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趣味因子,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一方面,在平时我有目的地收集课本上有关作家、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成就的故事、特写和日记,向学生介绍并让学生联系作家、诗人的成才道路,学习名人精神,激发写作热情。如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我就适时穿插了诗人数次锤炼“绿”字的故事。另一方面,依据教材中给出的环境、情节、人物,有时配上乐曲,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故事续尾、诗歌改写、变换角色等富有个性新意的作文创作。wWW.meiword.COm如读了《凡卡》后写《凡卡的梦》,读了《小音乐家杨科》写《小音乐家杨科来到我们中间》,教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写写乌鸦的肉被狐狸骗走后会怎么样。 

二、抒话 

作文应让学生情实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写出来。我给它们归纳成“三亲”。如:教学《课间十分钟》一文时,刚给学生完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特点,就下课了。等上课铃响时,我马上让学生观察“从上课铃响到开始上课”这短暂的1分钟时间里场景中的人和事并写出来。结果出乎我的预料,大多数学生写得形象生动。有一名学生是这样写的、课间光想着玩了,上课铃一响,哎呀!还得上厕所呀,怎么办?还得去呀!别无选择,只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厕所冲去,一不小心从台阶上摔了下来,差点来了个空中翻,幸免受伤,躲过这一关,又急急忙忙冲向厕所。刚跑到厕所门口又与从里出来的同学撞上了,也顾不得说声对不起。等上完厕所,来不及系裤带,只好边跑边系。当喘着粗气跑到教室门口时还是晚了。同学们看到我这狼狈的样子,不禁大笑。短短的二十分钟后,一篇篇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感情真挚的文章跃然纸上,接着我请学生们当堂朗读交流讲评。学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上了一节愉快的作文课,没有谁觉得这篇作文很难写,相反还显得兴犹未尽,待下课了还拿着自己的习作四处交流。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水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样便消除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并不难,只要把亲身经历的变成文字就可以了。 

三、巧引妙渗 

《语文教学大纲》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觉动脑、动手能力差,还不知道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这就需要教师引导、渗透,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结合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反馈的情况,及时地适当地渗透一些新知识。比如:我在二年级教学以树的名称归类识字这一课时,渗透了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知识。学完课中的字词,我提出下列问题:“咱们这儿都有哪些树?”“哪些树最常见?”“那些常见的树各是什么样?”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怎样?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去想、去问、去听,然后回到课堂上再说。没想到,学生们说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比如:“杨树长着许多只大眼睛,每天都在看着我们呢?”“杨花像一条条毛毛虫,一撮一撮地挂在树上。”“杨叶像五指并拢的手掌,片片向上。”……就这样,学生一一回答了上列问题。我听后非常高兴,又兴奋地引导他们把这些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刚才咱们说的话是介绍什么的?”学生齐声回答:“是介绍有关树的知识。”抓住机会,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已经会作文章了。刚才你们说的话就是一篇介绍树的知识的好文章。回答前两个问题的话是一个自然段,回答后两个问题中每种树的样子、生长特点的话分别是一个自然段,把这些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这就是说,把几个意思相关的句子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段话;把几个意思相关的段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你们写作文时可不要忘记呀。”学生们个个点头。 

四、注重观察 

在学生身边,处处都有素材,只是学生不会捕捉素材,这就需要教师交给学生捕捉素材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观察和积累。例如在初春的季节,窗外又刮起了沙尘,课堂上学生被风声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向窗外张望,还不时地指指点点。看到学生已无心听课了,我心想: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时机呀。我手一挥,走,都到窗口来看大风。学生们纷纷走到窗口,兴奋地议论着。我说:“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看到了树在摇摆,地上的树叶和杂物被卷到空中,顺风骑车的人们非常轻松,逆风骑车的人非常吃力……我听到了风的声音像尖锐的口哨声,又像野兽在大叫,听到了把门刮得乱响……”我说你们有没有在大风中经历过的故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讲起了自己的经历。有的说:有一次大风把红领巾吹飞了,他使劲地追,差一点就掉进了沟里。真是惊险呀;有一次在外面玩沙子刮进了眼里,我奶奶,妈妈特着急,给我又是吹又是洗,我觉得他们真是爱我……然后我招呼大家坐回座位,在黑板上写下了:“风真大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几个字,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一说,学生们很踊跃,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都举起了手。马上就要放学了,我说在回家的路上你们去亲身感受一下大风,观察路上发生的一切,写一篇日记,学生们非常高兴。 

总之,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更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充实,提高文化水平,善于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探索出适合在特定群体中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从而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

本文地址:www.wordls.cn/zuowen/311196.html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上一篇作文:创新小学作文十二篇

下一篇作文:浅谈小学作文十二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教学小学作文十二篇》为优秀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教学小学作文十二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