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
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
【观后感】导语,我们大家所阅览的本篇有1054文字,由何佩新专心厘正后发表,欢迎大家一起浏览,希望能分享给用的到的朋友!
一堂语文课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并不稀奇。如果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能像螺旋一样紧密清晰的联系在一起,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能做到精益求精,让每一个细节都成为一个阶层的细胞构成,那么这个阶层的生命力可想而知,观者也只能沉迷其中。这是窦桂梅老师的《圆明园被毁课堂实录》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材料的运用,板书的设计,窦老师把这两点运用的淋漓尽致:
介绍数据扩展和延伸
火烧圆明园的背景离学生很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内涵。在帮助学生了解英法联军的暴行时,窦老师多次引入史料,再现当年的情景。如何深刻感受到英法联军掠夺了一切能拿走的东西?窦老师出示了阅读材料——当年参与抢掠的士兵写的字。通过大声朗读,学生们仿佛亲眼目睹了哄抢,眼神中充满了惋惜和愤怒。如何感受英法联军肆意破坏和摧毁不能移动的东西?窦老师展示视频资料——火烧圆明园。在视觉和听觉的条件下,学生们自然明白了当年英法联军的野蛮残暴行径。几次的呈现,缩短了时间空距离,让学生更贴近文本,让学生真正了解了圆明园的毁灭。
说话和走板书
这节课的板书是流动的文字,这段文字的增加正好体现了整个新颖流畅的教学过程。当师生读到英法联军犯下的暴行时,在原有板书“有”的基础上,通过“有”与“无”的鲜明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加上几句后,学生们跟着老师在黑板上写字,他们后悔和愤怒的情绪在朗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不仅如此,窦先生还在黑板上做文章,当老师问学生“圆明园被毁是怎么回事?”她在黑板上的题目上加了一个标点符号——问号,就这样顺顺利利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当同学们回答圆明园破坏文化时,窦老师反馈:不仅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同时在已经提前生成的黑板“文化”上画一个强烈的感叹号。你看,这堂课的板书,不仅是字,还有标点符号,都很有内涵,很有生命力。从怀疑到肯定,文本内涵深入学生心中。一个又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又一个单词,把学生引入一个又一个发人深省的情境,然后学生的阅读自然是打地铺。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觉得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用的彻底,用的恰当!
本文地址:www.wordls.cn/zuowen/30745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