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
这两段文字大家是否十分熟悉呢?但凡拿到小学毕业证的人都知道这两段文字分别出自三年级下册课文《火烧云》和五年级下册课文《祖父的园子》。能被语文教材看中,应该无可挑剔了吧!令人惊讶的是这两篇课文都是同一个作者!而且出自同一篇小说!这就是萧红的《呼兰河传》,此书值得一读。
萧红,命运多舛、英年早逝。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笔名悄吟等,出生于黒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27年,进人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读书。1931年,为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开始了一生的流浪和漂泊。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得到鲁迅先生的帮助。1935年底,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轰动文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辗转于武汉、临汾、西安、重庆等地。1940年1月到香港,在病中完成了《呼兰河传》的写作。 可以说:萧红经历多年漂泊之后对于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反思,促成了《呼兰河传》的写作。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三十一岁。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具才情的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 30代的文学洛神。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之一,也是现代文学 最美的收获之一。作者于1937年在武汉构思且开始写作,但时世动乱不安,颠沛流离,直至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可惜作者未看到样书就英年早逝了。《呼兰河传》自诞生后,成为最受欢迎的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之一。
茅盾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描写呼兰河城的概况,其中对东二道街上大泥坑的描写,尤其细致传神。这大泥坑正是呼兰河城的一个象征,表现了人们对阻碍自身前进的事物的习焉不察,以及维持现状、不求改观的荀且心理。 你看,文中令人心酸到骨子里的话:穷人们看了这个竟觉得活着还没有死了好。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以大泥坑的幌子吃瘟猪肉的细节,更是揭露了人们的自欺的性格弱点。
第二章描述呼兰河人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放河灯,唱野台子戏,逛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活动都是为鬼而做 的,更突显了民众的迷信、愚昧,以及现代知识和理性的匮乏。
第三章描写我与祖父在后花园度过的快乐时光,这是全书最明朗、最温馨、写得最自如的篇什,充满了童心、童趣及美妙的意境。也正是这一章节表达了作者对疼爱自己的祖父的深切怀念,对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的无限眷念之情。整篇小说就这一章节积极乐观。
第四章是对我家几户房客生活的勾勒,突显了这些房客生活的艰辛及没有尊严。他们都像最下等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作者从童年的感受出发,渲染了我家是荒凉的这一点,流露出对下层劳动者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第五章描写小团圆媳妇惨死的经过,揭露出封建礼教及愚昧迷信的风俗其势力的强大。传统习俗已化为人们的集体无意 识,深人其骨髓,尤以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为甚。在那种医疗环境下,在那种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下,可以说,小团圆媳妇不是被婆婆杀死的,而是被这种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鲁迅语)害死的。
第六章主要刻画我家的长工有二伯。这是一位可怜而又可悲的老人,有几分阿Q气,突出体现在他的精神胜利法及欺弱怕强的病态人格上。这是他的个性长期受压制的结果,也是不健康社会为害的结果。他被父亲一连多次打倒在地,他被旁观,他被无助
第七章,讲述一个磨倌冯歪嘴子的故事。在众人不友好的、看笑话的环境中,他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一个家庭,并在妻子难产而死之后,仍坚忍地悉心抚养两个孩子生存下去。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这两个故事为什么要放在一起?一个是欺弱怕强,一个是百折不挠,积极顽强。
呼兰河这个小城的生活是刻板单调的。作者着力描绘的是呼兰河城的性格,意欲表达的是她对这个小城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态度。其中既有对于充斥呼兰河城的历史的惰性力量,人们的愚昧、麻木、自私、迷信、毫无进取精神及变革意识的批判,又有对后花园、祖父,及火烧云等故乡风物的怀念,也有对于冯歪嘴子这样的人物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的肯定与赞美。
《呼兰河传》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小说。它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作者重视的是小城的风俗描写,对于小城居民的日常生活细节及生活场景的描述,对于特定氛围的渲染,有如一幅栩栩如生的乡土风俗画。写人也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重在刻画人的灵魂。作者的叙述是舒缓的、平淡的,既有浓厚的乡情,又有几 分惆怅。可以说,萧红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与诗之间的独特文体。
作者的语言朴素自然,流畅优美,明丽清新。
《呼兰河传》值得一读,一本小学语文老师必读的书,一本应当推荐给学生读的书,因为它是一本改造人的灵魂"的书。
本文地址:www.wordls.cn/zuowen/262386.html
猜你喜欢: