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网小学生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浅析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设计 以台州为例_其他相关论文

时间:2023-08-31 14:25:36 | 作者:未知

浅析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设计 以台州为例_其他相关论文

【经济论文】导语,眼前所阅读的这篇共有46281文字,由汤荣全认真改正,发表于美文档(meiword.com)。【出处】宋·欧阳修《投时相书》:“某不佞,疲软不能强筋骨,与工人、田夫坐市区,服畎亩,为力役之劳。”浅析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设计 以台州为例_其他相关论文假若你对此篇文章想说点什么,也可以上传分享给大家!

第一篇 浅析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设计 以台州为例_其他相关论文

论文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创新 

论文摘要:台州自1994年撤地建市以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业用地的扩张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化进展,使得大量的农用地非农化,伴随这一过程产生了失地农民群体。由于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既丧失了拥有土地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利,同时又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失地农民面临着极大的社会风险。通过被征地农民失地养老保险机制的发展模式研究,探寻运作过程中各职能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的差异和效果,探索成功案例的体制性因素,总结和探索推广的途径。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业区、开发园区建设征地拆迁及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加大(虽然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但可以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将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在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平均分配的基础上,作为1种生产资料,能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食品,同时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也能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由于土地承载着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一旦土地被征用,不仅意味着农民失去生活来源,而且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其收人主要来源的职业。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决定了就业安置途径艰难,同时大多数农民对现金消费的短期化行为导致货币补偿根本无法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因此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1、国内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各地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各有特色,总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www.meiword.Com 

1.1嘉兴模式:土地换保障 

土地换保障是指在规划区范围内的农户,将自己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一次性流转给委托的土地置换机构,由土地置换机构为失地农民符合条件的现有家庭成员统一办理各项社会保障,土地置换机构将根据土地管理部门规定的失地农民的安置费、土地补偿费、水利设施费、撤组转户费等费用全部或一部分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1. 2南海模式:土地换股权 

1992年,广东省南海市(现为佛山市南海区)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把农民承包的土地折成股份分摊给农民,实现农民土地权利由自然形态向资本形态的过渡。 

1. 3芜湖模式:农村建设用地入市 

该种模式中乡镇既是土地流转的组织者,又作为中介人具体参与到流转之中,农民按年分红,分享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 

1. 4咸嘉模式:留地安置,综合开发 

湖南省长沙市咸嘉湖模式的具体做法,概括起来就是“三集中、三统一”。①集中管理全村土地,统一进行拆迁补偿;②集中安置农民住宅,统一进行综合开发;③集中使用土地补偿安置费,统一安排农民生产生活。小区管委会对征用地块的土地补偿费和劳动力安置费进行集体统筹管理和使用。 

2、台州市失地农民现状 

20xx一20xx年的6a间,浙江省台州市市区共征用土地6 425 hm2,其中征用的耕地面积为6 428. 4 hm2,占征地总面积的71. 14%,年均征用土地1070.8 hm2,失地农民人数达9. 78万人次。国家实行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但台州市从经发展角度考虑,对市区用地指标进行政策倾斜,加之市区加大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台州市区用地指标稳中有升,被征用土地、失地农民人数呈逐年增加之势,而人均耕地逐年减少,20xx年耕地面积仅0. 026 7 hm2/人(表1),失地农民养老社会保障压力日益增大。 

2. 1失地农民基本状况 

为了准确台州市区失地农民的现状及其影响,作者在3个不同乡镇的10个村社随机抽取30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为确保调查质量和真实了解农户在土地征用方面的情况,对样本户全部采用入户调查的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准确全面反映失地农户的实际情况。 

在调查的样本户中,共计1 088人,其中,女性548人,占总数的50.8 %;男性540人,占总数的49.2 %。按被调查农民的学历划分,被调查农民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544人,占50%;初中学历324人,占30. 15 %;高中学历133人,占12. 22%;职高学历4人,占0. 37%;中专学历32人,占2. 94 %;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47人,占4.犯%。家庭人口以3 }5人为主,占80. 73 % , 2人及以下家庭占13. 95%;家庭人口5人以上仅占5. 32%。调查对象中有职业技能的人数不多,而且多是驾驶、泥(木)工活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专业工种。 

统计调查资料显示,接受调查的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占到被访问者的50%。该结果明显受访问过程中被调查对象选择的影响。因为台州市农民在外从商较多,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已外出,采访对象多为老人和妇女,这部分人的受教育程度往往较低。也就是说,样本中所示的受教育程度低并不表明此地区的整体教育程度低。因此,尽管当前总体上农户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但该次调查受样本户选择方面的影响,农户整体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放大。由于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乏从事第二、三产业所需的技能,因此很多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表2)。 

2. 2失地农民就业情况 

在所调查的300户农户中,共有劳动力664人,其中无业或失业人员12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9%,他们都是在征地后找不到工作或是没有找工作的人。其余自己就业的539个劳动力中,自己联系找到工作的为2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1%;通过亲友或其他关系找到工作的为17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6 %;安置就业只有86人,占被调查劳动力人数的13%;而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或者通过电视、报纸的招聘找到工作所占比例非常小,分别为3%和2%。     调查农户劳动力就业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失地农民无业和失业情况较为严重。②自谋职业依然是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③农民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主要是亲朋好友或熟人介绍,职业中介机构和宣传传媒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④受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制约,招工安置对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作用和意义日趋降低。⑤台州市区土地征用后失地农民的就业面临着供需脱节的突出矛盾,其未来前景不容乐观。⑥从就业流向看,第一产业就业的失地农民数量大量减少。在征地后仍然有工作或者找到新工作的农民绝大多数完全脱离土地,离开第一产业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许多农户有偿把未征用的土地交由集体组织统一出租给经营,只有不足20%的失地农民仍然在第一产业就业。⑦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失地农民人数增加比较明显,总量超过80 %,而且仍然表现为不断增加的趋势。这部分农民就业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他们或者做点小生意,或者从事进人门槛较低的建筑和服务等行业。在二、三产业中,房屋租赁是台州市区失地农民收人的1个重要来源。台州市区位于台州中心城区,作为沿海地区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快速,再加上台州市区本身经济发达,吸引了大批外来打工者,形成了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这些流动人口需要有落脚之地,所以房屋租赁有长期有效的市场。所以,对于台州市区的失地农民而言,适应上述市场需要,出租房屋已经成为他们稳定收人的主要来源。 

3、台州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 

根据浙江省对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台州市区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创新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长效机制。 

3. 1创新失地农民养老参保新模式,实行“即征即保” 

对被征地村的农民一律实行“即征即保”。目前失地农民社保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造成大部分失地农民,尤其是经济较落后乡镇失地农民只顾眼前利益,不自愿办理社保。但从长远角度而言,不建立长效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三农”问题难以解决,今后必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稳定问题。同时,要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建立和落实保障工作的具体流转程序。劳动保障、国土资源和财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密切配合,促进“即征即保”工作顺利展开。“即征即保”工作不到位,社会保障部门可不予出具相关证明,国土资源部门也不得办理被征地村的土地征用手续。 

3. 2创新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筹集机制,稳固资金渠道 

3. 2. 1支出部分计入土地出让底价,建立财政社保专户在“即征即保”过程中,出资部分要及时进人被征地农民社保基金,确保到位。对目前尚未到位的承担资金,已经超过了规定的应到期限,督促各级抓紧在短时间内实现到位。但从台州市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原有操作模式中,出资部分往往规定从年度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而各地基本没有提取这笔资金,挪作他用。因此,创新失地农民社会养老资金筹集机制,将支出部分计人土地出让底价,土地拍卖成交后,由国土资源部门代收代缴,直接划人财政社保专户,专款滚存使用,这样就能保证失地农民社会养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纳人征地成本的社保资金标准按一次性补缴金额进行测算。 

3.2.2征地补偿全面实行区片综合价,落实被征地农民权益维护责任针对当前工业用地招拍挂后地价大幅上升的新情况,按照群众生活水平不降低的要求,提高征地区片综合价,并扩大征地区片综合价覆盖范围。适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土地出让收人的使用必须首先确保足额支付征地和拆迁补偿费、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支出、保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补贴支出。按照有关规定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纳人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以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利益,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提高保障水平。土地补偿费视各村集体经济实力情况,原则上留在村集体,用于支付村集体缴纳部分;土地安置补偿费除用于支付社保资金个人缴纳部分有结余的,再发放到被征地农民手里。 

3. 3创新失地农民养老参保新机制,实现公平公正 

改变交费方式,采用一次性缴足保障资金做法,坚持当地、村(组)集体、农民个人共同出资的筹资制度。根据办公厅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当地承担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30%,列人土地出让价格内;村组集体和农民个人承担70 %,分别从土地补偿费和征地安置补助费中安排,尚不足以支付的,由当地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解决。选择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原参保人员,尚未缴足村选定年限资金的,村集体和个人应补交缴足,一次性有困难的可在规定期限内分期缴纳。 

3. 4创新失地农民保障水平,确保制度可持续运行 

确定合理的保障水平是完善现行制度的关键问题。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相适应,保障待遇标准过高,财政难以承受;过低又难以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必须做到合理、适度保障。与其相应的保障资金缴纳标准,也要根据支付标准和财力、村集体、被征地农民的承受力,科学测算,尽量使资金不留制度性缺口。

第二篇 浅析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济支持能力研究_其他相关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费负担;补贴;可行性

论文摘要:老农保的失败让人们对新农保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存有几分担忧,他们担心农民的经济承受力,更怕财政不堪重负。为坚定领导层试点、推广新农保的信心和决心,加快新农保发展步伐,本文在测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负担的基础上,对农民个人和两方面的经济支持能力进行,认为只要制度设计合理,农民个人和是有能力承担这部分支出的。

20xx年6月24日,常务会议决定,20xx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自此,我国亿万农民翘首以盼的社会养老保险大船,在沉寂了数年以后,又开始了崭新的启航。新农保最大的“新”,主要体现在“补贴”,正是这一点,给新农保注人了强大生命力。然而,老农保的失败让人们对新农保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存有几分担忧。他们担心农民的经济承受力,更怕财政不堪重负,从而使新农保无法推广和持续。为坚定领导层试点、推广新农保的信心和决心,加快新农保发展步伐,有必要对我国建立新农保的经济支持能力进行论证。考虑到当前集体经济补助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还不具备可能性,本文仅从农民个人投保能力和国家财政支撑力两个方面对我国建立新农保的经济支持能力进行论证。

一、我国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费负担

虽然6月24日常务会议只是明确了新农保的基本原则,并没有具体的新农保指导意见,但我们可以在新农保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当前各地试点的模式,勾勒出新农保的基本框架,测算出我国建立新农保的保费负担。WWw.meiword.Com要新农保的保费负担,首先,必须合理确定养老金给付水平,在此基础上,根据保险精算原理推算出新农保的保费负担。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水平为58.5%的工资替代率,并考虑到我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我们可以把新农保的给付水平设定为当地农民上一年度人均纯收人的50%。其次,要确定新农保的保费负担,还涉及到农保基金的预定收益率、给付养老金的年龄和年限等因素的选择。根据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并考虑到保险基金投资增值情况,分别选用4%(保守数字)和6%(积极数字,从长期存款利率和今后农保基金市场化投资的前景看完全有可能实现)两种利率作为厘定农保费率的预定收益率。根据6月24日常务会议的决议,新农保给付养老金的年龄设定为60岁,给付养老金的年限以10年计。

设年缴纳保费x元,缴费年限为n年,预定收益率为r,养老金年给付额为y元,且养老金的支付以10年计。由于还没有具体的新农保指导意见,我们这里就以完全积累模式为基础,按复利计息,则保费负担公式如下:

以上述公式为基础,除前面已选定的预定收益率、退休给付年龄外,再根据20xx年西部、中部、东部、东北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人的50%,分别确定养老金年给付额西部1514元、中部1922元、东部2928元、东北2174元和全国平均2070元;选择16, 35 ,45、和ss岁四个层次的投保年龄(养老保险一般要求有不少于15年的积累期,46-59岁的农民要参保,也必须参照45岁补齐保费,我们这里把保费分摊到各年中,能更好地保费负担),这样就可以计算出新农保制度下各起始投保年龄段保费负担(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1)所设定的收益率不同,保费负担就不同。收益率越低,保费负担越重;收益率越高,保费负担越轻。而且投保期限越长,这种差别越大。因此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养老金的收益率,以减轻农民和国家负担。(2)投保期限不同,投保负担就不同。投保年龄越大,则保费负担越重;投保年龄越小,则保费负担越轻。45岁以上缴费负担上升较快,而在45岁以前的缴费负担增加缓慢。在35岁以前开始投保,基本不会增加多少负担。因此,我们应借新农保补贴的,加大工作力度,争取让广大农民早投保。(3)从夏缴保费需要量看,负担并不太重,尤其是35岁以前夏缴负担较轻,在有国家财政补贴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应鼓励有条件的参保人夏缴,甚至可以鼓励他们在自己参保的前提下为其未成年子女夏缴。从这几年商业养老保险的良好发展态势看,拥有夏缴实力和意愿的人还是很多的。

二、新农保制度下农民个人投保能力

农民个人投保能力,取决于农民的纯收人扣除当年生活消费支出后的余额与其承担的年度保费的对比关系。只有当农民的纯收人扣除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之后的剩余大于等于其承担的年度保费负担时,农民才有能力投保。这一条件用公式可表示为:农民承担的年度保费鉴(投保农民当年的纯收入—当年农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该不等式通常被称之为农民参加农保的条件式。然而,一个家庭中16岁以下、59岁以上的非劳动力并不投保,他们可支配余额可以转给家庭中劳动力投保。因此,上述农民参保条件式应修正为:农民承担的年度保费感(投保农民当年的纯收人一当年农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x劳动力负担系数。

20xx年我国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人分别为3028元、3844元、5855元和4348元,全国平均为4140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2527元、2938元、4281元和3180元,全国平均3224元。则农民人均可支配余额分别为501元、906元、1574元和1168元,全国平均916元。按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东北和全国农村劳动力负担系数分别以1.47 ,1.39,1.40,1.34和1.42计算,投保农民人均实际可支付保费的最高限额西部736元、中部1259元、东部2204元、东北1565元,全国平均1301元。考虑到各地试点的实际和我国新农保可能出现的情况,这里我们分别选定补贴为农保缴费总额的20%和40%两个档次,按4%的保守利率来核定农民个人承担的保费负担,农民投保的经济可行性(见表2)。

表2的表明,无论在我国西部、中部、东部还是东北地区,在实行农民人均纯收人50%的替代率的保障水平下,即使在4%的收益率假定条件下,无论是补贴20%还是40% ,16-45岁正常投保年龄段的投保人都已完全具备投保的经济条件。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农保基金的收益率,新农保建设的前途将更加乐观。至于那些投保负担较重的大龄投保人,只要在新农保实施的初期,对大龄投保人增设一定的大龄超额补贴(历史原因,应该的,也是公平的,且若干年后就取消),也基本具备投保经济条件。而且还必须看到的是,第一,随着对农村经济工作的日益重视,多项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民收人将进一步明显增长。第二,随着农村医保的进一步普及、完善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等农村减负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降低农民的支出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险的承受力进一步增强。考虑到这些因素,建立新农保的可行性将更高,今后面临的主要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大推进力度的问题。    三、新农保制度下补贴能力

社会保险制度的理念基础是以个人自立为基点,承认帮助个人抵御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可能遇到的生活风险是社会的义务、的责任,获得帮助是个人的权利。老农保之所以没有补贴,主要是由于当初国家财力所限,这也直接导致了老农保制度的失败。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的国民经济又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国力明显增强,目前由国家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农保,基本上已不存在太大的障碍。

首先,不断增强的国力和高速增长的财政收人,为新农保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后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明显增强。20xx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进人工业化国家的中期阶段。20xx年人均gdp已经突破2000美元,20xx年人均gdp又突破3000美元,超过13个欧盟国家建立农保时的平均经济发展水平。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我国的财政收人高速增长,财政收人1994年才4349亿元,1999年就突破1万亿元,20xx年又突破2万亿元,到20xx年达到了6.13万亿元,短短十几年增长了十多倍。那么我们是否具备推行新农保的财力呢?我们有必要算一算。

如表1所示,投保农民全国算术平均年保费额,在4%收益率假设条件下为563元,在6%收益率假设条件下为433元,补贴分20%和40%两个档次来核定,按16-59岁的农村人口49470万计算,则新农保制度下财政负担如表3。

以上表明:在实行农民人均纯收人50%的替代率的保障水平下,在4%收益率假设条件下,如果补贴20%,则补贴只占20xx年财政收人的0.91 %。即使补贴40%,也只占20xx年财政收人的1.82%。在6%收益率假设条件下,则更加轻松。至于前面提到的,在新农保实施的初期,对大龄投保人增设的“大龄超额补贴”,完全可以从前不久实行的“国有股转持”所得的社保基金中解决。老一辈农民为中国的建设、为国有资产的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理应享有“超额补贴”。

其次,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使国家有能力为新农保提供资金。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我国财政正在向公共财政转型。过去我国财政的支出结构很不合理,存在着支出的越位与缺位问题,而支出中最大的缺位就是社会保障支出的不足,这其中又以农保支出的缺位最为突出。公共财政的建立,从财力的角度看,是一个双赢的战略。一方面,国家财政对于经济建设、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性研究单位以及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将减少支出或不再支出,由此可节省大笔的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对于竞争性领域现有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部分存量,通过采用拍卖和上市减持等手段予以变现,为财政收回大量的投资资金。这样国家就有足够的财力补贴农村社会养老,让公共财政之光普照全体中国。因此,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进一步转型,国家完全有能力为新农保建设提供资金。

再次,在不额外增加财政负担的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调整现行政策目标,把现在“三农”建设中的大量低效财政补贴,逐步转向直接补贴农保。20xx年支持“三农”的资金达到3397亿元,20xx年又增加了520亿元,达到3917亿元。其实在这些财政补贴中,很大一部分是低效运转,政策效果不明显。如十几元一亩的种粮补贴(各地标准不一),是为了提高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其实由于中国人多地少,大部分地区,一家也就3-5亩地,一年户均补贴也就几十元,农户种不种粮不会受这点补贴的影响。再如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投人大量的财力补贴集中建房,但此举并不符合农村实际,让农民集中居住,远离其进行生产的土地,反而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若将上述政策资金的部分改作支持农保的财政补贴,其政策效果就会立竿见影。而且这实际上是对财政用于农村支出项目的重新划分,只不过是同一块蛋糕的不同切法,它不会增加额外负担。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深化税收制度的改革来增加财政收人、筹集农保资金。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漏征、未征的税收很多,如当前热议的所得税、财产税的漏征、未征等问题。这些财税问题的解决,不仅会大幅增加财政收人,而且会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随着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深化,国家将有更充足的财力保证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

各地农保改革试点的成功也为新农保建设的可行性提供了佐证。在此之前,全国各地已有300多个县(市、区、旗)进行了农保改革试点。虽然这些试点成功的县市大多是经济发展比较好、财力较强的县市,但他们大多是在没有财力支持的情况下试点成功的(大家应清楚,分税制改革后,财力占大头)。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但缴费基数定得也比较高。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农民人均纯收人低,生活成本低等原因,缴费基数自然同比降低,再加上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推行新农保也是可行的。

当然,我这里只是对国家财政负担能力进行了总体性,至于各级财政的具体负担能力要根据各地具体状况而定。这需要在新农保的设计中,因地制宜,合理厘定各级财政的分摊份额。

基于以上,笔者认为,当前在中国试点、推广新农保是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是适时的、是可行的。当然,我们应该承认,中国国情十分复杂,东部、中部、西部发展极不平衡,农村情况尤为特殊,客观上给新农保制度的设计和推广造成了困难。各地人保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工作,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的重大意义,响应号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组织实施新农保试点工作,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谱写新的篇章。

第三篇 浅析推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分析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_其他相关论文

论文关键词:枣庄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济条件

论文摘要:运用当前该研究领域内几种经济条件标准具体了山东省枣庄市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进而得出枣庄市已经具备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的结论。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影响社会的公正和安定,进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尽快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己经成为各级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枣庄市地处山东省南部,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人口367. 2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53. 95万人,城镇人口113. 32万人。20xx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33. 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 4%。那么,枣庄市是否具备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条件?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其经济条件进行逐一的具体。

一、枣庄市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

枣庄是否具备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必须对该地区是否达到国际上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最低标准进行全面,才能得出比较全面合理的结论。

(一)枣庄市人均gdp和农业gdp的比重

近年来,枣庄市经济发展连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Www.meiword.coM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633. 35亿元,是2000年的2. 5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5%。经济结构全面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16. 7:49. 5:33. 8调整到20xx年的9. 6:63. 9:26. 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7. 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4. 4个百分点。全市人均gdp为17602元(约合2000余美元),比20xx年增长23. 5%,己远超过斯里兰卡和波兰的368. 9美元和1822美元。近四年来,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gdp所占比重从20xx年的14. 6%下降到20xx年的9. 6%。以低于芬兰和波兰的14. 5%和12%,基本接近日本的8%(见表1)。因此,可以说,枣庄市的经济实力已达到了推行该制度的经济条件。

(二)枣庄市的城市化率及农业劳动力结构

20xx年枣庄市城市化率和农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31%和47%(见表2),单从量的角度上来看,还远未达到国际上的最低标准。但是,研究这两个标准无外乎是想知道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国家财政和农民自身等方面经济负担大小的问题。换句话说,就目前枣庄市财政支付能力和农民自身经济实力等方面,是否能够达到推行该制度的最低标准。

1、枣庄市人均应领取养老金标准匡算

枣庄市每位老年人每年应领取多少养老金才能基本保证他们安享晚年,没有一个现成的标准可供参考,但是可以在20xx年《枣庄市统计年鉴》中找到与它最相近的该年度“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统计资料(见图1),该年度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598元,那么,剔除老年人基本生活之外的消费因素便可得出能够基本反映客观需要的养老金标准。在生活消费支出的各因素中,交通通讯、教育娱乐因素基本可以剔除,医疗保健因素应放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中加以考虑,因而也可以剔除,居住因素中用来购买建筑生产用房材料和直接购买生活用房的人均支出为172元,考虑到迈入老年的这一群体中绝大部分应居有定所,因此,这一项支出也应被剔除掉。此外,设备用品消费因素也应略有降低。综合以上方面的考虑,枣庄市老年人每年领取的养老金若能保持在1650元左右的水平便可以保证他们的晚年基本生活。

   2、枣庄市财政支出能力

20xx年,枣庄市的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境内财政总收入55. 5亿元,比上年增长41. 9%,全年人均财政总收入达到1511. 15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 16亿元,增长36%。同时,财政收入的质量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 5%,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的比重为73. 2%,分别提高0. 4和2. 5个百分点。所以,只要加强财政管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杜绝资金浪费,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就能结约更多的财政资金,为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3、农村居民收入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呈现出了快速的增长势头,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枣庄地区20xx年农村经济人均总收入实现5660元,r匕20xx年增长13. 2%,而且,从20xx年以来,一直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势头(见图2)。一方面,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农村取消了农业税等税费,农民基本没有了负担。农民已经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承担自己一部分保险费,其参保意识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笔者认为,山东省枣庄市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已基本具备,只是需要我们要有发展的、长远的,、全局的战略眼光,早日把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上议事日程,加快这些条件由量变到质变的实际进程。

在该地区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必须以为主导,以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为目的;坚持资金来源应以财政支持和个人缴纳为主,予以法律保障;坚持农村务农与务工、经商分开的原则;坚持全市统一实施,不搞以点带面、逐步发展的原则。

第四篇 简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村社会的影响_其他相关论文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必然使农村社会产生转化,如何使农村社会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关系到和谐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农村社会不能完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只有在有步骤的扶持和保护下,才有可能获得顺利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市场经济:市场化;途径

20xx年党提出“三农问题乃重中之重”.20xx年又提出“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村如何解决半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农村社会在市场化过程中不能走自由化市场经济的道路,必须在的保护、扶持下,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市场化运作。

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是“三农问题”的根源

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认识农村的各种问题,根源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农村社会的传统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发生了解体,而农村社会的解构又特别困难。

许多专家学者对三农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与研究。如:冯云廷着重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性进行了研究:付劲松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研究:蔡跃洲利用协整等计量工具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进行了量化,并由此对照我国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而的一揽子经济计划.了经济计划中各项具体政策措施在促进农村消费方面的作用。这些研究,在一定层面上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WWw.meiword.coM

但我国农村的发展问题.首先是思想上没有明确的目标性,这不仅体现在个别农民身上,而且体现在决策层。

(1)“改革开放使农村社会结构日益呈现碎样化,农村社会结构的解体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必须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社会结构碎样化的成因及表现形式,其对社会的影响,找出一条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途径,重新整合农村社会,建设新农村。”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的半自然经济发生了解体,农民的生活日益融人市场经济的大潮。一方面提高了农村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使农村传统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农民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成员长期共同生活,家庭结构稳定、家庭关系和谐;邻里和睦,互相帮助;有重大活动,全村人群策群力,亲情关系重于物质利益关系;传统农村社会注重的是道德本位.而不是能力本位,在人际交往中,注重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个人的能力水平。而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市场效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物质利益关系。互相之间如果需要帮助,就必须按照市场化的原则,采取货币交换的原则。过去家境贫寒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力气或是一技之长,通过换工等方式,换取别人的帮助,维持基本的生活。如今就必须到市场上去自己的能力,如果年老力衰或所长之技无市场需求,则其生活就会相当艰难。即便是传统社会浓浓的亲情也让位于经济利益的考量,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首先是利益关系,过去和睦的家庭关系因为经济利益的牵扯日益变形以致解体。评价一个人不再主要依据其道德修养,而是依据其能力,尤其是经济活动能力。这样,农村作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与观念最多的阵地,不可避免地与现代的市场经济的经济利益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对立。

因此,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只可能使得农村传统思想文化被涤荡。而自由市场经济的利益至上原则必然不可能为农村开辟一条适应我国现代农村社会发展的新文化之路。这就要求必须有组织地、有步骤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村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

(2)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城市化成为必然,但农民固守的传统观念又不自觉地抵制城市化的进程。传统农村社会是熟人社会,而城市居民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与农民习惯的传统农村社会生活方式迥然不同,这使得农民对现代城市生活有本能的抵触情绪。而且,在城市化过程中,还未富裕起来的农民,也无力承受高昂的房价.因此,他们更愿意生活在农村,远离城市的喧嚣。进城只是为了打工谋生,然后再回到自己安宁的故乡。就目前面临的农村城镇化而言,如果一味地放任市场化运作,走自由市场经济之路,那么城市化对农民而言,就只能是加重其负担、使其生活无序,这样的发展模式自然不可能被农民接受。

(3)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地方基层的稳定与正常发挥其应有的管理功能面临严峻挑战。市场经济使农民对地方的依赖性大大下降。加上农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承包权的长期化,客观上使农民和地方的关系更加疏远。许多进城务工农民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对其个人法定权利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原居住地地方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敢于抗争,这使得一些不能与时俱进地更新观念与作风的地方失去了权威与公信力。目前,农村还没有城市那样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基层对农民的经济影响力更加微弱。加之,基层缺乏合理的财政收入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基层处理各种社会治安福利事业的能力。因此,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城镇化发展.要求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要求坚持对农村发展的主导作用。

二、通过市场经济寻找农村问题的解决思路

市场经济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百年.但中国的三农问题有其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特点.不能完全适用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研究农村社会的发展问题,可以使我们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方针政策。

然而,不论农村市场经济的研究,还是城市市场经济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市场经济调配社会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取得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问题。也有对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但更多的是强调社会福利的作用.这些研究大多没有真正意识到农村社会发展并不完全适用于自由市场经济。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和农村社会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相适应,应该选择适宜的农村发展道路。推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发展历程证明:农村社会走传统半自然经济的发展道路.是不可能建立新农村的,也是不可能促进我国农村社会快速发展的,选择市场经济的道路,是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的正确选择。问题是在运用市场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的过程中.的定位与职能转变,直接关系到农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三、农村社会市场化的途径

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在于走市场经济之路,而农村的市场化之路,需要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农村社会的出路不是简单把农村抛入市场

农村因为其特殊的社会结构.形成了特殊的经营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在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不能简单搞市场化。尤其是我国农村在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保留了大量的自然、半自然经济的成分;以土地为依据形成的家庭观念更多保留了家族的特点;思想行为方式深受儒家的影响,千百年来形成的重义轻利的儒家伦理根深蒂固。因此,市场经济的基础在农村相当薄弱,一些农民在心里抵触市场经济的行为方式。

如果不顾条件一味地土地市场化只会使农村更加混乱。在如今研究农村问题的许多学者眼里,农村的发展只有依赖于市场化,似乎一切问题通过市场渠道来解决,就一定顺畅无阻。作为农村最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尤其需要尽快的市场化,允许自由流转。而且只要土地一流转.就可以为农民带来像城市资本那样的收益,农民就可以依赖土地富裕起来。

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农民是完全依赖市场经济富裕起来的。不论是欧洲农民还是韩国农民都依赖于的保护,没有的保护与补助,韩国农民不可能有相当于城市人口90%的收入水平。美国农民更是依赖于的补贴,“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美国的农村地区面临着许多艰难的抉择。……为了促经济发展,各州和地方所给予的税收减免目前已远远超过美国在其他经济发展项目上的总支出。”这表明:即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欧美,市场也有其有限的一面,尤其在事关与根本利益的农业问题上更是如此。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把农村硬性地拖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不仅不能使农村获得快速的发展,而且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引起农村社会的过度反应.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那种认为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农村的发展就是市场化的过程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二)农村市场化的合理路径

农村市场化不可能简单走市场经济的路子.尤其在市场体制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往往被地方权力劫持,如果没有对地方权力的制约,市场化就会被架空与腐蚀掉

第一,“小农经济已经走到尽头.小农阶级却不能马上消失。”农民的利益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保护.市场经济就不会有健康的环境。如果不能建立一套的班子,农村建设的任何安排都可能难以成功。农村市场化必须在强有力的政策法规的保护下进行,尤其是土地、山林等农村基本生产资料的市场化,离开了健康有绪的组织、扶持,就有可能变成地方恶势力的禁脔和一些利用特权的基层干部的敛财工具。

第二,市场经济建设必须有资本投入,农村市场建设的资本来源必须由引导与扶持才可能解决。中国改革30年的市场建设,资本的规模虽然越来越大,但并不是依赖于经营积累获得的,而是依靠于垄断以及低廉的劳动力贡献。农村市场虽然有劳动力的优势,但是垄断以及违法剥削的成本过高,不能吸引资本。因此,的财政转移以及政策扶持就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第三,农产品的价格保护与国际保护。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一方面依赖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同时也依赖于低廉的农产品价格。随着整体经济的发展,剪刀差已经不再需要,农产品的价格就必须相应提高。这一方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城市工业的转型。

日本在统筹城乡发展时往往在宏观以及政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而微观方面在保护农民权益、反映农民呼声,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日本农协则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农协在保障日本社会基本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消除城乡差距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日本农民视为其利益的代言人。我国应该借鉴日本的经验,尽快成立此类组织,为农村经济活动服务。

总之.市场经济从来就没有在农村获得完全的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总要采取各种措施扶持农村,或者采取价格保护,或者采取财政支持。面对国外农产品竞争则宁愿引起国际纠纷,也要在农产品关税、农产品补贴等方面保护本国农业免受外国冲击、帮助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在我国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简单把农村建设付与市场,就不可能有新农村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农村的发展尤其不能简单市场化。因为农村问题涉及的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也不仅是农业人口的收入与发展,而是涉及到国家的基本安全,国家的根本问题。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以农村的稳定与发展为前提,此乃立国之本.不能完全交给市场。

第五篇 大学生 村官工作效果创新发展研究 试论从经济 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的思考_其他相关论文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的问题,了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职能设置不尽合理,提出了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的职能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是提高他们工作绩效,创新工作效果的有效路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职能转变;农村社会服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江苏、海南等部分省份就开始选聘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据统计截至20xx年底,全国大学生“村官”达到18万人以上。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部署,全国61万个行政村将有6l万名大学生村官在岗,加上有的省、市一村2名的标准计算,大学生村官人数将达120万人。甚至有专家统计,今后三十几年中,我国将可能形成一支总数在1000万人左右的在岗和出岗大学生村官大军川。现有研究一般认为,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从地方措施上升到政策,不仅是要藉此实现巩固农村基层、选拔后备人才的目标,实际上还包含了服务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等多重政策意图。

一、大学生“村官”工程效果评价

(一)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必要性和取得的积极成果

伴随着大规模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近年各地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调查研究,出现了很多学术成果。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动,作为农业三要素的土地、劳动力、资金也会加快流出农村。因此,建设新农村除了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外,提出大规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wwW.meiword.CoM该工程关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10多万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规模巨大,意义深远。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选聘大学生担任“村官”,为农村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对“三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

但是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与预期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方面,很多在职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不满意感和不胜任感。《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xx年度)》显示,只有25%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发挥了较大作用”,在回答“你如何看待你当时做出应聘到农村工作这个问题”时,只有31%的回答“不后悔”。20xx年1月完成的《陕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情况调查》显示,仅2成多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工作有信心,约有7成以上对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或中立的态度,对3年后的发展方向比较迷茫。大学生“村官”于不长,留不住现象突出。全国最早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海南省,却在这项计划实施数年之后陷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有的被强制转为教师,有的被迫下海另谋出路。

另一方面,很多基于调查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实际工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浙江大学钱文荣教授执笔的《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认为:大学生村官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帮助村民发展经济方面的作用都是是有限的。据民进宁波市委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一些大学生“村官”工作处于空闲状态乃至脱岗状态,有些到了农村后把所有精力放在个人创业方面,让村民觉得是不务正业。广东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也公开透露,尽管已经选派了大学毕业生进村任职,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职能设置的不合理是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现有研究大多把大学生“村官”们非官非民的尴尬身份、相对较低的工资福利、专业不对口等原因看成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根源。这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有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这些因素恰恰是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不尽合理带来的必然后果,只有随着该项制度的创新发展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组织(岗位)的职能、结构、功效是有机结合的三个重要组成要素,其中职能是逻辑起点,职能决定结构和功效。村级组织特设岗作为一种新的岗位,任职在该岗位上的大学生“村官”比较普遍存在着效果不高的状况,应当从对这个岗位的职能设定中寻找根本原因。

(一)经济建设和行政文秘工作成为当前大学生“村官”的两种主要工作职能

的《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并没有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作职能做强制安排,而是让各地乡镇党委和村“两委”根据各地情况适度安排。结合近年各地进行的大学生“村官”调研,显示各地都把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确定为协助村委会完成以下两项:一项是完成经济建设型任务(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引导农民致富以及自主创业为主),有的地方甚至把这些大学生设计成发展经济引领员乃至招商员(长垣县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职责的通知》中规定的长垣县大学生村干部“十大员”岗位职责中就有这两大“员”);另一项是行政文秘型工作(主要包括完成办公办会、党建、维稳、培训教育、应付各项中心工作检查等)。

而身处压力型体制,是大学生“村官”职能主要以经济和行政职能为主的内在原因。“压力型体制,具体指的是一级组织(县、乡)为了实现经济超赶,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乡镇是我国农村的基层,处于这种压力型体制的行力末梢地位。由于来自上级的压力过大,将行政责任下延给下面的村级组织,本来是自治组织的村委会的干部成了乡镇的“腿”,不得不把绝大部分的精力用于搞经济建设和完成上级要求的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达标工程和其他中心任务。大学生“村官”到村以后,由于受村委会领导,就成了村委会的“腿”,变成了压力的最后承担者,要么创造经济建设成果,要么陷身于琐碎的写写材料跑跑腿的行政文秘工作。

(二)经济、行政型职能设定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1.经济建设型任务——大学生“村官”不能承担之重。通过我们的调研也发现,很多地方领导、村官乃至村民都认为,外来的村官只有给本村带来经济实惠、拉来项目才算有能力。《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显示,有86.5%的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能为广大农民的致富做出贡献。然而实际情况只有13.1%的村官认为起到较大作用,而有40%的人认为自己未起到多大作用、甚至完全没有作用。

农村经济建设任务成为大学生“村官”无法承担之重任,原因如下:第一,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和自身条件的约束。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性和自然属性,必须依靠专业知识和适当方法,而“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实际上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也很少有相应的农村工作经验。学非所用、用无所学是当前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时由于这些大学生聘任期一般也只有二三年,农业生产自然属性特点决定了二三年时间很难做出较大成果。第二,外部资源限制。不同于那些被单位委派挂职到乡村任职的村干部,他们背后有强大的单位支持,能在短时间内为所在村庄建设提供各种资源。而这些初出校门的大学生,缺乏外部社会资源的支持。

针对近年来各地树立的大学生“村官”典型,大多都是带动当地农村致富的典型的现象,这也给那些没有取得商接经济建没成果的大学生“村官”很大压力。温铁军认为,这种树立典型的方法,实际上反映的仍然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的单纯经济观点来使用和考核干部的观点,未必有利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踏踏实实地扎根农村、埋头苦干。

2.“写写材料跑跑腿”之类琐碎的行政文秘型工作——大学生“村官”不愿承担之轻。调查显示,近半数大学生“村官”工资偏低,而且工作琐碎,有些大学生“村官”甚至变成端茶倒水的,“写写材料跑跑腿”成为很多大学生“村官”日常主要工作。正像很多大学生“村官”说的那样:这些琐碎的工作其实一个文秘专业的中专生更适合,而很多大学生“村官”由于专业原因在文秘工作方面并没有优势。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一些大学生“村官”在网络社区中发出对自己村官生涯未来充满迷惘的帖子,有些人甚至生活在一种无望且无奈的情绪中,对这份工作的期望和美好理想都在逐步地消失殆尽。

既然组织(岗位)职能决定功效,那么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要从大学生“村官”的职能创新出发,推进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全面创新。

三、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国家购买投放到农村,通过他们的工作,会带来一定的边际效用。工作职能不同,起到的效用就不一样,到底要发挥哪种效用,才能实现消费者(这里是农民)效用最大化呢?根据需求理论,可以得知决定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因素至少有两个:一个是财政预算的限制,第二个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大学生“村官”工资福利都会由国家部门负责,预算这个因素不成问题,那么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决定性因素就应该是消费者——农民的偏好,而农民的偏好又取决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因此大学生“村官”的职能设定必须要回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反映农民偏好。

那么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新的时代需求是什么?作为消费者的农民的消费偏好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释放,但是在城乡二元化的背景下,由于城乡采用完全不同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农村公共物品(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服务)程度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农民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民养老问题、村庄经济凋敝问题、流动性和半流动性家庭的婚姻家庭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农村黑、赌、毒泛滥乡风日下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新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普遍重视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教育、医疗、家庭、文体等社会福利事业,推动我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构建和谐农村,就成为时代的需求,也更能反映当前农民的需求偏好。

我们可以看看江西万载县引进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的经验。随着江西万载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队伍越来越大。很多老人老无所养,众多留守儿童得不到亲情的关爱,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的老人、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更为艰难。困难家庭的子女失学、青少年犯罪等现象也频发。江西省有关部门和万载县认识到,传统的单一的乡村治理的行政性社会工作模式,难以承担起服务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矛盾。万载县与从江西有关大学中选拔大量社工专业的大学生,到万载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万载县还建立了新的农村社会服务模式,即“l+3”模式,指一名大学生,搭配一名民政干部、一名基层单位干部、一名志愿者的农村社会服务工作模式。在大学生的带领下,万载新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在解决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帮困解难救助、居民权益维护、健康心理辅导、环境卫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日趋和谐。 美国早在上个世纪早期就引进社会工作者到农村开展社会服务,我国在上世70年代就了比较完整的“社会工作试验计划”,一个乡镇配备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民众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现在各种公益基金会公开招募社工或者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担任农村社工,“关怀弱势、解决问题”,协助那些陷入不利处境的家庭及其成员维持基本的健康与成长,为变身福利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同样是选拔大学生到村工作,让大学生到村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既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又能够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让他们为农村社会发展起到独特的作用,大学生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温铁军曾说过: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工作内容,既不应该是承担招商引资重任,也不可能越俎代庖地去发展农业生产,而是应该开展村情调查,了解村内的老人妇女儿童等困难群体和鳏寡孤独者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农村建立老人协会、妇女协会等组织,开展乡村文体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

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工程可以借鉴“社会工作试验计划”的经验,大学生“村官”要摆脱“官员”的身份而转向“社工”身份,要实现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为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推进中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村官”基本工作内容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民养老问题、农村弱势家庭和残障人士发展问题、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问题、农村婚姻家庭问题、农村黑赌毒泛滥乡风日下问题、青少年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第二,为发展农村文教体育、老人、妇女、村政事业而开展的工作,包括开展环境保护、文化古迹保护,协助建立村庄老人协会、妇女协会和图书馆,培训和辅导村委提高他们的治理能力等工作;第三,为当地经济发展而开展的辅导辅助工作,包括参与农村扶贫开发、进行农民技术培训、辅导村庄和家庭经济发展、辅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大学生“村官”职能实现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并不是说要放弃上述这些为经济发展而提供的服务,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服务是从社会服务的角度开展,而不是为完成经济建设任务而开展;第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还包括要起到、非营利组织和农民沟通桥梁的作用。一方面协助乡村基层组织开展涉农公共政策宣传,要配合有关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积极开展惠农活动,另一方面把农民的需求反馈给和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争取各种资源,通过各种会方式增进农民福祉。

四、大学生“村官”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的制度基础

(一)将大学生“村官”定位为“社工”岗人员,摆脱压力型体制的束缚

建立由出资设置的农村“社工”岗位,每村(或者每1500人)提供一个这样的岗位,并把大学生“村官”定位为“社工”岗人员而不是村级组织特设人员。使他们从现有的村级组织中出来,才能摆脱压力型体制的束缚,为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提供组织基础。

(二)建立能够发挥大学生“村官”服务职能必须的专门社会服务体系

大学生“村官”从村级组织出来要有效开展农村社会服务,必须在县、乡、村逐级成立社会服务专干体系。可以借鉴计划生育专干体系,在村里建立社会服务协会(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让村支书担任会长,大学生“村官”担任社会服务专干(属于“社工”岗人员),这是一种专职工作,享受雇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积极吸纳本地志愿者和外来志愿者(包括资金和非组织)参加,积极培养本地专业化的职业社工队伍、本土化的从业社工队伍、社会化的志愿义工队伍建设。万载目前已在各村村委中正式设立社工岗位,基本达到1500村民当中就有一位“村委社工”,这就是“1500:1”制度”。

(三)大力引进社会服务相关专业毕业生担任大学生“村官”

根据国内外经验,社会服务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有效的助人活动,需要一系列专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作为社工岗人员的大学生“村官”要想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就要具备专业技术和技能。我们认为,既然决定从20xx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l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村官,那么今后要重点选拔社会工作、社区服务等专业或者具备社会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担任大学生“村官”。

(四)建立督导培训制度推动大学生“村官”身份转变

根据测算,到20xx年我国预计将有超过4万名大学生村官期满离岗,20xx年为6万多名,20xx年为7万多名,能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少数总体上是非常有限的,长期而言大规模接受离岗分流的形势确实十分严竣,按照现有模式大部分在任期结束后面临二次择业问题,将他们简单地推上社会,是对他们的不负责,同时也会导致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迷茫。而根据等经验,社工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化的工作,可以成为终身的职业。对服务期结束,愿意留在在农村专职从事农村社会服务的大学生“村官”,通过督导培训制度,协助他们取得社工证,使其掌握专业社会服务知识和技能,实现持证上岗,使其从村级组织特设人员向社工岗人员转变,以专职的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存在于农村,实现终身服务,可以为我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构建和谐农村,发挥奇兵之效。

(五)建立新型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体系

参照国际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计生专干职业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体系。

1.理顺主管部门关系,由各地组织部门或门统一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设立农村“社工”岗位,为他们参评专业技术职位提供便利。

2.建立担任社工岗的大学生“村官”专职专于制度,这种专干制度可以参考农村计生专干制度,同时加以创新,比如可以设立科级、处级大学生“村官”职位。担任社工的大学生“村官”,在聘期内享受雇员待遇,有效完成工作并经过考核评估的,可以逐级上升到科级、处级职位,并享受相应的待遇;也可以借鉴等经验,在大力扶持下通过市场设立各种公益基金会,公益基金会公开招聘大学生社工到农村开展特定的服务,与之签订合同保障工资福利,并建立职业化社工督导激励制度,既可以实现长期雇用,也为解决大学生“村官”终身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提供了新思路。

第六篇 浅谈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的制度隐患_其他相关论文

〔摘要〕

〔关键词〕 新古典经济学;  罗尔斯曾指出,“在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里,即一个由一种共同的正义观有效调节的社会里,对何为正义非正义也有一种公开的理解”。〔8〕但是,当前正义不确定论充斥社会。而且,尽管西方学术界已经发展了相当成熟的有关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但某些主流经济学家却不甚了了乃至故意视而不见,想当然地以评价标准的主观性宣称,使其制度好坏没有一个直接而一致的评价标准。与此同时,歪曲地利用“不管黑猫还是白猫,只要捉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的“尚方宝剑”为目前这种现状辩解:只要经济还在高速增长,就意味着这个社会制度是好的,并且是在不断改进的。但是,大量的历史证据表明,短期内社会制度的健全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成明显的正向关系,且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是发生在旧制度已经崩溃而新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即社会制度还没有完善的时期。关于这一点,剑桥大学的张夏准在《踢掉梯子:历史视角的发展战略》一书中作了较为详细的剖析。〔9〕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北洋军阀控制的1914-1922年,  需要指出,尽管制度的相对无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甚至无序中的经济高速增长似乎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但是,这种无序式增长方式具有严重的缺陷,从而难以长期维持高速增长态势。WWw.meiword.cOm在理论上,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加以。 一方面,无序的增长主要靠资源粗放式投入所促动,是无发展式的增长,这种增长动力必然是有限的,如果不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那么社会发展最终将趋于停滞。世界上许多中等发达国家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左右时,经济增长后劲便跟不上了,问题就在于粗放型的发展耗竭了资源。克鲁格曼指出,传统的产出增长是没有什么值得宣扬和推崇的,因为这主要是粗放式投资的结果,正因如此,“简单地用它们过去的增长速度预测未来,很可能大大地高估了它们真正的前景”,因为“通过投入扩张、而不是通过提高单位投入的产出来促进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报酬递减的约束”。〔14〕其实,不仅传统计划经济的国家如此,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东亚新兴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经济起飞也是如此,网 特别是,一些经济学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几乎一无所知,却又热衷于基于所谓的历史主义观点,将

本文地址:www.wordls.cn/zuowen/275100.html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上一篇作文:网络安全论文范文合集五篇

下一篇作文:返回列表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浅析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设计 以台州为例_其他相关论文》为优秀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浅析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设计 以台州为例_其他相关论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