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第六集《伟大胜利》观后感七篇
2022年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第六集《伟大胜利》观后感七篇
【观后感】导语,您所欣赏的此篇共有15884文字,由任南清潜心校正之后,上传在作文站!《敌人》是由陈少琪作词,郑中基作曲、编曲并演唱的歌曲,收录于郑中基1998年6月30日发行的同名专辑《敌人》中。2022年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第六集《伟大胜利》观后感要是你对这文章感觉哪里不好,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为了和平》第四集《英雄赞歌》观后感 第一篇
有一个人,他曾经在硝烟弥漫的异国战场上来回地奔波着;有一个人,他永远地睡在了他奋斗了一生的地方;有一个人,他曾经用自己的行动让世人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英勇无畏。他是无数革命英烈代表,是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的一级英雄,更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后人的典型楷模,他就是一个令我最敬佩的革命烈士——邱少云。
他令我敬佩的地方,在于他的勇气。1952年10月,他所在的连队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消灭盘踞在平康和金化之间的三九一高地的美李匪军,把战线向南推进。然而,我军阵地到三九一高地之间,有着三千米宽的开阔地,这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要在这样长距离的炮火下冲击,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为了缩短冲击距离,出奇制胜、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我军决定在发起总攻击前一天的夜里,把部队潜伏在敌人阵地的前沿。 战士们出发以前,部队首长指示:“提高纪律性,坚决执行命令,是我军的光荣传统。这次任务十分重要,也非常艰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暴露目标。”您和战友们坚定地回答:“坚决完成任务!”要知道,要使52个战士潜伏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二十多个小时,而且还不能有一个人暴露目标,否则就会前功尽弃,这项任务是艰巨的,同时困难是不少的。他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于战斗前夕,向党支部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薄薄的申请书上,他写着一句钢铁誓言: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这一项任务是何等的危险,而他却毫不犹豫地服从了部队的安排,而且没有丝毫的抱怨。完成这一项任务,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耐力和耐心,他为了千千万万的朝鲜老百姓,为了中国的边疆能够不再遭到外国侵略者的骚扰,他毅然决定将生死置之度外,同命运赌一把。
他令我敬佩的地方,在于他的无私无畏、甘于奉献。身在7团9连的他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锋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他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的全身。尽管全身被火焰燃烧,伤痕累累,但是他为了不暴露目标,不影响整体战斗部署,掩护身边的更多战友作战,至始至终趴在火中。他任凭烈火烧焦身体纹丝不动,将双手深深地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作为一名战士,他深知一个人的一不小心,会给整个部队带来多少的麻烦。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自己,来取得打仗的胜利,从而更好地保护好朝鲜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邱少云烈士,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朝鲜民族的和国家的尊严,你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用宝贵的青春和热血,在异国战场上,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了朝鲜能生活在自由的环境中,你们选择了庄严而伟大的革命事业,用短暂的生命去换取了朝鲜民族今天的和平。你们用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你们用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无私奉献。你们中有的千古留名,而有的却连姓名都不知道,但是你们所做出的贡献是一样的,你们的英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朝鲜的心中。你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光荣,更是一群令我们敬佩的人!
邱少云——烈火铸就的丰碑,我最敬佩的人!
20xx年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第六集《伟大胜利》观后感 第二篇
《为了和平》第六集《伟大胜利》观后感一
为纪念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经批准,工作部组织拍摄了6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分别为《正义担当》《殊死较量》《血性迸发》《英雄赞歌》《万众一心》《伟大胜利》,每集约50分钟,采取史论结合、故事表达的方式,回顾呈现中国党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质和伟大胜利,深入反映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集中展示中国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生动展现全国各族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大力支援和家国情怀,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不畏、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和巨大贡献。
第一集《正义担当》主要回溯美发动对朝鲜全面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以及给新中国带来的严重威胁,在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请求,和_同志远瞩、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地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果敢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
第二集《殊死较量》主要展示中国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极不对称、极为艰难条件下,扬长避短,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连续进行5次战役,多次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和细菌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
第三集《血性迸发》主要反映中国志愿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以愈战愈勇的旺盛斗志和高昂士气,不畏强敌、舍生忘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顽强地同敌人血战到底,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奇迹,打败了“钢多气少”的敌人,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队的军威。
第四集《英雄赞歌》,主要展现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他们以勇敢、坚毅、顽强、无畏成为全国崇敬、学习的楷模,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愧为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士,无愧于“最可爱的人”的光荣称号。
第五集《万众一心》主要反映全国各条战线和广大积极响应党和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支援前线、支援战争,两国和军队密切配合、团结战斗,形成了同仇敌忾、战胜一切困难和强大敌人的无穷力量。
第六集《伟大胜利》主要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刚刚诞生的中华共和国的安全,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格局,同时锤炼了经过严酷战争洗礼的军队,鲜明昭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70年前,为保家卫国,与强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
他们以坚强、无畏、勇敢,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他们用青春生命,缔造了一代中国人的伟大与光荣!
他们值得铭记!记住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优秀的儿女,记住这支军队有着如此不屈的精神!
铭记历史,致敬英雄!《为了和平》第六集《伟大胜利》观后感二
日前,第七批在韩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的视频刷爆微信圈。在国庆前夕这一满怀的特殊时期,此举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崇尚英雄的,引燃了神州大地的爱国情怀。可以说,这对中华民族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指引我们沿着英雄的成长轨迹,追忆感怀,汲取力量,乃至成为像“最可爱的人”一样的“英雄”。
从背影中读懂“担当”,要直面挑战,敢于斗争。这“背影”,是志愿军一列列整齐队伍跨过鸭绿江的背影,每看一次都会产生由衷的钦佩和感慨,因为这是直面挑战的“冲锋”,更是保家卫国的使命担当。特别是与入朝参战过的三爷爷一起看着照片回忆时,因作战负伤回国的他总是激动地说:“我们就是这样过江的,后来一个班,就我回来了,因为我第一个负伤,被运送到后方治疗······”千万个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离开充满希望的新中国,选择九死一生的战场,不仅源于浓厚的家国情怀,更是因为具备面对强敌敢于“亮剑”的精神,才会敢于出击,敢战能胜。__强调:“建立中国党、成立中华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_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当前,我们常态化防疫,决战脱贫攻坚,一定要敢于面对困难险阻,在战斗中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敢于斗争、不怕牺牲。
从“战锹”中读懂“使命”,要直面困难,善于斗争。这“战锹”不仅仅是构筑工事的工具,还是战斗的武器和致胜的“法宝”。面对飞机大炮机械协同的“多国部队”,志愿军在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极其落后,以步兵为主要作战力量的条件下,结合朝鲜多山崎岖的地形,充分发挥中国的斗争智慧,硬是击败了敌人。儿时的我,暑假去三爷爷家的“避暑乐园”,一座辽塔下一条长近1000米的环绕水渠、一个丁字形的大山洞,都是他一锹一锹挖出来的。面对我的惊奇和疑惑,他总是自豪地说:“玩锹是我们的绝活,在朝鲜武器不如他们,就靠战锹修筑工事、挖掩体、找食物,肉搏时也很趁手……”__强调:“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当前,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一定要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结合实际,用好用活手中的“武器”,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从“英雄”中读懂“奉献”,要直面牺牲,坚持斗争。这些“英雄”有为了完成任务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有为掩护战友冲锋而用身体堵住机枪的黄继光,还有阻击敌人10余次进攻消灭200余人的郭忠田……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用自己的坚韧意志和过硬战斗本领为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而战斗,无愧于“最可爱的人”,更是中华民族的“英雄”。__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英雄是挺身而出的“平凡”人,他们敢于直面牺牲、甘于奉献,只为心中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当前,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是长期的,是伴随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的,因此,我们要像英雄一样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做到信仰坚定、骨头要硬,直面牺牲、坚持斗争。
斗争是最好的“读懂”,更是使命的传承。我们要像“最可爱的人”一样,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祖国,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斗争,绝不辜负我们这个崇敬英雄且英雄辈出的。《为了和平》第六集《伟大胜利》观后感三
“立正!稍息!敬礼!”那钢劲有力如洪钟般的声音一直在我耳畔萦绕着。
有人说“军训就是学生的噩梦。”那我就会回他“那就是侵略者的噩梦,因为我们会为中华而奋斗!”在柳树摇曳,油菜满田的四月里,我们格外激动,兴奋与激动涌上心头。因为,我们即将穿上自己梦寐已久的迷彩服面临我们人生中第一次军训。国防基地到了,我们脚踏灰白的水泥地,但此刻的心情已是难以用色彩所描绘。踏进大门,远远地望见一排大字“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学好本领保家卫国!”本是如此平凡的字体,在此看来,却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忽然,同学们顿时从我投来敬仰的眼神,我感到十分奇怪,便顺着他们的目光找到了答案。我首先看到了我们视如珍宝的迷彩服,然后看到了结实的宽肩,阳光勾勒出了他的脸,他的眼神,十分严肃清澈,但却让人感到并不陌生,想必这就是我们的教官啦。
“稍息!立正!”“立二!”就这样我们的军训之路开始了。
我们的行程也走了一大半,我们也是又饥又渴。但在这个时候,我们可没那么容易吃上饱饭,我们要拖着疲惫的身躯站着将几乎无油盐的菜、夹生的饭吃掉。但我们却是吃的那么开心,那么饱。再苦也感到快乐。
洗完碗后,我们稍作休息,又开始活动了。我们挑战了需要团结合作的“无敌风火轮”,又在赤日下站军姿,学习正确的交流方式。学习作为一名“童子军”该会的军务。终于到了我最喜欢的群体项目。在电视上常看到,那些个战士在上面前进的样子,既令人感到激动又羡慕。我看着觉得“哈,那么简单,我跑的一定不比他们差!”到了今天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的难。有一条独木桥、摇晃的行走线,接下来是木桥,看起来摇摇欲坠。还有一张高不低于4.5米的网,令人看着直咽口水。
轮到我了,我在上面每一步都胆战心惊,我一步一个脚印,好不容易走到了吊桥,愣是不敢迈开脚步。汤同学和杨同学见我这状,给我加油打气“加油啊!前方就是胜利!”我望着她们充满希望的神情,鼓起了勇气,终于我胜利了!
路途结束了,我们像是顿时长大了不少,个个眼神里充满了光与希望,我们恋恋不舍的与教官道了别。我在返途的路上望着夕阳,眼前浮起了教官的神情与那十几个大字”:“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学好本领保家卫国。”《为了和平》第六集《伟大胜利》观后感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打着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10月19日,中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军并肩作战.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
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两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毙伤俘敌军109万多人,其中美军39万多人,击落击伤敌机12200多架.抗美援朝战争是年轻的中华共和国与美的一次直接的军事较量.它揭穿了美不可战胜的神话,维护了朝鲜主义共和国的利益,巩固和增强了新中国的、安全和国防力量,显示和提高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和世界声望.
七十年前,为了祖国的安危,为了民族的尊严,我中华儿女就是唱着这首雄壮的战歌,毅然跨过鸭绿江,同以美为首的侵略者进行了一场殊死较量!这是一场国力与军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民族意志的较量!我中华儿女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和大无畏的英勇气概,迫使不可一世的美终于低下了他那颗高傲的头颅,也让全世界都重新认识了站立起来的中国!终于为共和国今后的发展争取到了五十多年的和平环境.
今天,回首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需要看到,中国保护自己国土的决心从未动摇,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和正义性是不容抹杀的……
抗美援朝向全世界第一次显示了新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重要力量而在朝鲜停战以后,中国志愿军又为了和平主动撤军,至今在朝鲜没有一兵一卒.历史是公正的.谁在真正维护世界和平,抗美援朝战争就是一个证明!
今天,当朝鲜半岛出现和平统一的新曙光的时候,我们纪念抗美援朝,就是期盼人为制造的悲剧早日成为过去,就是坚信正义终将胜利,英雄精神不朽.
让我们永远记住英雄的志愿军战士吧,让我们用无限的思念永远怀念他们吧,并寄托我们的哀思!
让我们向所有在这场战争中做过贡献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吧!《为了和平》第六集《伟大胜利》观后感五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当雄壮的歌声响起,谢长平老人就会思绪万千。
抗美援朝纪念馆原馆员谢长平是一位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如今已87岁高龄。多年来,老人总是习惯来到鸭绿江边,凝望对岸。
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始建于1958年,1990年10月移地扩建,1993年7月新馆落成。
1950年10月,作为文艺兵,谢长平随部队在鸭绿江边乘趸船进入朝鲜,开启出国作战的征程。谢长平回忆,5次战役以后,他们的演出任务逐渐增加,当时文工团30多名团员每人都身兼数职。由于部队条件简陋,再加上战场环境所限,只能进行山东快书一类的表演。此外,学习和表演朝鲜舞蹈,成为他们的必修课,当时文工团每人都能跳上几段朝鲜舞蹈,还能比较熟练地说出朝鲜常用语。
经历了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谢长平日后成为抗美援朝纪念馆的馆员,这让他倍感光荣。
1984年11月,谢长平再次赴朝,为扩建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在朝鲜期间,代表团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谢长平说:“15天时间里,我再次感受到了友谊牢不可破。”
今年是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弘扬和光大了中国党和军队的革命精神。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最可爱的人,祖国和永远不会忘记。
碧草青青,松柏苍翠,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庄严肃穆。1951年初,为了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原东北决定在沈阳修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并于同年8月正式落成。
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后侧,绿草如茵、松柏成行,每个烈士墓碑前,都有群众敬献的一束束鲜花。青松翠柏之下,120多位志愿军烈士长眠于此。在他们当中,有抱着包冲向敌群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有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有烈火烧身也不暴露潜伏目标的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等28位战斗英雄。
园区北侧,新建的下沉式烈士纪念广场上,高3米的烈士英名墙镌刻着烈士姓名,令人肃然起敬。广场四周的环形地下墓穴,安放着599名在韩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20xx年至20xx年,陵园共举办了6批在韩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烈士陵园负责人高丽告诉记者。
据介绍,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辽宁省委和省、驻沈官兵及社会各界群众都会来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在平时,自发前来瞻仰的各界群众络绎不绝。许多部队战士、青年学生、少年儿童在烈士墓前举行入党、入团、入队宣誓仪式。这里每年接待前来参观祭扫的群众达15多万人次。”高丽说。
炮火远去,家园如画。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家乡……”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唱的就是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桃花朵朵、桃林片片的景象。近年来,河口村加强基层治理,发展特色产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自合作社成立以来,村里的燕红桃销售额屡创历史新高,每户桃农年平均收入达10万元。长期联系该村的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大江口边境派出所教导员李庆峰说:“铭记历史,我们当不忘烈士英名;决胜小康,我们定不负群众期盼。”
关于纪录片《为了和平》观后感 第三篇
尊严在勇者的剑锋之上
——终结中国近代史的“一战”
朝鲜战争爆发已经六十多年了。不管哪个岁数的中国人,只要朝着自己版图的右上角看一眼,很多人耳畔就会响起“雄赳赳,气昂昂”的战歌声和密不透风的枪炮声。那是年仅一岁的新中国,出于国际主义义务和保家卫国的需要,果断出兵,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及军队殊死搏杀,并获得巨大胜利的“一战”。这一仗,不仅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也一雪近代史上中国屡败于西方列强的屈辱。
自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国连续不断地经历了一百一十年的战争,去除国内战争的章节不说,在对外自卫战争中,鲜有战胜外敌的记录。但是,1950年,这一历史都重写了。他那一代中国党人,在中华民族史上的历史功勋无与伦比。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索尔兹伯里在评价长征时说:“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上甘岭上再一次展示了那一代中国人的冲天豪气。
经此“一战”,不仅傲慢的美国人颜面尽失,连几年前十分不服气地在中国放下武器的日本人,也真的相信中国人确实站起来了。这“一战”,让世界华侨扬眉吐气,大批海外英才百川归海般回归祖国;这“一战”,让世界许多国家纷纷伸出手来拥抱新中国。这“一战”,有太多的奇迹写在世界近代战争史和国际关系史上。因此有无尽的启示供今天和未来的人们回味。
因此,当我读到李峰先生所著《决战朝鲜》的时候,心中犹如万马奔腾。关于这一仗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大都耳熟能详。我一直认为,作为中华民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仗,中国人应该以超过般的虔诚,熟记它的每一个细节。李峰先生此书,在我看来正是从细节解读、记忆历史的。虽然它不是唯一一部这样的著作。本书从《雅尔塔协定》落笔,全景式记录这场战争,这就有了纵深感和立体感,也有了现代史学的某种价值。
但最重要的,我以为还是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对于当今中国和未来时代的深情寄托。和平不是靠退让得到的。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晚清和,自1840年战争以来,连续对世界大大小小的列强退让了一百多年,结果让了琉球丢了,让了东三省丢了北平城,几乎亡国灭种,也没有换来统治者一直幻想中的和平。最后还是拼死“一战”,才死里逃生。新中国刚刚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又循着八国联军的惯性思维,气势汹汹地兵临中国家门口。但是,这一次它们遇到的不是只会点头哈腰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中国人,而是毫不畏惧敢于用“大炮、机关枪去辩论”的新中国人!新中国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顺手也把绞索般的各类不平等条约付之一炬,和平的阳光第一次照在中国人灿烂的笑脸上。
尊严在勇者的剑锋之上。一个真正的剑客,可以倒在对方的剑下,但决不能跪在对方的剑下。一个国家和民族也必须敢于亮剑,在这个丛林法则盛行的世界上赢得起码的尊严和生存权利。
朝鲜战争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今天的中国一如既往地爱好和平,但今天中国的周边环境依然被一条由敌意的军事基地、军事联盟、核武、赌场和毒品以及等连续的“破碎地带”所包围。日本评论家宫崎正弘利用一年时间,跑遍了中国的周边邻国,深入调查后发现: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地缘包围的国家”。一些国家公然侵占中国领海、岛礁;一些国家肆意武装挑衅,辱杀华侨;民族分子气焰嚣张。在经济领域,正掀起针对中国的的世界性贸易攻击;连海盗也跟着凑热闹。
外患严重,而内忧堪虑。官场弥漫之风,而民间盛行拜金主义。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积累了一点财富,但相当多的国民却沉浸在歌舞升平中不思进取,曾经使新中国昂立于世界的尚武精神,几乎湮灭殆尽。
此时此刻,回忆并沉思那场惊天动地的战争,回味能战才能有和、敢战方能言和的历史启示录,或许会有稍许清醒剂的作用。新中国之所以昂着头,那是因为黄继光站在中国人的前头。
今天的中国,满世界提倡和平和谐,但仅靠两千多年前孔子重新周游列国和在各种场合只念“和”字经恐怕是不行的。一个没有勇武精神的民族,不要说什么崛起和复兴,连获得别国起码的尊重、保卫自己最基本的合法权益,事实上也难以做到。有的学者还宣扬中国发挥什么“软实力”。是力就一定是硬的,把软和实力拼接在一起,只能自欺而不能欺人。软的就是软的,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影子。老牛处处求和而时时危急,老虎一声不响而不求自安,谁的“软”更有力量?大道至简,自然界的规律不仅存在于人类的历史中,在现实和未来也依然隐伏运行着。
历史如果不能昭示未来,那不过就是一堆陈年旧事。相信读过李峰先生这部呕心之作后,21世纪的中国人,或许会有一些崭新的感受。
信笔写来,算是一个没有打过仗的老兵对前辈的追思、对后人的寄语吧。同时,也谢谢李峰先生,让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遥想燃烧的岁月。
关于纪录片《为了和平》观后感 第四篇
我刚刚看了一本好书,题目叫《决战朝鲜》。我为什么看这本书呢?原来,在20xx年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罗援在接受中国网和网易的采访时提出,要隆重纪念抗美援朝战争。我本人一直对战争的话题很有兴趣,有了这个新闻后,也开始关注抗美援朝战争了。
我注意到,军事科学院的罗援提出了一些“要隆重纪念抗美援朝”的理念:
其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而且应该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机会弘扬我们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这些老同志说得非常好,说我们不怕死亡,但是我们怕被遗忘。
其二,罗援说,有《军人地位法》,德国有《军人地位法》,美国有《军人福利待遇法》。我觉得不管是现役军人、预备役军人还是退役军人,以及其家庭成员,他们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法律地位、他们应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应该得到什么样的福利,这些还没有一个非常规范的法律上的界定和保障。
因为军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华共和国宪法》规定我们军人要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召唤,要用我们的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和领土完整。由于这一种特殊的义务,那么就要享受一种特殊的待遇。
其三,罗援说,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健在的不多了,当我谈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就设想这些老同志当时是十五岁参军,那么现在也七十五岁了。抗美援朝六十年,就看我们当时的志愿军、小战士,他去的时候如果是十五岁,现在也都是七十五岁,也都是老人了。
可能再往下的时间对他们也是非常珍贵的,我觉得应该抓紧时间给他们一种褒奖,对他们的历史给予一种肯定。特别是抗美援朝,我觉得这场战争是我们中国党人自主地领导的一次对外战争。而且这场战争打出了我们的国荣、打出了我们的军威,大长中国人志气。当时我们面对的是谁?我们面对的是比八国联军多出一倍的十六国联军,我们把十六国联军打败了。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中国志愿军体现了我们中国的志气,形成了一种志愿军的精神。
我查询了一下的报道: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六十周年纪念日。这场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在朝鲜主义共和国处于危急关头,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党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以彭德怀同志为司令员的中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百万中华优秀儿女先后入朝作战,创造了震惊世界的英雄业绩。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万众一心、节衣缩食、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终于同朝鲜一起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侵略者侵吞朝鲜主义共和国的图谋,保卫了新中国,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不仅极大地振奋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大大鼓舞了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在世界反侵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以上都是官方的报道。我看了李峰先生的著作后,对抗美援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原来,我对抗美援朝是有误解的。1991年,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看过一本日本人写的图书。他们:“中国如果不出兵朝鲜,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中国出兵朝鲜,给本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而且,是在帮助苏联与美国争夺在亚洲的势力范围。”
看了李峰先生的著作,我完全改变了看法。李峰写的《决战朝鲜》一书以恢宏的气势、凝练的语言、饱满的、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再现了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而且,作者李峰为了写《决战朝鲜》参考了大量图书,这种认真做学问的态度令人钦佩。
我非常喜欢这本图书,我固执地认为:“书如其人。”这个意思就是:书写得好,作者必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人。我父亲是卢沟桥事变后参加八路军的,全国解放后他就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我从小见过的作家多了去了。本书责编陈智富先生告诉我:“确实‘书如其人’。李峰是一个隐士,淡薄名利,为人低调。这次《决战朝鲜》(白金纪念版)将新增作者的自序和简介,便于读者对作者及创作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就很好。
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辅导员观后感 第五篇
弘扬和光大了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有机组成,是激励中国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的重要动因。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是中国党坚持和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党既坚持为中国谋幸福,又坚持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既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又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朝鲜半岛同中国山水相连,抗美援朝既从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利益出发,也从朝鲜的民族解放事业需要考虑,更着眼于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
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中国志愿军面对的除数十万美军和韩队外,还有英国等 16个国家的军队。美国妄图以“联合”的名义为出师朝鲜正名,然而其纠集的国家再多,也无法洗刷掉侵略者的历史罪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是高扬着国际主义精神的正义之战,绝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自身的安全。这场正义之战既激发了志愿军将士愈战愈勇的旺盛斗志,也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的同情、支持和援助,最终正义之师赢得了战争胜利,打乱了扩张势力范围的部署,维护了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朝鲜主义共和国和刚刚诞生的中华共和国的安全,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格局。
纪录片为了和平观后感学习心得800字 第六篇
今天,我拿起了少年红色经典——《邱少云》这本书,贪婪地读着读着……眼眶不禁湿润了,我为红军战士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而感到震撼,在这字里行间里,我仿佛看到了邱少云先烈那高大的身影和那坚毅的神情……
邱少云,第十五军八十七团九士,四川省铜梁县邱家湾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夺取威胁到志愿军防御态势的“391”高地,自愿参加潜伏任务。在潜伏时,四架敌机向志愿军战士潜伏的地方扔下了。有一颗落在离邱少云两米远的草地上,飞迸的燃烧液溅到了邱少云的左腿上,眨眼工夫,他脚上的蒿草烧着了,火苗腾地冒了起来。这时,被烈火缠身的邱少云,只要他打几个滚,或跳起来扯掉着火的军装,他就可以把火灭掉,但这样做的话,其他潜伏的战士就会被敌人发现。为了500名潜伏战士,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咬紧牙关,犹如一尊千斤巨石,横卧在烈火中一动不动,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烈疼痛,没有发出一声,直到最后牺牲……
当我读完了这篇文章,我对邱少云烈士不禁肃然起敬,他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纹丝不动,无声无息,直到烈火一点点将他吞噬。再想想我,连上课四十分钟也耐不住:一会儿跟同学讲话,一会儿做小动作,一会儿胡乱涂鸦 … …我不由得预想,如果是我遇见了邱少云的这种情况,估计还未落地,我已经跑回营地的防空洞里了。如果让我去完成潜伏的任务,估计不到五分钟,我的小动作就会让整个潜伏的计划暴露无疑,也必将给部队带来巨大的损失,相比之下,真是相差千万里了,想到这,真是深感惭愧!我的脸不由得红了……
邱少云烈士为什么能在熊熊烈火烧身之下不动摇呢?是因为他有刚毅的性格,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把革命胜利看得高于一切,为了革命的胜利宁肯牺牲自己,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啊!伟大的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正是这种精神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学习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主义美德,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将邱少云先烈“纪律高于生命”的信念传承下去,让邱少云这面旗帜高高飘扬,永远飘扬!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第七篇
一个老兵回忆,抗美援朝之前做的那些准备,过鸭绿江的真实感受 (一)
何宗光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一名老兵,与1949年夏天在他的家乡湖南益阳参加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之后进军广西。
1950年7月,何宗光所在的部队正在河南漯河、新郑、长葛一线修铁路,16日,部队突然接到命令,宣布修铁路任务停止。
当时指导员严肃的问何宗光:部队有大的军事任务,你有什么想法!
何宗光想了一下,除了之外,全国都已经解放,哪还有什么仗要打呢!
随后何宗光不假思索的回答:我一定跟连对一起行动。
何宗光问指导员要去哪里打仗,但指导员没有回答,他也没有追问,他知道军人的纪律,不该知道的就不能问。
两天后,部队带着武器和马匹,坐上大铁皮闷罐火车从河南新郑出发,开始一路北行,转东而去,战士们虽然知道坐上火车要去打仗,但他们都不知道到底要去哪里!
在沿途的各大公车站停歇,地方为战士们准备了馒头、大饼、咸菜等食物。
到了7月22日,火车终于停下来了,战士们下车后才知道已经来到了东北辽宁的海城地区,之后部队驻扎在一个叫做牛庄的村子里,村里一些年轻的姑娘和妇女纷纷来到部队抢着帮助战士们拆洗被褥和缝衣服,一些大妈送来了青菜和鸡蛋,她们拉着战士们的手,嘘寒问暖,和对待自己儿子一样亲热。
海城,位于辽宁省南部辽河下游的左岸,辽东半岛的北端,海城的东南方就是边境城市安东,安东位于鸭绿江畔,江的那边就是朝鲜。
其实何宗光早就看到过报纸,朝鲜战争在6月25号就已经爆发,但当时是以一个吃瓜群众的身份看的报纸,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所在的部队会与这场战争有关系,如今来到了东北的边境,战火就在对面的土地上燃烧着,虽然暂时还没有烧到中国边境,但是战士们已经感受到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威胁。
这时候何宗光所在的部队被称作为东北边防军。
(二)
由于之前部队长年作战,随后又投入到紧张的修铁路建设,部队未能休整,战士们的体力已经大大的,因此部队开展了以往少见的以改善连队生活为内容的比赛活动。
当时地方的人员,天天忙着赶猪、赶羊到连队,因此天天像过年一样热闹,每天天还没亮,战士们就听到猪叫声,他们也知道炊事班开始杀猪了,吃饭时,战士们们用大脸盆打菜,每天吃的菜不是红烧肉,就是炒肉和回锅肉,打菜时战士们要求少给几勺,多了吃不了,炊事班的战士很生气,他说是不是嫌他们做的不好吃。
日复一日吃了两个月这样的伙食,战士们的体重都增加了,何宗光摸了一下自己的胸脯和手臂,确实比以前粗实了很多。
除了要恢复战士们的体力,另外还要进行军事训练,主要就是熟悉战士们手中的武器性能和操作技能。
何宗光懂得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道理,如今要打仗了,他渴望掌握更多的军事技术,他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另外为了适应夜间战斗,何宗光用毛巾蒙住眼睛,将重机枪的几十个零件反复拆下和反复装上,他的要求是练到5分钟内可以完成。
何宗光的记忆力很好,加上苦学苦练,在军事考核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营长的表扬。
(三)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经来到10月,战士们做战前准备的同时,朝鲜战场的形势也很紧张,边境安东上空不断发生空战,空报一天有好几次嘶鸣,特别是夜间进行了严格的灯火管制。
美国B-29轰炸机,多次对我国安东和辑安等边境城市进行轰炸,还派飞机对青岛和烟台等地进行袭扰,眼看战火就要烧到东北,战士们已经被美国的行为所激怒,同时也振奋着战士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之后听到一个消息,让战士们已经忍无可忍。
原来以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打着“联合”的旗号,集结兵力达33万人之多,他们在10月7日越过所谓朝鲜半岛的三八线,继续向北。
1950年10月15日,三四六团所有指战员在牛庄一个空旷的场地上,随同全师将士郑重宣告:我们都志愿加入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
然后就是宣誓。
在宣誓的时候,何宗光感到有一种强烈的对祖国的责任感、光荣感和幸福感充溢全身,这样的情感看不着、摸不着,但何宗光却真切的感受到了,因为此刻的祖国是多么的需要他们,或者他,这让何宗光和战士们感到无比的骄傲。
宣誓之后,新的军装发下来了,完全是朝鲜军服装样式,区别在于新的军装没有军衔,排以上干部的服装,衣袖和裤子两侧都镶有红色装饰线条,团以上干部一律是绿黄色呢子军装,帽子上有红色装饰线条,重要的是,为了保密,一切带有中国字样的用品统统不准带。
之后何宗光和战士们开始学习一些朝鲜语和英语,因为翻译只有师和团才配备,战士们就是被逼着学的,据说必须要学会关于“问路”的朝鲜语和英语,其他的还有“缴械不杀”、“优待俘虏”等。
对很多战士来说,别说是朝鲜语和英语,连普通话都没怎么搞明白,因此很多战士不仅学不会,也记不住,何宗光是读过书的,因此他把读音变成汉字教战士们,这样做确实很有成效,何宗光一时间成了一个大忙人,很多班都抢着他去教。
(四)
之后请战书和决心书不断地送到连长和营长处,何宗光所在的连几十份请战书和决心书,因为大都数战士不识字,因此几乎是由何宗光按战士们的意愿的,会写名字的战士,就歪歪扭扭的在决心书上画上他的名字,不会写的由何宗光,之后战士们咬破自己的手指,在自己的名字上印上血指印,表示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和决心。
何宗光提到自己是一个容易激动的人,战士们每摁上一个血指印,他都被战士们对祖国的赤胆忠心所感动,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激动的热泪盈眶。
战士们开始吃不下饭,普遍的食欲下降,他们每天沉浸在无比愤怒和焦急之中,心被煎熬着,但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一天天地等待,等待着行动的命令。
战士们反复的擦拭着武器,擦得锃亮锃亮的,没有一点尘土,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反复的把自己的鞋带、背包解开又系上,便于找到最合适的松紧度。
驮枪驮炮的骡马也被战士们洗刷的干干净净,皮毛都看着油光光的,系在马肚上的皮带扣也被反复试扣,看看哪个扣眼最合适,马儿们被拴在料槽柱上,吃着拌有黄豆的料草,肚子吃得滚圆滚圆的。
何宗光说连队笼罩着难忍的宁静,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体会,而战士们都知道,要想打破这种宁静,只有等行动的命令来才行。
(五)
1950年10月21日,离安东鸭绿江大桥只有十几里地,中国志愿军在此集结,待命过江,
下午6点整,连队急匆匆地来到鸭绿江边,何宗光头一回看到了鸭绿江,望见了安东鸭绿江大铁桥,桥的那端就是朝鲜的新义州,那时候天空灰暗,江面青灰,看不见浪花,十分平静,另外,东北的天黑的早,寒流也来的早,气温降到了零摄氏度一下。
何宗光背着一支小马枪、四颗木柄手榴弹,一个工兵用的小铁锹、干粮袋、背包和一个黄布挎包,挎包里放有牙刷和牙膏,还有几十张纸和数只铅笔,何宗光说自己身上负重40多斤,比别的战士背负的轻多了,但就算这样,他也被压的浑身出大汗。
来到了大桥头,此时夜幕降临,一切都在秘密中进行,穿着朝鲜军的服装,没有军衔,没有任何标记,就是这样的一支中国志愿军的队伍,悄悄地踏上了鸭绿江大桥,去往朝鲜战场。
在大桥上急速的行进着,除了前面传来的低沉的口令声,战士们急促的脚步声,还有有节奏的马蹄声,何宗光来不及多想,顾不上张望,紧跟着前面战友的脚步,就这样走过了鸭绿江。
当他的双脚踏上朝鲜新义州的土地时,发现许多战士和他一样,不约而同的,一次又一次的回首眺望对岸,没错,对岸就是安东市,那里灯火通明。
在回望的那一刻,在何宗光的脑海中,对岸的灯光突然变成了湘西家乡的油灯,眼前闪过一张张那熟悉的面孔,此刻,多么希望和他们一起永远的在一起。
因为这一去,能不能再回到对岸那片心里热爱着的国土,养育自己长大的那片国土。
都是一个未知数!
本文地址:www.wordls.cn/zuowen/30232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