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
在炎炎夏日,翻开《梁家河》,静静品读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度过的七年知青岁月。本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总书记从1969年至1975年在中国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生活、学习、劳动的经历,也记录了梁家河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而这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是习总书记心里挥不去的乡情,是他树立为人民做事的信念的起点,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起点,更是他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起点。
《梁家河》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文中描写习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展现了40多年来习总书记对乡亲们绵绵深情与关心牵挂,习总书记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他教了我做什么。时至今日,透过文字也能感受到习总书记与乡亲们暖暖深情;
第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修田、建沼气池、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从十五岁到二十岁,在这个小村庄里,习总书记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接触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
第三部分以一声声喊我小名为题,讲述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时期与小伙伴们相处时所带给他们的一些处事之道与人生哲学,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如做行动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等等;
第四部分以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为题,描述了走进新时代,这个被习总书记视为第二故乡的小山村,从一个陕北普通的偏远贫困村发展成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致富村,此刻正在续写着令人向往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1969年1 月至1975年10月,习总书记从条件优越的北京来到艰苦贫穷的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村插队落户,在这片黄土地上成长、劳动、生活、奋斗,一待就是七年。在七年时间里,他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累的过程中,思想得到淬炼,境界得到升华,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舍难分的感情。
这七年间,从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大堆党支部书记,从北京来的黑帮子弟成为带领乡亲们改变村里落后面貌的带头人,从语言不通到能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从一个从未干过农活对城市学生到锄地、挑粪、耕种、施肥、收割、担粮,别人怎么做,他就跟着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村里人请教,逐渐熟悉了所有农活,成为了种地的好把式。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一件件实事和点滴积累,最终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和组织的认可。
在文中,还有令我感触颇深的一点是即使是在衣不裹体、食不饱腹的环境中,习总书记也从未停止过读书、学习。2013年3月,习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来梁家河时拎着两个行李箱,里面装满各种书籍。除了劳动之外,他做得最多的事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看书。那时候村庄里还未通电,习总书记便自制煤油灯,干完农活的夜晚便在这光亮下看书,煤油灯烟大,为凑近那点光亮看书,他的脸常常被熏黑,到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身、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读书、修身。其实,不仅对于习总书记,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而言也是一样,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
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学习习总书记扎根梁家河时的吃苦耐劳精神,更应该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名劳动者,要想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在不进则退,不强则弱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在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人生中有所作为,就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勤勉奋发地干事。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肯学肯干肯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能在教育活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总工会上的讲话: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伟大的时代 ,孕育着伟大的梦想,步入新的历史征程,我们更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自己的辉煌,共筑祖国的灿烂明天。
本文地址:www.wordls.cn/zuowen/5144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